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

2019-10-19何玮王强

建筑与装饰 2019年17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理念探究

何玮 王强

摘 要 随着城市问题的出现,建设生态型城市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实施生态规划设计更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有助于推进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本文就生态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理念;城市规划设计;探究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等也得到了显著的攀升。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由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生活改善时,却未能从长远眼光观察到由此而生成的问题与弊端。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这些问题都在不断警示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并为使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治理与改善,更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发展中,应当融入生态城市理念这是促进生态平衡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确保人与自然良好共存的保障。因此,对于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1.1 生態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1)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工艺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2)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1]。

1.2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扩大到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生态腹地),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视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2)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如社会生态方面,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合理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三者兼顾,全面规划。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3)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确定土地开展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布局,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把城市融合、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网络中去,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与田园化,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保护了环境,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回归自然。这种“灵活性”保证了城市持续、健康地生长,又保护了已建立的使用价值。

(4)公众广泛参与。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与城市共兴衰荣辱。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公众参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而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在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同时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环境。

(5)规划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做一个十完十美的终态规划。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来考虑,不能因一个时期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发展的失衡。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能力,提高规划的适应性[2]。

1.3 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将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区内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日照等条件,小气候宜人,增添居民可随时接触到的绿地和水,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降低地表径流量,减少区内环境的“水泥化”,如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路面上有孔隙,孔里种上绿草)。规划设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另外还可起到隔热、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

1.4 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由砖瓦砂石、钢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人工环境改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自然环境(地貌、气候、土壤、水、生物群落等要素)发生剧烈变化,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而日趋脆弱。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响,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的平衡,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程,增强环境的健康性,提供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洪东,杨蕾,王宇峰.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310.

[2] 刘存发.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特色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9):88-89.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设计生态理念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