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移山》中列子笔法和战国文化的解读

2019-10-18邵国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解读

邵国华

关键词:《愚公移山》;列子笔法;战国文化;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解读《愚公移山》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当止于文化,并积淀、继承、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现从列子笔法和战国文化的角度解读此文。

一、列子笔法

(一)人名虚构艺术

列子善于虚构人名,如单至、啴咺、杞人。文中的愚公、智叟不仅彰显列子虚构人名的智慧,而且体现出战国前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文化。“愚”与“智”成反义,表现出二者智商相差悬殊。这一时期,将男子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爵位最高;“叟”,古代对老年男子的称谓,“男”爵位最低,“公”“叟”爵位相差悬殊。高爵位的愚者与低爵位的智者其想法同时呈现,此等巨大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愚公、智叟非实名,盖类也。

(二)文体糅合艺术

《愚公移山》是融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代小说为一体的糅合艺术。

1.小说笔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纵观全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推动情节发展。行文以愚公移山为线索:移山的原因(引子)——移山前的谋划(发生)——移山时的艰难(发展)——移山成功后的幸福(高潮和结局),符合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愚公移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其妻献疑曰:……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其妻献疑”意料之外,“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移山的实际困难,提出这样的疑惑也是情理之中。“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众人替愚公回答了其妻的疑惑,这一结果意料之外。愚公的困难也是众人的困难,帮助愚公回答其妻的疑惑也在情理之中。

始龀,跳往助之。

遗男这一“室外”之人的出现,出人意料。移山人人有责,“跳往助之”又在情理之中。

再观智叟与愚公的对话: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

智叟始于笑,终于无言。其自作聪明,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非难愚公,想来愚公定然哑口无言,放弃移山。意料之外: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事实为依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智驳智叟。愚公滔滔不绝,智叟哑口无言,愚公柔弱胜刚强,这一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人意料。愚公智克智叟又是情理之中。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操蛇之神惧愚公移山不止,其既得利益受损,便向天帝告状。天帝非但没有惩罚愚公,反而助愚公移山成功。这一戏剧性的发展,出乎操蛇之神的意料之外,又合乎天帝关爱山神与民的帝王之道,合情合理。

愚公倡导移山,不仅战胜挖土、运土、置土等客观困难,又战胜来自智叟一类人的舆论迫害和操蛇之神的恶告,力排万难,携手人神,成功移山。愚公移山,移的是愚公的山,也是天下人的山。众志成城移山成功,亦是情理之中,“人神共奋”可谓意料之外。

2.寓言笔法:讽刺。观智叟与愚公的对话。智叟自以为绝顶聪明,嘲笑愚公之愚,并以“甚矣,汝之不惠”一句先声夺人,并企图以“愚公残年余力不能毁一毛,何况土石”的事实一招制胜愚公。结果愚公一针见血指出智叟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用“孀妻弱子”嘲讽智叟不若妇孺,并从人力不断增加、山渐移渐低的角度论述移山必定成功,驳得智叟无言以对,进而讽刺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故事警示后人,不要被智愚的假象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愚公用行动诠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内涵。

操蛇之神向天帝状告愚公移他的山,损害他的利益,企图让天帝惩罚愚公,结果天帝非但没有惩罚愚公,反而助愚公移山速成。讽喻有些人像操蛇之神一样弄巧成拙。

3.神话笔法:虚构。古人希望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相信天人感应。为达成愿望,在改造、征服、战胜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神,并希望借神明之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天帝助移”就是属于这一类的自然神话。愚公移山,理论上固然可行,但凭借当时的移山工具来说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列子为了实现愚公移山的宏伟蓝图,借助操蛇、夸娥氏、天帝这些神,达成了愚公的美好理想。

列子笔下既有愚公移山的大故事,也有“家人共谋”“智叟败愚公”“神助移山”之类的小故事,可谓匠心独具,构成独具一格的“列子笔法”。

(三)无中生有的留白艺术

无中生有,即以无写有,巧妙留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句要而非略,明而不浅。它既交代了舌辩的结局,又愚智自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智叟无言使得一个哑口无言、呆若木鸡的智叟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如,“无陇断焉”无的是山冈阻隔,有的是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平坦大道。

奇巧虚构的人名,融小说、寓言、神话为一体的文学创作手法,无中生有的留白艺术,构成独具一格的“列子笔法”。酌古御今,治繁总要,应为现代文的阅读与写作所借鉴。

二、战国文化

战国初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文化盛行,儒道墨三足鼎立,对社会影响很大。

(一)道家味

1.贵虚。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贵虚学派(列子学)。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认为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恰如张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愚公移山中选取的人物:婴孩——始龀,少壮——荷担者,老耄——愚公与智叟。有死亡——我死,有新生——子生子,这符合其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的道家思想。

2.无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要循自然之理,应自然之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要的事,但也必须去做“做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愚公移山,愚公只做“做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愚公”。愚公提出移山计划,从“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可见顺应民心;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可见顺应天道。愚公循自然之理,应自然之行,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顺天应人之势,人神自移山,天堑化通途,幸福大道不治而生,生动诠释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核。

(二)儒家味

儒家文化以仁、恕、诚、孝为核心,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聚室而谋”体现了战国时代民主生活的良好风尚。妻称愚公为“君”,表示对愚公的尊敬,符合儒家的孝道。“愚公”“智叟”,公爵列公、侯、伯、子、男的最高等,男(叟,老年男子)爵列最低等,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級制度。而底层的“叟”敢公然讥笑并指责上层的“公”,可见虽有等级差异,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体现了战国时期“理”行天下的文化氛围。愚公并没有自己出于强势,惩罚智叟的鲁莽,更显儒家“恕”的思想。

愚公移“山”,“山”是愚公的山,更是天下人的山。愚公移山,移的不是山,是天下人的愚。愚公移山,移的还是山,更是天下人的幸福。这一切有力诠释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仁”的思想。

(三)鬼谷味

人们向来认为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飞箝第五》)在愚公智驳智叟一段叙述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首先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直击智叟论断之要害:思想顽固。接着以“曾不若孀妻弱子”点出智叟目光短浅,连妇孺都不如,激怒智叟并促使他接着听愚公论理,为帮智叟洗脑蓄势,体现了纵横家的“箝”术。之后通过“子孙、孙子、子子、孙孙、子子孙孙”等词不断地渲染子孙无穷尽,行文中运用短句、顶针、排比蓄势,这一系列的“子孙”如疾风暴雨,打得智叟遍体鳞伤,更不知所措,读者仿佛看到:愚公滔滔不绝,智叟不住点头。这一部分运用了纵横家的“飞”术。最后以“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一句成功让智叟认识到自己的“心固”。愚公的飞箝术运用得可谓“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的最高境界。愚公的飞箝,是列子的飞箝,是纵横家的飞箝,更是战国文化中的飞箝。

(四)法家味

愚公智胜智叟,并非仅胜在愚公的飞箝术,更胜在其改革的思想上。愚公始终坚守“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家思想,法与时进。“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提出移山的思想准备已经相当充分,从“人神共奋”移山的结果窥知时机也很成熟,因此愚公移山,一呼百应。一切法制应顺时代、服务时代,一切法制应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先。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愚公正是基于这一点,大胆革新除弊,倡导废除如“太行、王屋”式的苦难的千年旧法,建立造福于民的新时代的法制新秩序。智叟输在固步自封,麻木愚昧,为法所苦;愚公胜在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法为己用。战国时代的法家印迹可见一斑。

(五)进取味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精神具有现时意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复兴征程中仍旧生机盎然,可谓常读常新。

解读《愚公移山》,我们透过列子的眼睛重回战国,目睹百家争鸣、辩家鹊起的文化盛况。站在列子的肩上,放眼未来,文言学习当继承并发展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王诩. 鬼谷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简介:邵国华(1975—),男,浙江省建德市乾潭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材解读。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解读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