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编辑素养优化路径
2019-10-18张小红
摘 要:高校人文社會科学学报的办刊出路,在于不断突出办刊个性、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其目标实现与编辑素养的优化关系密切。编辑素养包括传统角色素养和新型角色素养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政治、学术和编辑实务素养,后者主要指数字化、国际化素养。为编辑创造多渠道的交流学习机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使编辑职业与志业合一,用前沿工作模式倒逼编辑成为复合型人才等是提升编辑素养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学报编辑;传统角色素养;新型角色素养;优化路径;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123-03
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刊或创刊期;二是1987年以后的大量创刊期;三是2003年以来的特色化发展期[1]。近年,人文社科期刊处于特色化发展的提升期,竞争较以往更为激烈。作为人文社科期刊界阵容强大的一个“方面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必须在遵从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切实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和拓展空间,走个性化发展之路,才能扬长避短、历久弥新。
人文社科期刊的特色化办刊,必须通过编辑工作落到实处。编辑的综合素养能否适应办刊需求,与学报的兴衰关系密切。笔者认为,编辑素养的优化,主要包括不断提升传统角色素养和持续拓展新型角色素养两个方面。
一、传统角色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文化使命既有一般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前者是指它必然遵循以定期出版物承载、传播人文社科学术新成果的普遍规则,后者是指它是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面对的作者和读者首先是高校师生,所刊文章的学术品格、价值取向对高校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思想的影响直接、深远。高校各专业培养的学人,其学术兴趣、研究起步大多始于阅读学报。因此编辑传统角色素养的养成与提升,必须首先基于“高校办刊人”角色的领会与担当。
(一)政治素养方面
高校学报编辑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严格遵守出版纪律,有效提升政治素养,才能在办刊根本原则和方向上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研读原典原著,同时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学习和时事政治的学习。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四个方面[2],深刻、全面阐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性质和方向。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提升以办刊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自觉自为性,才能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感统领编辑实践,才能正确理解、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在导向意识的引领下积极策划选题、有效组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稿件。
2.加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法规》和相关部门出台的与办刊有关的重要文件等。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22条,其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对于高校学报的办刊具有权威指导性。相对于重视学校和期刊编辑部制度、规定的领会与执行,不少编辑对于出版法规等的学习与理解往往流于泛泛,一般编辑部亦缺少相关的学习制度约束。只有全面细致地领会、掌握国家出版法律法规和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才能提高对于稿件政治守纪、法律守规的鉴别力,在日常审稿工作中做到“文章在眼、纪律在心”,杜绝或隐或显存在倾向问题的论文的刊发,及时纠正可刊文章某些原则性概念、命题表述的偏失,如涉及路线、方针、政策等有欠严谨的表述,涉及领土主权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涉外关系问题等不尽准确的论述。
(二)学术素养方面
刊发优质文章是刊物的生命线,这是中外期刊界的共识与通则。
“主动出击”办刊即主动策划、挖掘、约写稿件已经成为编辑工作的主流。能否与学科专家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能否敏锐捕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信息,能否有效判断文稿的问题意识、创新意义等,是编辑能否挖掘优质稿源、刊发优质稿件的前提。编辑只有通过加强学科领域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学术综合素养,才有可能成为知能并俱的办刊行家里手[3]。
1.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学习,培养开阔的理论视野,避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是必须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力求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现状;二是必须和相关学界保持紧密联系,关注其研究动态、发展趋势,跟进研究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三是基于角色特点,对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应给予更多关注。对于本学科学术历史与现状比较隔膜或了解有限的编辑,不可能与专家开展高水准的学术对话,难以建立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2.参与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实践,培养发现具有创新价值选题的敏锐性,避免“眼高手低”。一是依托本校学术资源,深度融入相关学科各类课题研讨中去;二是密切联系校内外学科领域专家,力争参与项目研究;三是申报相关领域科研项目。编辑积极参与研究实践,不仅更易于约到、选好具有良好学术价值的论文,也更易与作者协力对稿件内容进行中后期的再提炼、再深化,使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得以凸显。
(三)编辑实务素养方面
选题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是期刊编辑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的特色化发展阶段,编辑的选题策划之于论文被关注、下载、转载、引用等的作用日益突出,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则是建立审稿专家库和作者群的重要保障。
1.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综合素养转换为实际能力的体现。编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深化编辑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编辑实践;向编辑部内外资深编辑学习经验;邀请资深专家作为栏目主持人组稿;关注各类重大社科项目的公布,主动与相关研究团队联系;利用大数据迅速获取、分析、鉴别、整理信息,为选题策划服务。
2.编辑社会活动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途径有:积极参加本学科和相关相近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在会前就争取确定好需联系人员的名单,与参会人员建立联系后经常保持学术对话;积极参加行业协会主办的会议,保持与办刊专家的行业交流;争取各类相关会议的发言机会,精心准备每一次发言内容,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3.语文素养是以语文感知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对于出版物专职编辑而言,除了文字的识写和规范使用程度,语法、文法、修辞掌握和规范使用程度外,语文素养还应当包括对于稿件“语文成色”的鉴识能力和改进提高能力。一是保持语文终身学习意识,以之为日常必修课,如通过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有关文件,及时了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进程;通过订阅《中国语文》《语文学习》等专业期刊,不断更新语文知识;通过重读经典学术著作、论文强化语文“火眼金睛”等。二是在编稿过程中始终以“一字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努力消除文本中存在的表述不规范、欠准确等“文病”。其中对于摘要、标题、关键词的修改提炼,尤需用心用力,因为它们能否有效反映论文核心要义,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被读者快速“锁定目标”地关注和引用。
二、新型角色素养的提升
编辑的新型角色素养是相对于传统角色素养而言的,其核心是对于数字化、国际化时代,学术信息接受、处理、传播的意识养成和能力提升。
(一)数字化素养方面
掌握数字化工具能更准确地把握学报涉及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了解相应的研究力量分布,是编辑提升选题策划水平的重要抓手[4];充分利用数据库和各类检索软件进行内容查重、文本校对、参考文献核对等,能大幅度降低编辑工作量并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利用采编平台处理论文,则能实现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
1.强化数字出版传播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出版传播与论文的下载、转载、引用关系日益紧密,对学报特色化发展有重要意义,进而积极参加各类数字化相关培训,对数字化出版传播的未来趋势有充分认知,了解掌握其前沿理念和方法。
2.切实提高数字化技术水平。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有效获得所需信息,为选题策划打好基础;熟练应用期刊采编平台,在平台上完成稿件接收、初审、送同行专家评审、终审、向作者反馈意见等环节;在文稿编辑加工、校对环节充分应用电子文档处理技术;利用数据库和各类检索软件进行内容查重、文本校对、参考文献核对等工作[5]。
(二)国际化素养方面
目前,国内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存在英文摘要、参考文献编排格式未能与国际接轨,从而不能适应国际检索要求的问题,这与编辑的国际化规范表达能力不足有直接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学报的高品质发展。为适应国际化规范表达的需求,学报编辑应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身能力:利用学校图书馆外文数据库掌握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的通常表达规范;熟悉专业领域的外文词汇,不断学习新的相关词汇,研读专业领域内的外文专著;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向英文专家请教规范的表达方式,在实践中提升英文素养。
三、编辑部在优化编辑素养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优化编辑素养,使其更能适应并推动学报特色化的发展,编辑部的有效作为至关重要。编辑部首先要制定经过所有编辑深度参与讨论的办刊规划,以事业成就感凝聚人心。在此前提下,应通过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制定有利于挖掘编辑潜力的各项具体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编辑素养的优化。
(一)创造多渠道交流学习机会
编辑部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与各类学术团体和学报同行的充分交流,从机制上为编辑了解相关学科学术活动提供准确信息和经费保障[6];其次应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地缘优势等策划组织学术活动,邀请校内外、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專家参会,也可协同校内各院系、研究机构或者其他学报编辑部办会,要求编辑深度参与交流过程,为其拓展学术人脉提供机会;再次应为编辑赴国内的游学、访学或短期研修创造机会。
(二)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编辑的胜任力
根据办刊总目标为在岗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成长制定好路线图,使编辑能将职业与志业合一,以工作实绩获得成就感;合理设置工作业绩奖项,对编辑刊发论文所取得的被引用、摘转、转载、下载等业绩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以收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之效。
(三)重视数字化出版传播,用前沿工作模式倒逼编辑成为复合型人才 从国内数字化动向来看,各大数据库在传统的数字出版方式基础上,又推出了增强出版论文、协创论文等新型出版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论文也逐渐成为常用的传播方式。编辑部跟进这些新的出版传播模式,及时调适办刊机制,有助于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同时也倒逼编辑增量相关知识,强化守正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曙光.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的特色化发展之路[J].求索,2018(5).
[2] 潘玥斐.肩负起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光荣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22.
[3] 李文娟,张红霞.“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发展之路 [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1).
[4] 刘文.学术期刊编辑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18(9).
[5] 李小丽.大数据时代下学报编辑的能力提升[J].编辑学报,2018(12).
[6] 尚欣.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基本素养的提升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 2019-07-02
作者简介:张小红,女,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实务、期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