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瓮棺葬的特点
2019-10-20苏娜
苏娜
摘 要:瓮棺葬是起源于史前的一种葬俗,将人装入瓮、罐等葬具然后埋入墓葬。一般情况下,瓮棺葬用于埋葬儿童,但是也存在成人瓮棺葬。文章通对史前文化瓮棺葬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史前文化;瓮棺葬;葬俗
瓮棺葬是古代的葬俗之一,指用瓮或罐等陶器为葬具来安置亡者的一种葬俗,史前时代此类葬俗较多,分布于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瓮棺葬在我国一直流行,此后一直延续,在古文献中又称其为“瓦棺葬”(图1)。直至解放前,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这种习俗。
大多数瓮棺葬具是人们平时使用的陶器,有的器物在出土时表面还留有一层黑灰或草泥土的痕迹。在考古发现的各遗址中也多有瓮棺葬,据现有的很多资料统计,史前文化遗址中有瓮棺葬的遗址计有80多个,发现的瓮棺葬近1100多座,有此葬俗的共有近20余种文化类型,分布于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东北松嫩平原地区,在中国台湾岛也有零星发现。本文以史前文化中瓮棺葬的特点为例,浅要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葬俗文化。
1 史前时期的瓮棺葬用于埋葬儿童
一般来说,只有对儿童才会使用瓮棺葬。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马家窑时期墓葬有200多座,其中几乎一半为婴幼儿的墓葬。但瓮棺葬也不一定都是儿童,1972年临潼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成人瓮棺葬。不同的是,幼儿瓮棺葬与成人二次土坑墓、儿童土坑墓葬在该遗址的东南面,而实行二次葬择其尸骨的头骨、盆骨、四肢骨等装置在一瓮罐内,埋在该遗址的西北部,与其他成人墓分开葬。在日本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已经出现了成人瓮棺葬,但在目前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还未发现成人瓮棺葬,只发现有儿童瓮棺葬。
2 瓮棺葬的分类
瓮棺葬可分为“装入葬”和“非装入葬”两种,由于尸骨相对瓮棺的放置方法不一样,可将瓮棺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瓮棺中全部装进尸骨,称为“装入葬”(图2),此种为全部瓮棺葬的大部分情况,主要用于埋葬儿童。尸体大多仰身直肢,也有仰身屈肢者;另一种是只用器物盖头、套头或盖、套住上半身,而将其余部分暴露在外,称为“非装入葬”,这种情况只在少数文化类型中见到几例,这种葬法并不流行。目前这种“非装入葬”只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吴县草鞋山遗址等出现。
3 瓮棺葬的葬具
瓮棺葬的葬具类型多样,陶器葬具繁多,有缸、尖底瓶、大口尊、壶、鬲、鼎等20余种陶器,以瓮(罐)者居多。用作瓮棺的陶器组合多种多样,瓮棺一般都是由两件器物组合而成,或是两件相扣,称之为合口式(图3);或是一件大器上盖一个用作棺盖的小器,称之为合盖式,也有用陶片、石板等为盖的。此外,常见的还有只用一件器物为棺的,称为单口式。在上面提到的“非装入葬”中,套头的器物多为瓮、罐等器物,盖头的多为钵、盆等。
4 瓮棺葬的坑穴种类
瓮棺葬的坑穴种类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圆而深的竖穴,另一种是略成倾斜的浅洼坑。采用何种坑穴和葬具的大小有关。瓮棺葬的墓坑大多不规整,底部和四周也参差不齐,一般仅能容纳瓮棺的大小。瓮棺的放置大致可分为竖立、斜置和横放,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多竖直埋葬(图4)。但总体来看,人们在对瓮棺葬的埋葬处理方面并不是非常认真的,因为绝大多数墓坑并没有规则的形状,墓坑和坑底也没有刻意加工过,大部分是随意挖到能放入瓮棺的深浅即可;而且对于瓮棺的选择上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多为日常用的器物,甚至有残器陶片。瓮棺葬的随葬品较一般成人墓也显得贫乏,没有陪葬品或者只有少量的陪葬品,可能是儿童年龄小不太能懂得如何使用生活用具,所有没有随葬品陪葬;也或许是因为当时儿童不受重视,因而对儿童墓葬并没有像成人墓葬那样正式处理。
5 瓮棺葬坑穴的位置
瓮棺葬坑穴的位置比较散乱,但一般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在居住区房基墙内、居住面填土中,有的放置在墙角处的地面上,这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也有所发现。
第二种在居住区房屋周围和附近,这种情况占多数,其中还有成群分布,形成瓮棺群。
第三种为独立的瓮棺葬地。但这种独立的瓮棺葬只出现在垣曲丰村龙山文化遗址中。
第四种则葬于成人墓地。在甘肃鸳鸯池和土谷台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儿童墓与成人墓交错在一起,且墓葬的葬式、随葬器物等都与成人相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儿童瓮棺葬没有和成人葬在一起,但甘肃鸳鸯池和土谷台这两个马家窑文化墓葬出现违反这种习俗的现象,可能在一定方面说明了这一古老的习俗正在逐渐瓦解。
6 關于葬具普遍凿孔的现象和瓮棺葬的含意
在瓮棺葬的墓群中有一个奇特现象,葬具都普遍凿孔。在实行瓮棺葬的墓地中,很多用于盛放死者的陶盆、陶瓮之类的葬具都凿有一个孔;还有一些遗址中,随葬的小罐口部或用作瓮棺的陶器口部被敲掉;此外,还有还有把瓮、罐底打掉,再将其盖在瓮、罐上,或用陶片盖上的情况。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对于瓮棺葬还有很多解释,有说它是人们相信“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葬具都凿孔可能是受到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给死者的灵魂留有自由出入的口子;有的说是仿生巫术的表现。一般情况下,瓮棺葬不会和成人葬在一起,而是葬在居住区内,这可能是亲人不放心死去孩子的灵魂独自在野外飘荡,所以将其葬在住宅附近,可以陪伴着孩子;也有说是模拟巫术观念的表现,即圆鼓鼓的瓮罐和怀孕妇女的腹部非常相像,将孩子的尸体置于其中,就像生活在母亲的体内一样,可能代表着复生;还有一说是原始人们“凶死”的一种葬俗,这种说法也仅限于成人瓮棺葬。在原始社会,部分成年人死后也用瓮棺葬,多为二次葬。“凶死”即非自然死亡,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不吉利的现象,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肉体“凶死”的人,其灵魂也是恶的,因此这种瓮棺葬不会葬在埋葬其他成年人的公共墓地,也不会葬在住宅区附近,而是葬在其他地方以示区别。
瓮棺葬作为史前文化的一种葬俗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一方面,因为奇特的葬俗而不为众人所知,另一方面又以其神秘的方式吸引着人们不断研究探索。瓮棺葬的时兴是否与原始宗教有关,目前还能不能给出非常确切的答案,一切也只是揣测,只有等到发现更多详细的资料后,才能一一解答。瓮棺葬作为原始葬俗的一种方式,为我们研究原始宗教提供资了丰富的材料,也为史前葬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参考文献
[1]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J].考古,1989(4):331-339.
[2]庞耀先,庞萍.马家窑涡纹彩陶翁用途蠡测——兼谈瓮棺葬俗的几个问题[J].丝绸之路,2010(8):13-17.
[3]吴汝祚.甘肃鸳鸯池和土谷台两墓地的初步剖析[J].考古,1990(1):56-65.
[4]张楠.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