APP下载

濑渚吉金

2019-10-20刘婉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6期
关键词:高淳兵器青铜器

刘婉君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高淳先后为吴、楚、越诸侯国属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淳境内陆续出土了许多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为青铜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文章对高淳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珍贵青铜文物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研究我国南方青铜文化与传统礼制、生产状况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两周;青铜器;地方特色

高淳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南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发现了许多吴文化土墩墓和春秋战国的古城址等遗存。东周时期,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国和楚国同属周王分封的诸侯国,高淳恰好地处吴头楚尾的交界位置。周景王四年(前541),为抵御楚国的进攻,增强吴国的军事势力,吴王余祭在古胥河北岸(今高淳区固城镇)修筑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土城,设置为“濑渚邑”。在相当于中原的东周时期,高淳地区先后隶属于吴、楚、越三国。高淳境内广泛分布的土墩墓就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存,出土的各类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铸造精美,是研究这一时期高淳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发源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楚文化越过长江,和发源于苏南地区的吴文化在这里首尾相接,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吴楚文化。

1 馆藏青铜器简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淳博物馆先后收藏了近300件珍贵的青铜器,包括一级3件,二级7件,三级145件。其中既有出土品,也有征集品,既有服务于战争的兵器,也有服务于农耕的工具,还有日常使用的容器和铜镜等,生动还原了歷代高淳先民的生活场景。先秦时期,西周鸟纹提梁卣和春秋鱼鳞纹提梁卣深受中原风格影响,是中原文化和吴文化交融碰撞的实物反映;汉代,铜灯和铜镜品种丰富,做工精巧,说明当时高淳地区物质生活丰裕,手工业发达;明景泰款狮钮龙纹兽足铜香炉是明代景泰蓝中不可多得的佳品,说明高淳在宋、明、清时期也是富庶地区。这些青铜器见证了高淳历史的沧海桑田,展示了高淳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面貌,是高淳历史文化和人文生态的精华浓缩。

2 馆藏青铜器选介

高淳博物馆馆藏的两周时期青铜器包括贵族祭祀庆典的常器、士兵征战沙场的武器和农人田间劳作的工具等。现将有代表性的器物选介如下,以窥高淳地区青铜文化发展之特点。

1.1 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制社会象征王权的国家重器,也是衡量统治阶级等级高低的标尺,被用于祭祀、宴饮、朝聘、丧葬等各种政治和宗教活动中,构成了周人青铜礼制文化的核心。礼器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和乐器等。成语“钟鸣鼎食”描述的就是古代贵族吃饭时击钟奏乐,用鼎吃饭的场景。这些钟鼎彝器是贵族奢靡生活的重要载体。周代礼乐制度严格,规定了不同阶层享有礼器的数量和规模及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和权利义务,构建了一个贵贱有别的社会。

春秋兽面纹铜甬钟(图1),铜质。钟体呈合瓦状结构,上窄下宽,内腔中空。甬部细长,下端旋上有一周乳钉纹和一半圆形旋虫。舞部为云雷纹。钲部两面有36个平头锥形柱状枚,呈九宫格式对称排列。枚的分布略大于腔高的1/2。正面篆部饰三角夔纹,外围排列有一周连珠状的细乳钉纹,钲部饰变形蝉纹,鼓部为兽面纹,背面无纹饰。铣间距29.3厘米,于间距21.3厘米,甬长22.2厘米,舞围67.0厘米,枚高4.4厘米,通高64.2厘米,重19.59千克。一级文物。1985年出土于漆桥保城圩。

这件甬钟形制完整,器大体重,体形修长,线条流畅,敲击鼓的中心和侧面能发出双音。甬钟,大型编悬打击类乐器,因舞部之上立有柄形甬柱而得名。周人尚乐,《周礼》中的“乐悬制”规定,庆典活动中,不同的乐器要悬挂于不同位置,其中钟、磬置于左右两列,鼓置于殿堂外向两角。可见甬钟是古代宫庙进行大型祭祀或宴享奏乐时必备的主流乐器。

春秋铜钩鑃(图2),铜质。合瓦形浇铸,形制相同,一套三件,大小相次。器壁厚重,器身扁长。口部呈浅凹弧形,腔体横截面呈椭圆形,下部有一长扁柄,中有一竖条状穿。通体无纹饰。铣间距分别为20.1厘米、13.6厘米和11.2厘米,于间距分别为13.8厘米、8.9厘米和6.9厘米,通高分别为42.1厘米、27.3厘米和19.3厘米,合计重6.7千克。三级文物。1980年7月淳溪废品站收购。

钩鑃,又名句鑃,手持式打击类乐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用于祭祀或宴乐,多为成组使用。使用时手持长柄,器口朝上,以木槌敲击。考古发现表明,钩鑃多出土于苏南的宁镇地区、浙江的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等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吴越地区的典型器物。

春秋牛首纹双耳圜底铜簋形器(图3),铜质。椭圆口形,深腹圜底,底部有浅圈足。一圈凸弦纹将腹部一分为二:上腹部正中饰牛首纹,左右为对称的变体云雷纹;下腹部为素面。两侧附弧形双耳,耳上饰螳螂头纹。椭圆形口径最长17.8厘米、最宽14.2厘米,椭圆形底径最长11.6厘米、最宽8.9厘米,通高15.8厘米,重20.85千克。一级文物。1984年8月顾陇乡兰溪大队下刘家村吴文化土墩墓出土。

西周方格勾连纹双耳铜簋(图4),铜质。口沿微侈,束颈,浅鼓腹,平底,圈足。腹部饰方格状勾连纹,两侧铸对称镂空双耳。口径23.5厘米,底径17.2厘米,通高6.9厘米,重870克。三级文物。1982年3月西舍废品仓库收购。

簋,盛食物的容器,用于祭祀和宴飨等重大场合,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簋以及和簋成组使用的鼎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礼制中,是贵族的专属品。

西周夔纹双耳三足铜鼎(图5),铜质。侈口,深腹,圜底,立耳微侈,矮兽蹄足。腹部饰六组夔纹。口径20.5厘米,通高17.1厘米,重1.44千克。三级文物。1980年淳溪废品站收购。

战国双耳弦纹三足铜鼎(图6),铜质。敛口,鼓腹,圜底。口沿铸两方直耳,腹部饰一圈阳线弦纹,细高足外撇。口径21.2厘米,通高23.3厘米,重1.9千克。三级文物。1980年淳溪废品站收购。

铜鼎为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专门用于盛肉,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日常燕享等各种用途。同簋的使用一样,周代有严格的用鼎制度,鼎数量的多少是区分奴隶主贵族地位高低的标志。通常等级越高,使用的鼎数就越多,可以享用的肉食品也就越丰富。

春秋鱼鳞纹铜提梁卣(图7),铜质。直口,球形腹,圜底,高圈足外撇,有折边。一周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等分,其间为上、下对称的鱼鳞纹。肩上有对称的3枚乳钉,肩两侧为对称的环形耳,以穿弧形绳纹提梁。耳下附对称扉棱,状若鱼翅。盖缺失。口径14.4厘米,底径22.5厘米,通高25.6厘米,重4.355千克。二级文物。漆桥公社一处土墩墓中出土。

周夔纹铜提梁卣(图8),铜质。器体椭圆,直口,束颈,深垂腹,圜底,高圈足外撇,有折边。上腹部饰一周夔纹,中间为微凸的兽面纹。腹部两侧铸有两条扉棱,状若夔龙。肩部两侧附双耳,套接直角羊首形提梁。提梁部分截断,盖缺失。最大口径14.0厘米,最大足径17.5厘米,通宽25.5厘米,通高19.0厘米。2015年高淳桠溪派出所移交。

夔纹是商周青铜器中的传统装饰纹样。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铜提梁卣,即带提梁及盖的铜卣,最早出现在商早期,后一直沿用至西周,是古代重要的盛酒器,专用以盛放祭祀和占卜时使用的一种叫“秬鬯”的香酒,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多在吴越地区的土墩墓中出土。

1.2 青铜兵器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周时期,祭祀和战争是贵族阶级政治和生活中的两件大事。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割据,群雄逐鹿。青铜兵器是奴隶主贵族的必要军队装备,生产数量庞大。作为吴楚争霸的前沿阵地,高淳固城遗址及周边先后出土了戈、矛、剑、刀、矢镞等各式青铜兵器。这些青铜兵器由远古时期的狩猎工具发展而来,有些朴素无华,有使用痕迹,属于实战用器;有些纹饰精美,锋利异常,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

春秋圭援铜戈(图9),铜质。援前锋尖削呈圭头形,援体狭长,上部有一方孔。援与内的上缘呈一条直线,援上脊棱呈条状凸起。阑侧有两纵向长方形穿,用以贯索加强戈头与柲的连接,使之不易松落。长直内,中间有一梯形穿。通长20.4厘米,阑长12.2厘米,脊厚0.8厘米,重230克。三级文物。1989年淳溪镇西北固村三圩地发现。

戈,商周时期常见的一种攻击型长兵器,由戈头、柲、柲冒和柲末的鐏构成,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主要用于钩杀和啄击敌人。因其能够大范围内挥击,故具有极强的杀伤性,适用于车战。

春秋阔叶扁菱凹骹铜矛(图10),铜质。侧刃内弧,叶基外侈,叶底圆收形成阔叶片,叶末两侧各有一穿。近骹处有倾斜的血槽。骹为凹口,分叉若燕尾。銎口为菱形。通长15.7厘米,通宽3.8厘米,通高1.3厘米,重105克。三级文物。1989年淳溪镇西北固村三圩地发现。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奠基人的周纬在其所著的《中国兵器史稿》中描述到:“矛为纯粹刺兵,制作极为简单,杀敌之效力颇大,故自汉以降,戈废戟衰,而矛制独存,今人犹复用之,其形制使然也。”矛是我国最古老的刺击兵器之一,同戈一样是常用的进攻型长兵器。在先秦车战盛行之时,铜矛作为五兵之一,与弓箭、戈、戟和盾等配合使用,在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春秋斜从薄格扁茎无箍铜剑(图11),铜质。锋尖,剑身中部起脊,菱形剑格,扁柄茎,茎上饰两道凸棱,圆形柄首内凹。通长38.2厘米,首径3.9厘米,身宽3.6厘米,脊厚0.9厘米,重360克。三級文物。1979年砖墙乡征集,石臼湖边发现。

战国夔纹斜从厚格圆茎有箍铜剑(图12),铜质。柳叶形剑身,双面刃,刃部锋利。两道凸棱将剑身、格及茎分隔。从前锋至剑身前端起一道脊棱,两侧饰对称的夔纹,从部内凹,饰目雷纹,剑身背面纹饰亦相同。椭圆形扁格,两侧厚中间薄,圆茎,茎部首尾有两道箍,茎上饰云雷纹和兽面纹。圆形柄首内凹。通长30.7厘米,首径2.8厘米,身宽3.4厘米,脊厚0.8厘米,重225克。二级文物。1987年凤山乡石臼湖边出土。

吴、越是我国最早铸青铜剑的地区之一。剑属短兵,为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的兵器,由剑身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可斩可刺,同时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战国三角形刃铜矢镞(图13),铜质。锥形头,三棱形镞身,刃横截面呈三角形,脊较短,铤细长。通长9.3厘米,通宽0.7厘米,通高0.6厘米,重80克。三级文物。1974年固城废品站收购。

矢镞为一种射远器,又称“箭”“矢”“摘”等,通过强弓劲弩发射。最初为无铤的形制,后为使箭在飞行中保持平衡,提高穿透力和杀伤力,发展为有铤,并流行了较长时期。

1.3 青铜农具

高淳土壤肥沃,物阜民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的宝地。高淳地区稻作农业源远流长。考古发现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薛城地区就已经有人工种植水稻的先例。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开始广泛使用铜制农具。高淳出土的古代农具有用于掘地刨土的?、锸和铲,用于耕作锄草的锄和耨,还有用于收割粮食使用的铚和镰等,种类各异,凝结着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高淳的农业生产已经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发展。

春秋铜?(图14),铜质。长条形,刃部窄而銎口宽,体大而厚重。弧形双面刃,侧角外侈。长方銎,口沿有两道凸起的圈箍,便于安装曲折形木柄,使銎口不易开裂。通长4.6厘米,通宽3.5厘米,通高11.1厘米,重245克。三级文物。1984年8月顾陇乡出土。

铜?,又称铜斧或铜斤,横柄式农具。《说文》:“?,田器也。”?的造型或渊源于新石器时代狭窄厚钝的石斧或石锛,是用于刨地破土、垦荒造田的工具。

春秋铜锸(图15),铜质。方折形凹口,宽体式銎,平直双面刃。器身短而宽,侧面呈等腰三角形。使用时将刃口套在木板前端,用一条直柄与木板后部相连。双手握柄,脚蹬锸的肩部使其插入土中,再通过扳动手柄将土层剥离。通长10.1厘米,通宽2.0厘米,通高10.9厘米,重385克。三级文物。1982年西舍废品仓库收购。

《释名·释器用》:“锸,插也。插地起土也。”锸,又作“臿”,是古代插地起土、开沟做垅的挖土工具。铜锸是由新石器时代的发土工具木耜演变而来的。《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故锸的出现可能在夏代或更早的时候。

战国铜铲(图16),铜质。“凸”字形,双面刃,两端微翘。内空,侧面呈楔形,銎管末端一面铸有两道凸起的棱纹,銎口为长方形,内可装直木柄。通长7.9厘米,通宽2.4厘米,通高8.4厘米,重110克。三级文物。1982年西舍废品仓库收购。

铜铲,古代松土、除草和播种的农具。从器型来看,铜铲应由石器时代的有肩石铲演变而来,从商代一直沿用到战国。

战国铜锄(图15),铜质。四角束腰形,三面内凹,弧形单面刃,背面微鼓,底面平整,半月形銎口以纳柄。该铜锄形制似钺,在高淳地区极为少见。通长10.5厘米,通宽2.1厘米,通高11.0厘米,重215克。三级文物。1982年3月西舍废品仓库收购。

《释名》:“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铜锄是古代除草、间凿及松碎表土的农器。锄出现于西周,到战国时仍在沿用。

战国铜犁铧(图18),铜质。头部呈V字形,两翼开单面刃,背面向上拱起,束腰,中空,平底,正反面有圆形对穿孔,用于固柄。尾部銎口为半圆形。通长9.2厘米,通宽2.7厘米,通高10.5厘米,重260克。三级文物。1985年保胜乡固城湖畔出土。

铜犁铧,用于翻土的农具。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國犁耕的起源地之一。铜犁由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发展而来,战国秦汉时被铁犁取代。犁的出现为牛耕提供了条件,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 结语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料。作为国之重器的周代青铜器,是研究周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实物。甬钟和钩鑃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春秋乐器中的佳品,对研究吴越乐器礼制体系和音乐考古具有重要意义。斜从薄格扁茎无箍铜剑、三角形刃铜矢镞、阔叶扁菱凹骹铜矛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周兵器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时高淳地区的战争状态和兵器情况,极具地域特色。农具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说明东周时期高淳青铜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这些青铜器是高淳两周时期礼乐昌盛、战火纷飞、农业发达的有力佐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更替,到了战国晚期,冶铁技术不断提高,青铜器逐步走下神坛,被铁器取代,但仍在百姓的日用器皿上展现着美丽的余晖。■

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谢娟.大楚雄风——馆藏楚系青铜器赏鉴[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4).

猜你喜欢

高淳兵器青铜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高淳)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第十届高淳金花节开幕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存在感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