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教育,是如何生活
2019-10-20兰心
兰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早教课。其实,早教并没你想的那么神秘,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让早教回家,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提升能力,快乐长大。
对生活的热情和自我照顾的能力,其实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根植于内心。
生活能力,是衡量孩子的一把标尺
“爸爸,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呢?”
“妈妈,裙子不是夏天穿的吗?为什么有的人冬天也穿?”
你的孩子,问过你们这样生活化的问题吗?当孩子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的最好时机也就到了。
很多人觉得,教育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考了多少分、学了几个单词等。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准,让人们容易忽略無法量化的部分,比如生活教育。可被忽视的东西,不代表不重要。
在学校里,经常会见到一些混乱的状况。有的孩子,一到教室就掏出一堆书,却不知道往抽屉里放好。桌面上的东西多到堆不下,一边上课一边往地上掉……老师多次提醒,孩子却屡教不改,因为,他根本不会收拾,没有人教过他如何照顾好自己的物品。其实,何止孩子,放眼望去,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只懂得工作,却不会好好打理自己的生活。
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教育的缺失。
懂得照顾他人、照顾环境和照顾自己,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真谛。孩子在照顾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会变得独立自信,进而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会有做些什么的意愿。他们想自己舀水、分食物,自己穿袜子、自己擦桌子……他们喜欢做这些“脏活儿累活儿”,不仅是因为好奇和趣味,也因为在自己穿好袜子、擦干净桌子时,能获得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
如果父母不因势利导、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甚至加以阻挠,就夺走了孩子收获幸福和自我满足的机会。
用日常生活教育培养孩子的能力
孩子几岁才能使用剪刀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不同家庭会有不同的尺度。
我曾见过一个8岁的男孩儿被奶奶呵斥:“把剪刀放下!再把手扎破了怎么办?”很明显,这个孩子被剪刀伤过,所以从那以后,他失去了用剪刀的权利。也许,到十几岁时,这项权利才能失而复得,那么,他又错过了什么呢?
也许,不能使用剪刀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每当用剪刀之前,都告诫自己“不可以”,是一种自我设限。当限制越来越多,孩子的自信会受损,他们会越来越没有勇气挑战自己。
桃子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懂得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桃子还没到3岁,她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她买来适合孩子使用的安全剪刀,反复示范了几次,并告诉孩子一些注意事项,然后把剪刀递给桃子,看着她自己用。
桃子高兴极了,她喜欢用剪刀把东西分成两半的感觉,她喜欢自己剪开包装袋的成就感,之前,她只有看着大人用剪刀的份儿。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剪刀,她感觉自己“升级”了。
有时候,桃子妈有事要忙,就递给桃子一把剪刀和一叠报纸,这样,桃子就可以安静地剪上二三十分钟,看到孩子如此专注,桃子妈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教孩子使用剪刀,虽然比较麻烦,需要很多耐心,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劳动的乐趣,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
有一次,桃子不小心剪到了手,安全剪刀并不锋利,但还是硌出了一道印。桃子哭了,妈妈安慰了一番,问她:“下次该怎么办?”桃子想了想,说:“不要把手放在纸的下面!”
这个答案令人振奋!一个幼儿,就拥有反思的能力,并能改进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做事的机会,他们就无法激发自己的潜能。
除了教会孩子使用工具,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够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桃子妈收拾屋子时,桃子非常无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她参与进来。
桃子妈把每周六的上午定为亲子大扫除时间。她擦地,让桃子把地上的小物品挪开;她晾衣服,让桃子晾自己的小衣服;她做饭,让桃子帮忙做一些准备工作。于是,3岁的桃子会择豆角,4岁的桃子会剥蒜,5岁的桃子能熟练地用水果刀把胡萝卜切成小块……在这个过程中,桃子感受到了妈妈的信任,也体会到了挑战自己的喜悦。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教孩子干活儿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慢慢教,将一个动作分成几个小步骤,让孩子看清每个关键点,重复一些细节。只要方法得当,孩子会很快学会,并且产生兴趣。
如果我们能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并借此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就培养了孩子的关键智能。
用日常生活教育解决生活的难题
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除了锻炼孩子的能力,还能解决各种教养难题。孩子的感受和生活脱节,就会产生各种行为问题,比如不爱吃饭、不爱喝水,或者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有机会和生活建立更多联结。
文文是一枚“绝食系儿童”,婴儿期,除了奶粉,他抗拒任何没吃过的食物。关于吃饭的斗争,一直持续到3岁多。入园后,情况稍有改善,可回到家,文文还是不吃这不吃那。
有一次,幼儿园组织采摘,文文第一次见到长在地里的瓜果蔬菜。妈妈带着他采草莓、摘黄瓜,一边走一边介绍,文文觉得很有趣。采摘过后,老师带着孩子们洗瓜果,再做成沙拉,文文全程都特别认真地参与,而且,吃了很多。
看到儿子一反常态,文文妈开始反思:也许,当我们强行把一种又一种食物喂到孩子嘴里时,他们的感受并不好,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吃东西,也不知道在吃什么。相反,如果让孩子参与到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就容易激发出他对吃的兴趣,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己和食物的联系。
之后,文文妈给孩子做饭时,尽量找一些事让他参与进来。比如用小勺给三明治抹果酱,洗蔬菜,或者把一大份食物分成几个小份储藏起来。外出采购时,文文妈也带着孩子,让他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食材。慢慢地,文文不再排斥吃东西,有时候还会主动说:“妈妈,我饿了,晚上我们一起做什么呢?”
用同样的方法,文文妈解决了孩子喝水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主动喝水,文文妈在茶几上腾出一片位置,摆了一个茶盘,里面专门放文文喝水的用具:瓶装水、小水杯、搅拌棒、调味泡腾片以及水果切片等,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想要的“饮料”。有时候,文文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倒水,还会反过来喂妈妈喝。一个很简单的环境设置,带给孩子的改变却是巨大的。文文不仅养成了喝水的习惯,还学会了照顾自己。
有时候,日常生活的教育,还能解决很多育儿冲突。文文爱吃零食,不好好吃饭。之前,文文妈到处藏零食,但很快就能被孩子发现。后来,文文妈在最显眼的位置摆放了4个不同颜色的小罐子,每天在4个罐子里分别放一种不同的小零食,孩子可以选择先吃哪个、后吃哪个,吃完后就没了。这样,文文不再闹了,他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很珍惜自己选择食物的权利,同时学会了自我克制。
其实,对生活的热情和自我照顾的能力,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根植于内心。我们看到过父母做饭时开心的样子,体会过做家务后被鼓励的快乐,感受过照顾他人后被感谢的温暖,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热爱生活。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时,就是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一颗爱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今后的生命中,萌发出更多的爱,开出更多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