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应对策略
2019-10-18陈小明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在中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江苏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文学类文本更加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命题符合新课标要求,具有教育的导向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反映了学生阅读的真实状况。拟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应对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中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应对策略
新课标提出:“语文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纵观2019年江苏省各市的中考试题,更加关注语文的核心素养。题目更加具有“语文味”,所选的素材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笔者结合2019年江苏中考语文卷的命题特点,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应对的策略。
一、江苏省各市中考试题文学类文本特点
梳理2019年江苏省各市中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材,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比如,扬州卷《瘸叔出行》,以瘸叔和石头之间发生的小事展开叙述,从而表现出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质,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美好;苏州卷《淤泥偏自出芙蓉》,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文章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作者通过淤泥和莲花、君子爱莲之间的关系,阐明为人做事的道理。
从所选的素材来看,江苏省各市中考语文试卷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对美的体悟,注重文化的积淀。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实际,积累文化知识,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江苏省各市中考文学类文本命题特点
(一)注重整体感知
阅读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整体的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整个文本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能够围绕中心人物进行简单的情节梳理,从而分析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江苏省各市中考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无论选择小说还是散文,都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进行了考查。笔者选取部分市区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进行了梳理。详见上面的表格。
从梳理结果来看,试题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探究。没有直奔修辞、语言这些考查点,先从文本整体的脉络上去考查学生的感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扬州卷要求“通读全文,概括石头这一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梳理出重点的语句,概括具体的事件,弄清人物描写的方法,从而去把握人物形象;盐城卷设置题目如下“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围绕题目限制的范围进行整理;南通卷中考查语段的作用,设置题目如下“作者在写蜜蜂之前,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山、云、水、茶、菌、花,用意何在?”这类题目需要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形成整体的思路,然后再针对题目具体解答。
由此表明,2019年江苏省各市中考试题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能够围绕文章的线索、人物的经历、具体的事件、关键性的语句去阅读,展开对文章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正所谓“作者思有路,寻路识其真”,命题人在命题的时候也遵循了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做到有路可寻,有法可依。
(二)注重内涵剖析
新课标提出透过文字背后去体悟文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从江苏省各市的设题上来看都关注了文本的细节之处,考查学生语言的体悟能力。笔者对部分市区的考题进行了梳理。
扬州卷:谈谈你对小说中“出行”词含义的理解。
盐城卷: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2.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南通卷:体会文章标题“酿甜”的含义及作用。
赏析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
有的平滑如伞,有的菌褶如书册,有的布满微雕般的蜂巢气孔,像活着的珊瑚。
这些考题都从文本的细节着手,要求对文本的语言、修辞进行阐释鉴赏,注重对文本背后深刻内涵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结合语句前后的语境,进行细嚼慢咽,从而品味文字背后的内涵。我们发现即便是对某类词语的考查,也需要学生具有凝神屏气的耐心,回归文本进行前后解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比如,盐城卷试题看起来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但是需要学生在明确修辞后结合语境推敲“这群孩子为何是美丽的腊梅花?”“体现出了我对孩子怎样的情感?”学生仅仅记住修辞手法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还必须进行语句的鉴赏。所以,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深刻鉴赏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感知语言和体悟语言能力的考查。
三、中考文学类文本试题应对策略
(一)注重培养整合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后进行有效地整合。整合信息的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对文字信息提取的基础上,所以提取信息是关键。如何提取信息?需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圈点勾画,找出文本的关键句,梳理文本的中心人物和事件,进行拉网式的筛选,从而提取出重要的信息。最后,根据文题整合答案。所谓的整合并非摘录好词好句,而需要围绕问题进行二次建构。扬州卷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概括石头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以这道题为例。首先学生需要通过全文筛选出描写石头的语句:
1.石头来送年货,鼓励他说:“瘸叔,......我封个大红包赔你!”石头说这话时紧盯着瘸叔,一双眼睛闪闪发亮。
2.石头是个大学生,......他总想帮一把。他三番五次来劝瘸叔:穷不能穷志气,输不能输信心。
3.老远就冲他道喜:“恭喜瘸叔!......好兆头!”话音没落,就拉着瘸叔与鱼来了个新年自拍,还贴着瘸叔耳根意味深长地说:“这鱼哟,市面上稀罕得很!”
从上面筛选的语句可以看出,第一句表现出石头“古道热肠”,第二句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石头胸怀大志,第三句从石头自拍的动作可以看出其“天真、阳光、善良”。由此学生可以整合三点答案,还缺少一点,需要学生整体去梳理文本。文章的主要情节是“石头帮助瘸叔在新年收获欣喜”,那么“石头是如何帮助的呢?”学生可以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很顺利可以看出石头通过巧妙的方式让“瘸叔收获了惊喜”,由此可以看出石头的“聪明机智”。同时,我们在整合答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开,避免答案的重复。
(二)注重培养欣赏评价的能力
综观各市的中考试题,大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即使是考查修辞和写作特色也是建立在文本鉴赏的基礎上,没有空洞地设置“使用什么修辞,怎样的描写方法”一类的问题。由对学生固定知识的考查转向对学生综合分析文本能力的考查。
学生的欣赏和评价是建立在能够围绕文本进行追问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能够紧扣一个问题切入,由表及里地进行追问就可以全面地解决问题。以扬州卷为例,问题是“谈谈你对小说中‘出行词含义的理解。”这一题目是一条词语含义解析题,由于“出行”一词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之中,学生要围绕标题进行设问“瘸叔出行到哪里?”“他什么时候出行?”“他出行收获了怎样收获的?”围绕这一连串的问题,然后结合文本去一一梳理,我们不难理解“出行”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新年外出找个好彩头”的行为,一是指在出行中又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之火。同样,南通卷的题目设置意图就更加明显了,围绕标题梳理脉络,作者从云南的茶写到云南的花再想到花的媒人蜜蜂酿蜜,最后想到放蜂人不辞辛苦地劳动,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甜蜜的生活怎样获得,靠辛勤的劳动获得。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需要学生在熟悉各类文本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明晰命题人设题特点和方向,从而全面精准地解答。
作者简介:陈小明(1976 —), 男,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