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笏

2019-10-18王祖远

金山 2019年9期
关键词:五品粉饰公分

王祖远

“笏”是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執的狭长板子。它早已成了历史陈迹,博物院、文物馆中偶有真品出现。历史剧中也能见到它的身影,但只能算是道具了,文武大臣上朝时,各自带着笏,或插于腰间,或拿在手里,当向君王回话或上奏时,双手抱笏于胸前奏告,即使行跪拜大礼,也都笏不离身。

每天上朝时,大臣把要奏报的内容写在笏的上面,防止朝堂上临时遗忘;朝见过程中君王有口喻下达时,也为防止记不住,遂记在笏板上,以便句句照办。此外,皇帝是万乘之主,龙颜金贵威严,臣下不可直视,正好用笏板遮面,表示对君王的敬畏、尊重。

何时始有笏?最早载录见于《礼记》,此书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间之俗,无不涉及。由此推断,起码在周朝时,笏板就已开始使用。

也据《礼记·玉藻》,笏长二尺六寸,宽三寸。周朝的一尺约合现在的二十公分左右,可知笏板长与宽分别约五十公分、六公分。

笏板的材质,因执笏者的地位身分不同而有所区别。它分别采用玉、象牙、竹制作。

《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是说帝王用美玉制的玉笏,诸侯用象牙制的牙笏,大夫用饰以鲨鱼须的竹笏,故名鱼须笏,大夫以下用普通的竹笏。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笏的使用有了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四、五品的笏,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制,四品以上用象牙笏,五品以下用竹木笏。

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一笏,朝会结束打道回府后,及时将笏加以粉饰,刷除原有的文字,以便下次再使用。《礼记·玉藻》:“笏毕用也,因饰焉。”

古代凡勤政的帝王,几乎每天一朝会,臣下天天用得上笏板,一到家便要加以粉饰,有些重臣还得随时奉召入宫议事,只一块笏显然来不及周转,于是多制作了几块,有备无患。也有臣下奏章甚长,或是奏事多项,一个笏板不够写,也多备置了几块。上朝时手里拿不下,装在袋子里带上,这种袋子称为“笏囊”。

唐朝开元年间大诗人张九龄为宰相时,因年老体弱,腰插笏板上朝力不从心,于是指派随从帮着背笏囊,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及当官的气派,这背笏囊的随从,有如近代以来为当官的提公文包的秘书。

满清王朝建立,笏板被废弃。盖因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官员均骑马上朝,手里拿着缰绳、鞭子,空不出手来拿笏,何况笏板又有相当长度,实在不方便,于是不再使用了。

猜你喜欢

五品粉饰公分
论《山药粥》中的“自我”
——基于主人公“五品” 流汗表现的分析
蛋炒饭的哲学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笼 子
清“康熙通宝”钱五品解析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小黑螺
150公分的生活(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