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埋线配合运动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2019-10-18雷慧姝严华杰周嘉平
雷慧姝,严华杰,周嘉平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上海 201802)
疼痛是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最突出的症状,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引发,延误诊治后更会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应用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颇多,腹针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1-3],而埋线疗法可以在减少针刺频率的同时保证疗效,故将二者结合。腹针是一种以神阙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新疗法,其理论源于薄智云[4-5]。腹针分为八卦针法和神龟全息法两种,笔者应用的为后者。本研究自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腹针埋线配合运动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前来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9)岁;平均病程(7.48±2.56)个月。对照组中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6)岁;平均病程(6.32±3.0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相关诊断标准。①肩部疼痛以活动时和夜间尤甚,肩部有压痛;②肩关节上举、外展、内旋、后伸等活动受限;③伴有不同程度粘连。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40~65岁;③病程1年以内;④同意参与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中晚期肩周炎患者;②肩关节已明显活动受限,出现僵硬现象;③有严重心、肺、肝等疾病或有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等神志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④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腹针埋线配合肩部运动法。先在腹部患侧滑肉门附近找一压痛点,以这一点为顶点,在斜左下和右下各45°角距离顶点1寸的距离,定位出一个三角形即三角针,其中主穴取中脘、商曲(健)、滑肉门再配合针三角[7]。腹部埋线进针后即刻要求患者配合肩部运动[8],且通过改变针尖方向寻找最佳植入点并产生酸、麻、胀、痛为宜,随即患者肩部活动能改善最大程度后为最佳植入点植入线体,线体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生物高分子可降解材料线(天津市东南恒生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150902)。7 d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取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起针后嘱患者活动患侧配合肩部运动以达到最大活动程度为准。每周针刺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肩关节活动功能
肩关节功能活动变化程度采用Melle功能评分[9]对肩部的5个基本动作进行评价,记录评分。肩外展<30°为3分,30°~90°为2分,91°~120°为1分,120°为0分;肩中立位外旋,0°为3分,0°~20°为2分,>20°为1分;手到颈项,不能为3分,困难为2分,较容易为1分,正常为0分;手到脊柱,不能为3分,到S1水平为2分,到T12水平为1分,到T12以上为0分;手到嘴,完全喇叭征为3分,部分喇叭征为2分;肩内收≤40°为1分,肩内收0°为0分。
3.1.2 肩关节疼痛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判定。将疼痛的程度用0至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由患者移动尺标并停留在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处。从0至疼痛处的厘米数即疼痛的分数,在每次治疗前后均测1次并记录。
0分:无疼痛。
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
4~6 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应给予临床处置。
7~10 分:有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
治疗前综合评定疼痛及肩关节功能,起针后即刻评定其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及活动能力评分,1个月后复测。
3.2 疗效标准
根据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定。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或有轻度活动受限。
有效:症状减轻,关节活动较前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专人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Melle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肩关节Melle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个月肩关节Melle功能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个月肩关节Melle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能力都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Melle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Melle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首次治疗后即刻比较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首次治疗后即刻 治疗1个月治疗组 30 8.45±3.33 7.03±1.621)2)3) 4.35±1.511)2)3)对照组 30 7.41±3.49 6.31±1.271)2) 5.31±1.631)2)
3.4.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个月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个月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都有减轻,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首次治疗后即刻比较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首次治疗后即刻 治疗1个月治疗组 30 7.25±1.02 4.63±1.021)2)3) 2.32±1.661)2)3)对照组 30 6.02±1.85 5.90±1.661)2) 4.23±1.941)2)
3.5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中有8例次感觉针刺时有刺痛,经过调整无特殊不适;有6例次出现局部青紫、瘀血,未经特殊处理好转。对照组患者中有1例次发生晕针,经常规处理无特殊不适;有13例次感觉针刺时有刺痛,经过调整无特殊不适;有5例次出现局部青紫、瘀血,未经特殊处理好转。
4 讨论
“不通则痛”是中医学对于疼痛的认识,通过腹部经穴的持久刺激配合局部运动法治疗肩周炎可达到腧穴的空间调整作用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
4.1 选穴原则
神龟全息论可通过对腹部穴位的空间调整作用达到刺激对应肢体的功能障碍,从而调整阴阳、疏通闭阻的经络,发挥了经穴的空间调节作用。本研究中通过手法刺激经穴“得气”产生酸、麻、胀、痛感瞬间激活经穴发挥作用,线体植入穴位内后可持续刺激经穴发挥作用。在腹针的选穴上根据神龟全息规律,找到颈肩部对应的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浅刺中脘可补脾胃;滑肉门为足阳明胃经穴,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其经气多气多血,浅刺可以疏通上肢经气;商曲为足少阴肾经穴,在“腹部全息图”中位于颈与肩的结合部[11],取健侧之穴为“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之意,再取患侧肩部疼痛部位在滑肉门周围浅刺,可达到行血止痛的目的。诸穴合用可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贯通气血,以缓解疼痛。腹针的应用可对患者肩部疼痛即刻发挥作用[12],可有效地改善肩部肌肉痉挛和疼痛并达到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的作用。
4.2 埋线的应用
本研究选用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生物高分子可降解材料线体用于埋植治疗,与传统羊肠线穴位埋线相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术后过敏、结节和感染率[13-14],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的高聚物且不易产生过敏反应等特点。因此埋线的应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线体,确保线体的吸收且降低排异反应[15]。穴位埋线作为针灸的衍生科目,最早来源于留针理论[16-17]。穴位埋线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可吸收线体作为载体、穴位为媒介、长效针感为核心,对慢性顽固性疾病疗效甚佳[18]。其疗效的发挥在于穴位内线体的持久刺激及其代谢吸收的生化反应来刺激经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换而言之,穴位埋线是以中医经络、气血、脏腑等理论为基础架构,运用传统针灸理论结合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出来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是融合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及多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穴位埋线亦是针灸学理论与生化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为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创新和发展。其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和埋线时渗血起到的刺血效应,起到了短期速效作用,埋线后穴位发生了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且线体随着时间推移从强到弱的刺激起到了阴阳平衡作用[19-20]。针刺的长效机制虽未从古籍中明确标出,但其理论的记载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针刺疗效的关键是“气至有效”。《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这可认为是埋线疗法产生的理论来源。留针的方法用来加强巩固疗效,留针后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进一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以增加疗效。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以线代针亦保持了针刺的持续作用又可良性代谢,避免了机体受针体损害的可能,其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疏通经络作用,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针埋线配合运动法充分利用针刺止痛与运动止痛的协同作用,具有入针无痛(或微痛)的特点[21],操作简便、疗效持久。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多在四肢取穴,远近结合发挥针刺作用的同时会产生穴位得气后的强烈酸胀感,让患者在留针期间难免不适,且疗程较长,需要患者就诊的频率较高。而该方法避免了传统针灸强烈的得气感和留针久时易导致晕针的不适感,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腹部选穴后植入线体在穴位内的长效刺激明显减少了治疗的频率,方便了就诊,提高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4.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腹部埋线法与局部针刺进行比较,且疗效明显,但碍于依从性和病例采集的困难等方面,未应用腹针埋线和腹针针刺局部刺激疗法来对比疗效。后期研究中可将腹针局部不同刺激法作为对比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腹针埋线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