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2019-10-18汤萍
摘 要:高中新课标改革,提出了要推动活动型课程的运用的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選择活动型课程的内容,运用什么样的形式,直接影响了活动型课程的效果。文章对活动型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提出了建议,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求分为引入式和体验式活动,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8-0023-0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同时指出要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高中学生仍然处于三观构建的阶段,一些争议问题中各方都有合理性的情况,将会对学生造成一个较大的困扰。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会倾向于选择争议较少的主题,既能够保证把握好政治课的思想方向,也节省时间,但是却缺乏思考讨论的空间,难以解答学生的困扰。
在内容方面,选取的材料或主题应当具有活动性,能够保证学生可以作为主要角色参与其中。新课标中为此提供了多个议题。这些议题具有一些共同点:具有争议性;值得进行讨论,能够引发思考和共鸣;与教材知识相关,提供应用教材内容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
在形式方面,活动型课程并不专指以某种特定形式开展的课堂,所有能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活动都应当被列入其中,即包括以往教学中常常使用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
在课程推进阶段,可以多开展引出式活动,可以优先选择能够推进知识教学的典型性案例或情景,采用时间短、学生较为熟悉的形式。比如同桌讨论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探讨存在一定矛盾但相对来说价值取向比较明确的问题。
最新修改的2018年版的高中政治课本,对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比较明显的倾向,很多探究活动调整为带有议题性质的新素材。以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1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探究活动为例,由不同立场的角色给出不同观点,让学生能在讨论中获得更理性的分析,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再通过教材的正文表述“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前进中的问题,需要正视并设法解决”,给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类似这样的议题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使学生认同国家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在复习阶段,若遇到具有争议性并符合学科内容的社会事件时,可以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活动型课程,比如角色扮演、听证会、实际操作等形式,在选题上更多地体现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以必修一《经济生活》第9课“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容为例,可以选择一个真实的市场情境。2018年5月,随着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白血病高价救命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舆论关于不良药企和无作为政府的指责,引起全社会包括学生的关注。它既是学生所关注的争议性问题,又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同时能够用于培养学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不同主体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议题。
在活动设计时,可以将“药品研发及销售市场分析”作为活动情境,学生通过扮演市场中的不同主体(如消费者、主要生产者及竞争者、监管者等),彼此存在立场对立和利益冲突。通过模拟市场上“救命药”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从而更好地感知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新课标提出了高中政治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分析问题和现象,增加公共参与,树立政治认同。通过这样的市场模拟活动,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感兴趣的、真实的、存在疑惑的情境中,营造出融入社会热点的参与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分享感受,也更好地理解各种角色的博弈和无奈,感受到矛盾的两面性,培养对该事件的理性思考,并形成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社会各群体的理解态度和悲悯之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式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汤萍(1991—),女,云南玉溪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教育、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