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微课的高效运用
2019-10-18孙海燕
孙海燕
【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课前微课制作,应在“主题鲜明、问题聚焦、结构紧凑”方面下功夫;课中讨论汇报应在“聚焦兴趣、解决疑难、自主合作”方面下功夫;课后应用拓展应在“有效反思、探究延伸、教学相长”方面下功夫,以此达到大面积助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课前制作;课中汇报;课后拓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立项号:186230023《微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新课程视角和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微课介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已成为必然.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制作短小精彩的微课技术方面,更应将微课放在日常教学的角度去衡量——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更高效,如何在微课的有效介入下,让学生呈现出活泼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和创造之光,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内隐成分,达到广泛地助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课前微课制作应在“主题鲜明、问题聚焦、结构紧凑”方面下功夫
毋庸置疑,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作用,那么课前精心的制作就显得不可或缺.如何选择最典型、最合适、最聚焦的主题,如何恰到好处地控制时间,如何强化过程设计,如何选择最为适合的资源,都是“巨大”的问题,都是予以充分考虑并付诸实际行动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数学微课的课前制作设计更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设计质量、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发布实施以及评价反馈,都需要教师反复论证、梳理和考量.
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在课前制作的微视频一定要指向圆柱侧面展开的部分,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出示一系列圆柱体,但最重要的是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以此推导出侧面积的公式.比如,通过特意制作的动态视频,用一个鲜艳的、大大的箭头徐徐展开圆的侧面:一个被特意染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图案一点点地展开.同时,整个微视频一定要短,时间一般为5到8分鐘,往往不超过10分钟,力争在短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
为了制作好这一微课,笔者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教学主题——增强针对性(主要强调展开圆柱体的侧面);二是设计学习任务——突出目的性(能够知道圆柱体展开后是长方形,然后能够通过转化思想进行计算);三是微视频课件制作——追求精致化(先根据素材制作简单的课件,然后用录屏软件提纯、浓缩为微视频)实践证明,这样的微视频高效、快捷、方便,或暂停、或快进、或重复——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课中讨论汇报应在“聚焦兴趣、解决疑难、自主合作”方面下功夫
尽管微课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大的、更真实的、更鲜活的窗口,但在讨论时并非随意地“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应在“聚焦兴趣、解决疑难、自主合作”方面下大功夫.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整体把握,从有益于学生们能力发展、思维发展、身心发展的角度,去做正确而细微的甄别、诊断和梳理,避免出现“重复汇报”“无效汇报”“空洞汇报”“速成汇报”等现象.好的微课应该少一些无效环节,多一些疑难解决;少一些霸权汇报,多一些自主合作;少一些拘囿文本,多一些探究延伸.
比如,就“圆柱的表面积”的学习而言,应该勇敢地对诸如“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如何求”等简单重复的问题按下“删除键”,而将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的确,基于学生们原有的数学经验建构出“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子”的足够清晰的数学表达,以及对“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才是本课的重中之重.
“无论我们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我们都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的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深、更合理、更清晰.”[1]的确,并不是学生一股脑儿地想汇报什么就汇报什么.教师在其中的引领、裁剪更为重要.教师是裁缝,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诸多学习问题做一番裁剪,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达到“更深、更合理、更清晰”的效果.
三、课后应用拓展应在“有效反思、探究延伸、教学相长”方面下功夫
教学活动从更高境界来说,不是固守于一时一地,而是探究体验;不是停留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中,而是引领学生们在知识的原野上走得更远,应该和更丰富、更博大、更厚实的世界深度对接.基于文本,但走出文本;基于课堂,但延伸于课外,应该成为微课介入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最重要的视点之一.
仍然以“圆柱的表面积”的学习为例,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引领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延伸.例如,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20厘米.(1)将这根木料锯成两个—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2)沿着它的底面直径,从上到下把这根木料分成相同的两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可以看出,上述设计中已经不满足于“表面积是多少”的计算,而是“增加了多少”的变式训练;已经深入到“比较横切与纵切剖面”的不同,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培养学生们的空间观念,完成了对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周长的各自特征及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但愿,小学数学教师能够精心打造这样的微课场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J].小学教学,2016(3):10-13.
[2]邱学华,张良朋.2015年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探讨[J].小学教学,2016(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