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城市河道的治理

2019-10-19朱巧

企业文化 2019年15期

朱巧

摘要: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决定了城市品质和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度。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出现黑臭污染,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问题。2017年南京计划整治107条黑臭河道,全市建成区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到本世纪中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此有许多具体工作有待落实。

关键词:南京城市河道;黑臭治理;生态持续

一、南京的城市特点

南京主城西临长江,东揽钟山山脉,河网纵横,山岗连脉,江河山林相得益彰,具有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特点。秦淮河、金川河萦绕其间,玄武湖、莫愁湖点缀城中,紫金山、九华山嵌入城中。城市绿地数量多、质量好,系统布局合理,具有较好的生态景观、文化、美学特质,其中河道景观占据城市重要地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三。

二、南京的河道特点、体系

(一)分布广泛、相互连接

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市内河湖众多。中心城区的河道有外河和内河之分,内外沟通。秦淮河从东南方向进入城区,形成内、外秦淮河系统。护城河分为东护城河与西护城河。金川河以玄武湖为起点,向北流入长江。

(二)排污排涝、经济发展

南京内河以排涝为主,外河以泄洪为主。其中秦淮河环绕南京市整个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生态廊道、城市滨水景观、水上游览航线,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纽带。

(三)净化水质、视觉景观

河道不仅承担净化城市水质的功能,而且会直接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对区域温度、湿度都有“话语权”,同时为居民创造涉水空间,优化城市视觉景观。内秦淮河是南京城内最重要的景观河道,是国家5A级夫子庙旅游风景区的支柱,明朝之前是城市河水体系的本源。

三、“黑臭河道”原因分析

(一)问题在水源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产生的生活废水量增多,不经处理排入城市河流将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河道受污染;此外,由于不少河段实行了覆盖,覆盖部分截污、清淤困难,河底淤积物发酵污染水体,每到夏季,河底即翻腾出成片黑色泡沫状或油块状漂浮物,无法清捞,有的污水大量累积,一遇雨水,排入河流成为隐形污染源;有些治污区段化,下游治污,上游排污,源头不治污。这些都是成为城市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工业无人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入河流、地下等,造成的污染往往是不可逆的。

(二)症结在岸上

一是沿河有私接污水管的现象,多数埋在水位以下不易发现,少数企业偷排工业废水与废料使水体受到污染。二是有向雨水井倾倒垃圾、粪便等污染物的现象,这些污染物在大雨时被冲入河道,污染水体。三是沿河废品回收点、洗车场、沿河饮食店家及沿河公厕、垃圾中转站等时有向河道抛撒垃圾、倾倒废水的现象。另外,即使河道两侧没有排污截流管,但还是存在和私设管线,自行方便把污水排倒入河污染水体,那些沿河的酒店、餐馆倒污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四、黑臭河道治理建议

水环境整治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多样、社会关注度高,是一项全社会协同的攻坚战、持久战。针对当前水环境现状,从城市河道系统特点考虑,注重城市竖向地理空间,初步考虑并建议以下治理措施:

(一)制定系统的保护河道水体规划

以河道水体保护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做好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尊重“蓝线”,认识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治理过程中充分保护河道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创造亲水空间、水陆过渡带等,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造美好家园。

(二)工程性治理

一是拆除侵占:全面梳理拆除河道侵占物体,退让河道蓝线,贯通河道岸线。二是截污纳管。全面梳理摸排河道排口,进行截污纳管,逐年提高污水截流率,确保截流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廠。三是疏挖清淤。建议市政部门对明裸河道、暗管、暗涵进行周期性清淤整治,将水系清淤工程纳入常态化管理。四是对无法根治的黑臭河道考虑污水管涵化,清水与污水分层、分系统排流。五是生态补水。针对金川河等“无源之河”,全面制定科学补水周期和补水量,力争足量、优质提供新鲜补水。六是驳岸整治和绿化。建议逐步使用生态型驳岸替代现行的石砌水泥勾缝驳岸,做好沿河绿化和水面景观,提升河流景观效果。

(三)维护性治理

一是河道、岸坡保洁管理。建议进一步增加河道保洁人员和经费投入,建立科学有力的考核机制,管理到位、考核到位,保证水面、岸坡整洁。二是定期协调补水。建议根据气候变化等情况加大补水频次和补水量,确保不发生高温季节的水体黑臭。

(四)管理性治理

一是加强执法力度。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沿河垃圾中转站、废品回收站、洗车场、公厕、饮食店、吸粪车等各类违规倾倒垃圾的排放点实施监控和整治,建立河道沿岸污染源动态台账。二是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源头控制。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强化污染源监管力度,督促沿河三产企业达标排放,无直排和偷排情况发生;加大对新建设项目中有关污水排放系统建设的审查把关和监督,确保污水排放系统“三同时”的落实,堵住污染的源头。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建议政府通过相关措施,鼓励群众举报违法向河道排放污染、垃圾的行为,提高市民爱水护水的意识,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河道管理。

(五)生态性治理

贯彻“科学治河、生态治河”理念,引进各种有效的环保生态治污高新技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河流进行生态性治理,恢复河流自净能力,帮助河流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自我修复。工程措施是基础,生态措施是提升,两者应相辅相成,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理成效,保持河流水环境的长期稳定良好。

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非朝夕之功,应用系统的、生态的、综合的治理方式解决问题,科学合理规划,精细组织实施,使城市生态功能得到系统性、根本性的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也不是“一次性”工程,“碧水蓝天”需要长期的持续性投入,需要建立长效常态的体制机制,最根本的是要看群众的满意度,努力营造“公众齐参与,全民来保护”的治水氛围,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