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经典文本,得写作之妙

2019-10-2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六国论教学楼全文

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也是同学们练习最多的文体,但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常常为立论针对性不强、观点不明确、说理不清晰、语言缺少说服力而苦恼。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说理文,无论文章论证力度还是整体构思,都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典范。下面我们就一起梳理《六国论》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从经典课文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一、一家之言,文脉清晰

议论文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急于下笔,写作的针对性不强或模糊,导致文章观点不能简洁准确地表达,全文说理论证如一盘散沙。我们通读《六国论》,来分析并学习本篇文章是如何提出观点的。

题目是《六国论》,简洁有力地告诉读者论证的中心就是“六国被秦灭亡的原因”。题目是全文的眼睛,好文题能四两拨千斤、一语中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从题目开始,全文说理论证的针对点就是“论六国之亡”,这就跳出了很多已经成型的论调,众所纷纭的“过秦论”,不再纠结于秦制约、统辖六国。这个新颖的论调本身给读者很多悬念和期待.选准说理的角度就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的文章站在一个更高的表达层次上。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篇明义,紧承题目,全文的论点如山一样峻拔挺立起来。“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总论点之下,一气呵成写出两个分论点。第一段,短短60个字,针对六国互丧的历史事实,总观点统领小观点.全文如同一座房子.基本的房屋骨架全都出现,让人为作者的学者眼界和文人笔力而拍案叫绝。

我们写议论文,要想起笔就让读者感受我们文章的独特魅力,那就一定要找准说理的针对点,跳出已有的套路,使论调新颖而有力.当然这种新颖绝不是无道理的“标新立异”,而是要深刻理解要分析论证的事实本身,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合理独特的总观点和与之相应的小观点。

二、多样说理,深入浅出

能明确表达新颖的观点,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围绕观点分析论证,力求能打动读者,进而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这就要看一篇文章如何说理了.“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理必须要有变化、有妙招,且看《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说理的。首先,“赂秦力亏”的原因,作者用了句式整齐的对比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之所得”“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笔墨不多,但对比鲜明,强有力地说出了赂秦必导致失国的道理.接着又用“先祖父得地”的不易,与子孙后代轻易地拱手割地形成又一层对比,让读者为赂秦之国的短视和平庸愤愤不平。并且此处还让读者直接联想到北宋对契丹和西夏妥协求和的现状.增加了说理的深度,拓展了说理的宽度,确实是“生花妙笔”,佩服作者的历史情怀和家国情怀。

其次,“暴霜露,斩荆棘”“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起视四境”,这是夸张的描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处运用比喻论证,将“赂秦而力亏”的道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相联系。这些论述语言浅显易懂,富有生活之理趣、意趣,引起读者心灵共鸣,自然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再次,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时候,作者直接用齐、燕、赵三国进行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燕、赵用武对秦,最终因势单力孤,无法“独完”。这样有层次的举例说理,既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小观点,更照应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总论点,环环相扣,严整有序,细致而说服力强。

最后,在说理方式上,作者还“向使三国……”.进行假设论证.假设论证不仅增加了说理的层次和内容,而且假设说理能更好地指向解决问题的层面.更有对现代局面现代社会的启示。

综上看来,《六国论》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不落窠臼、独出心裁的一家之观点,更取胜于文章说理的多样性、生动性、晓畅性。我们在学习写作议论文时,何不尝试多样说理呢?围绕观点,选取恰当的事例加以佐证: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法,使说理层层深入:巧妙运用喻证、引证等方法,增加说理的生动性、趣味性,使文字更具感染力。

三、联结现实,发人警醒

六国灭亡,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其灭亡的历史原因绝不仅仅是“赂秦而力亏”,为什么苏洵单单就选了这样一个论题开篇鸿议,留千秋文气和声誉?其实读到文章的最后,读者就会恍然大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蘇洵评说历史,其目的是借古讽今,讽谏朝廷对契丹、西夏之侵略的妥协态度,奉劝不要再送钱送物送土地了,这样送下去,只会走上“六国覆亡”的旧辙.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回头重读全文,会发现前文有很多暗联现实的讽喻之笔,比如“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此处的“秦”指向的是北宋边境之患“契丹国”“西夏国”,“诸侯”指向的就是宋朝。不但劝说大宋王朝不要贿赂妥协,还指出了强国立朝的基本策略,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一篇好文章,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就事说现实之理,以史为鉴,方为天下文章。

这也启示我们写作时,一定要使文字有时代性,能及时映照现实社会或身边的人、事,提出建议和倡导,让自己的文章多些热血、多些担当、多些家国情怀。

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从课本经典篇目中多学习、借鉴格调高的立意之法、严谨有序的构思之法、深入浅出的说理之法、引联现实的拓展之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我们也能写出绝妙好文。

唯有“神”长长远远

◎姜炜

尊敬的校长:

您好!

一栋教学楼,虽然矮小陈旧却承载着很多代人的记忆、学校光辉的历史.近来它的拆除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拆与不拆,双方各执一词,各有道理,想必您一定也非常为难。

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拆与不拆的争议核心,是经济实用化观念与意义珍视化观念的碰撞、冲突。到底是实用价值更重要,还是精神价值更神圣,这是解决争议首先应考虑的问题。而在我看来,不拆当是更明智之举,精神价值更应引起重视。

精神价值重神,实用价值重形,神为本,形为辅,精神价值应于实用价值先行,这应该是一个不争之理。

余秋雨在《霜冷长河》中有言:“一栋栋徒有气势的林立大楼下,外表光鲜的人们空虚地生活着,整个城市充满金钱的空虚味道。”

老旧的教学楼也许确实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但它却是十几代学子的回忆,象征着具有厚重历史的学校的过往光辉.也许没有新建教学楼那般光鲜.但其精神价值就如一颗“聚气丹”.于无形中聚气凝神,将老一代的精神凝聚,将新一代的斗志积累。就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在高速城市化的北京依然屹立不倒,原因便是它承载的历史与民族记忆远大于“不那么实用”的短线价值.城市也好,学校也罢,主体是人,“精气神”就是人立命之本。以“一栋老旧教学楼”换“数代昂扬斗志“,又何乐而不为呢?

精神价值并不会妨碍实用价值.若发展得当.精神价值会更好地推动实用价值的实现,正所谓聚神而促形。

当今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而承载好几代人记忆的老旧教学楼恰好能很好地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凭着老旧教学楼所承载的回忆,贵校完全可以邀请校友来校宣讲、聚会、题词等,或者倡议他们投资办图书室、展览室、实验室等,增加学校的声誉。看待事物要从长远处着眼,也许短期内成效不大,但长期看来,远播的声名必会推动贵校的发展,这,便是精神价值带来的物质财富。

时代在发展,旧教学楼并不是一定要一成不变,適当翻新、改造,也有利于贵校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一校之本不在形,而在神,愿您慎重考虑。

此致敬礼

小林

2018年11月10日

点评

这是一篇针对“旧教学楼到底拆还是不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题目着眼于争论的核心,主张不拆教学楼,留下它,也就留下了其“神”。题目总领全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这是巧借《六国论》的文题之妙。全文围绕“老旧教学楼的精神价值”,分出了“精神价值应于实用价值先行”“精神价值会更好地推动实用价值的实现”两个小论点进行说理论征,层次分明,严谨深刻,让人联想《六国论》“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两层论证。作者能得经典之妙,而灵活运用于笔端,实在可喜可贺。文中引用余秋雨的名句、巧用“聚气丹”的比喻、设想旧楼新用,多样说理信手拈来,语言严肃中自有儒雅之气质,很能打动人心。更可贵的是作者能由此及彼,由一座旧教学楼而想到一个学校的长远发展、联系到北京的四合院,这里有一份对人文教育的期待,亦有一份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情怀,实在令人感佩。

猜你喜欢

六国论教学楼全文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5S管理技术在教学楼中的创新及应用
高校教学楼空间设计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