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烧纸钱何以流行千年?

2019-10-19凤妩

廉政瞭望 2019年16期
关键词:邵雍烧纸纸钱

文/凤妩

化烧纸钱是中国人普遍的习俗,普遍到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会感到好奇,也不会去特意探究。农历七月是烧纸钱的高峰期,但当问及为什么要烧纸钱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说,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那么这种传统从何而来?

关于烧纸习俗的来源,民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即与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有关。在故事里,蔡伦不再是宦官,而是一名贪婪的商人,为了售出更多的纸张,他欺骗人们纸张烧掉后可以在冥界进行使用,从此以后这种说法以讹传讹,最后竟成了习俗。

除了诡计起源以外,有一种说法是阴间对应着阳间,纸的化烧象征着此岸到彼岸的循环,正如同金钱的流通一般,但纸钱的流通超越了可视的范围、现世的存在。在一些志怪小说中,纸在夜晚会变为真正的钱,在白天则会变成纸钱,这也是当代都市传说里经常出现的主题。在《子不语》中有一朱姓鬼向朋友解释烧纸的原因:“不过习俗所尚,人鬼自趋之耳。”这反映了普通人对冥界的看法,即如人间一样世俗。

对纸钱最早的记录当为《冥报记》,该书是隋朝唐临编著的志怪小说集,书中有用纸钱向鬼神祈愿的记载;佛教典籍《法苑珠林》中一位神秘学者对周围的人解释说,“鬼所用物,皆与人异,唯黄金及绢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黄色涂大锡作金,以纸为绢帛,最为贵上。”直到今天,很多地区的纸质祭品依然保留这种特点。

通过这些民间传说、文本记录,可以发现,纸钱的出现与流行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先民们对于灵魂和死亡的重视,儒家对这方面的态度一直是“存而不论”,但儒家对葬礼却有着极为繁琐的礼仪性规定。儒生们对纸钱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以贬居多,他们认为烧纸是对礼的错误表达。宋代大儒邵雍在祭祀先祖上有过烧楮钱的行为,这在名儒中是极为少见的。程颐曾询问邵雍这样做的缘由,邵雍回答:“脱有益,非孝子顺孙之心乎?”这能代表部分烧纸行为者的心态。

此外,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是烧纸这一行为流行的重要原因,印刷术帮助佛教更为便捷地在民众中传播它们的教义和观念,相比儒家的不语怪力乱神、道家与民间阴阳风水信仰的结合,佛家更好地完善了灵魂与死亡世界的体系,将因果与轮回与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相融合,并大受欢迎,这或许可以解释一些儒生对于烧纸这一行为的反对:基于国家利益的儒生们反对容易滋生神秘对抗性势力的活动,也忧虑劳动力在纸钱上的浪费。

但这些都不能阻止烧纸这一行为的流行。

为了解释这种流行,有学者提出了“节约化”的假说,意在表明用纸钱代替其它祭祀物品是一种更为经济的行为。汉学家柏桦对此进行了质疑,他认为中国民众并不在意在葬礼、祭祀上花费较多的钱财,烧纸这一行为也并不能为烧纸者洗脱奢靡浪费的印象,他认为,纸钱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彰显自己的方式,使其沉浸在某种无限制的仪式中,而这种仪式是对抗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规定了各种基于尊卑的规制,而烧纸这一习俗模仿它、嘲讽它,等级的权威在烧纸这一行为中被弱化。

而在烧纸成为习俗后,它必然会成为祭祀仪式中符号系统的一部分,纸钱、食物、香成为了祭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蜡烛与鞭炮也会视情况加入。于是仪式的五个基本步骤产生了:点蜡、上香、供上食物、烧纸、鸣炮。五种元素都伴随着五官的感知,每种感知都铺垫着下一种感知,随着色香声味触的强化,祭祀者将跨越一个平时难以跨越的界限,沟通生者与死者。

通俗来说则是:这五种祭祀行为将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抽离,进入一个所谓的梦幻世界,最后在鞭炮轰鸣声中回归到现实。也正是仪式中这些符号的演变和传递,让纸钱这一符号更加饱满。

烧纸这一行为流传了数千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哪怕是在最严厉打击的时代也只能将它弱化,而不能将它消弭。最近几十年,纸钱在民间生活中日渐复兴,但令人意外的是,纸钱的复兴反而消除了它本身的神秘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量“与时俱进”的纸钱出现,各种纸质祭品令人眼花缭乱,存折、别墅、电子产品等现代元素层出不穷,与真币极似的纸钱也广受欢迎。在这种情况下,祭祀的严肃性被消解,反而带着一种较为娱乐的态度,资本和技术对神秘性事物进行了祛魅,“老鸦衔肉纸飞灰”已成过往。

猜你喜欢

邵雍烧纸纸钱
邵雍及其的洛阳园林书写
烧纸变钱
第一次和父亲给先人们烧纸
纸钱炉
有话不妨直说
送钱
有法子
烧纸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