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分析与研究
2019-10-19孙翠仙
孙翠仙
摘 要: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设备阅读渐渐代替了纸质阅读。但是书本阅读的传统不可丢弃,推广公共图书馆是个促进全民书本阅读的办法,也是共享资源的体现。实行公共图书馆督促全民阅读的工作值得推广。本文就公共图书馆的推广工作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推广工作
一、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意义
(一)促进全民阅读的主阵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中不难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当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为广大民众的阅读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大家能方便快捷地获得阅读资源和阅读服务。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逐渐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主阵地,在引领阅读、推广阅读、阅读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公共图书馆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
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实用的馆藏资源,且资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和专业化整理的,相较于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更实用、更具价值。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根据公共图书馆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资源共享现状颁布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公共图书馆内的馆藏资源大都是免费提供使用的。此外,读者也可通过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其他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为推广全民阅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阅读完善个人的知识,提升文化修养,而全民阅读更可以提升民族素质,促进国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值得广泛推广。在实际的工作中,公共图书馆对于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是功不可没的,其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它的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机构所不能比的,它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模式探讨
(一)建立阅读中心
公共图书馆要把推进全民阅读作为核心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吸引并带动公众阅读。此外,公共图书馆要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让全社会充分共享公共图书资源,积极主动建立阅读中心[1]。
(二)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推行不同的阅读模式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为所有公众,其需要面向不同用户群体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比如,针对儿童群体,公共图书馆利用馆内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推出一系列生动有期的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其潜移默化地爱上阅读。此外,公共图书馆还要努力满足残疾人、老年人、进城务工者、农村和偏远地区公众等的特殊需求。
(三)定期开展读书节活动
随着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国内各级政府以及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都开始开展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节活动,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对此,公共图书馆应定期开展读书节活动,倡导全民参与。
三、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分析与研究
(一)调动社会各界资源来推广全民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上涨。公共图书馆是为国民提供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图书馆事业存在发展滞后和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社会力量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如果缺乏资金和资源的话,一些活动的开展就会受到掣肘,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比如图书捐赠活动、读书节活动,都需要许多资金的支持。所以,图书馆的任务非常艰巨,要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以供活动所需。应积极主动发动慈善机构捐款,呼吁社会大型形象企业来赞助,通过宣传企业形象来赢得合作。
(二)在更多的地区推广公共图书馆
各个城市基本都拥有公共图书馆但是一些偏远落后的乡镇地区的群众们却没有享受到公共图书馆,乡镇中的人口远远超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却低得多,为了达到全名阅读的目标,公共图书馆必须向乡镇地区推广。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为缺少阅读的人群提供阅读的机会,改善阅读现况,让更多地区的群众能够享受公共图书馆的福利[3]。
(三)各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交流
公共图书馆的组织一般都有图书馆协会,管理者各个公共图书馆的各项事宜,这些图书馆之间是有联系的,有时会共同举办一些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研究和分析做好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方法。
四、结语
公共图书馆取得成效不仅能让社会文化资源得到共享,提高公众阅读意识也能增强文化建设加强公众素质和思想文化意识。但是公共图书馆的全民阅读的推广工作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图书馆的不懈努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提高群众阅读率做好策略研究。完善图书馆的保障制度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口碑塑造良好的形象得到大众的认同。
參考文献
[1] 范春玲.共建共享 服务大众——黑龙江省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工程探索与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8(4):3132.
[2] 张琦,王蕾.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制度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8(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