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计量文化印记
2019-10-19杨彦农
杨彦农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广西计量文化印章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本文详细介绍了印章的由来以及在广西的历史变化,希望能促进广西计量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计量文化;印章;广西
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计量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印章,自古玺、秦汉印而下,历隋、唐、宋、元、明、清而至近现代,渊远而流长。古之官印,乃是印信一种。印者,痕迹也;信者,凭信也,即凭证信守之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如“车同轨、书同文”及统一度量衡等。官印的颁发和使用,都有一定的规定与制度,并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官员及印章的制造,可以说秦朝在印章文化上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官印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凭信,在进入阶级社会就产生了。虽然在各历史时期其形制都有变化,但其基本功能始终不变。而因等级不同,身份有别、其材料、形制、尺寸都有所不同,印文字体也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在历史不同时期有着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印章是代表权力和信验之物。中国封建朝廷体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构成。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御宝,各级朝廷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级机构品官官员之印、军事机构军官官印,低级机构之印等。
从史料中可知,官印越高,官印越大,权利就更大。御宝尺寸是百官之最高等级,是次于皇权的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印的两倍以上,表明皇权的至高无上[1]。皇帝的御宝有金玉两种。秦以来天子的印独称玺、玉质、考古发现有汉吕后“皇后之玺”。至武则天时将“玺”改为“宝”。其它印不能用玉,这是玺印制度中对质料等级限定的开始,其制度几乎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之终。先秦之时,印章大都随身所佩,以显示身份职务,将印作为权力的象征。
秦朝的官印,基本是方正形的,其尺寸一般边长在2~2.5厘米。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继承汉印,不过此期官印的尺寸大致在2.8~3.2厘米。隋唐最明显的变化,一般边长在5~6厘米。柳州市博物馆珍藏的柳州市“万石镇巡检司铜印”面径5.8厘米×5.8厘米,钮高5.8厘米和“河池守御千户所百户铜印”,面径7.1×7.1厘米,钮高2.2厘米。左边刻阴文楷书“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口日”,钮炳左边刻阴文楷书“礼部造”,印台侧侧刻阴文楷书“守字一千七百八十一号”字样。
1933年11月,广西省政府批准建立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隶属广西工商局管理,地址在南宁市凌铁村。这是广西最早的度量衡管理机构,也是广西首次独立设置的度量衡行政管理机构。制定发布《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规程》,明确该所负责组织实施和指导划一度量衡工作,为全省度量衡器具检定提供法律依据。
当时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启用的印章为“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之关防”,此印为長方形的印面,纵8.4厘米,横5.6厘米,印面边框宽为0.9厘米,印文阳文篆书体,右上起顺读。关防是明代官印中新出现的称谓,取“关防严密”之意,为镇守军事或交通要冲的权臣用印,其大小也依官品而有所区别。到了清代、民国时期,钦差之印也称关防,如“梧州关税务司关防”印章。
1936年10月,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随省政府机关迁往广西省会桂林市,继续开展全省度量衡的检定管理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机构人员被裁撤,人员自谋生路,全省度量衡管理只能移交省建设厅第二科度量衡行政管理室。
1946年3月,广西省政府、建设厅发文同意将建设厅第二科度量衡行政管理改建为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直属省建设厅管辖,下设度量衡制造工场,在桂林市中南路口,这是再次成立的省级度量衡检定所。
1949年11月桂林市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市军管会接管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计量事业得到相应重视和加强。1951年1月,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重建,直属商业厅管理,主要职能是管理、检定全省度量衡器具。地址在桂林市中山中路二号,高秀彪代所长。
1951年7月18日,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向桂林市工商局递交申请报告,需改换关防印,按当时政府机关部门所使用的印章,印面方形,印面纵5.2厘米,横5.2厘米,印面边框0.4厘米“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印文使用繁体的宋体字,字形方正、笔画横细竖粗、棱角分明,右上顺读。
1954年7月,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随省政府机关从桂林迁到南宁市,与南宁市度量衡检定室合并,职能不变;地址南宁市平等街120号。当年,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先后在桂林、柳州、梧州等3市成立分所开展工作。
1955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机关印章的规定》,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的公章由方形改为圆形,直径4厘米,上弧为单位名称“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印文使用繁体的宋体字,自左而右环行,中心部位为空白。当年该所建立长度、力学、热学、电学等4大类标准,开展量块、角度、表面粗糙度、万能量具、质量、压力的量值传递检定。
1958年3月,随着民族区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广西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转正式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同年4月,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更名为“广西僮族自治区计量检定所”,启用的公章圆形,直径4厘米,上弧为僮文字(1957年版),单位名称“广西僮族自治区计量检定所”印文使用繁体的宋字体,自左而右环行,中心部位为空白。1958年12月,隶属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
1963年1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布《广西僮族自治区计量管理暂行办法》,这是解放后广西发布的第一个计量管理方面的法规。1964年,新建无线电,时间频率、化学等三项计量标准、计量科学得到了快速前进。
1965年10月,根据当时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壮族也是全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广西省度量衡检定所几经体制、名称改变[2]。
1979年3月,自治区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广西计量测试研究所,高一峰任所长。配备长度、力学、热学、电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理化等八大项自治区级(省级)计量标准器。广西计量人用数据说话,用技术服务。毫里间追求精准,细微处见证真情,履行了计量技术机构的工作职责,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提供了计量技术支撑。
1996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条例》由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30日通过并公布施行[3]。
2004年8月,广西计量测试研究所与南宁市计量测试研究所合并,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为广西地区的计量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祖国西南出海门户,合浦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东盟贸易前沿,国际交流平台。壮汉苗瑶等12个世居住民族,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广西计量人始终秉承“科学公正、数据准确、及时高效、服务满意”的指导思想,弘扬工匠精神,创新计量工作。
我国文字的演变和印章中用字的发展是沿着实用的途径发展的,它由篆书至隶书,再到楷书,到目前的简化汉字。这种由繁到简是为了书写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现从档案中挑选部分印章资料,重现在我们眼前,是历史的记录,是我们计量人共同的记忆。过往的印章,虽然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却留给后人无尽的艺术欣赏。作为记录历史的计量人,看在眼里,记在笔下。我想把广西的计量文化这画卷整理下来,与读者分享。
参考文献:
[1]陈道义,陈哲.“毕同毕异”——《世界印章七千年》研读札记[J].中国书法,2017 (11):107-113.
[2]林晓玲.馆藏印章的变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J].教育评论,2018,227 (5):48-53.
[3]唐春玉.传承八思巴文印章艺术[J].中国书法,2018,335 (1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