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

2019-10-18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王红娥颜会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外渗静脉炎风险管理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王红娥 颜会娟

住院新生儿静脉输液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以往多选择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但由于新生儿自身发育情况以及生理的影响,此法穿刺置入的留置针容易发生液体外渗、静脉炎和非计划拔管[1]。而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于其他区域比较稳定,位置比较固定,外界影响较小,留置的留置针比较固定,安全性较高[2],但也存在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识别、评估、预防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降低临床治疗风险的管理模式,通过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能够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率。近年来,我院对新生儿腋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了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比较明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静脉留置针输液的268例新生儿,其中男154例,女114例;日龄2~28d,平均(9.31±2.07)d;肺炎患儿87例,早产儿36例,黄疸67例,窒息4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8例。所有新生儿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对照组134例,观察组13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儿家属在实验前均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并经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包括留置针脱落以及堵塞、皮肤消毒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针对腋静脉留置针穿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针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静脉炎、液体外渗、脱管、堵管、非计划拔管的风险。

1.2.1 治疗方案的评估 依据患儿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并针对患儿的自身活动情况和生理状态,评估腋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种类和控制手段。并做好对患儿家长的合理的介绍,告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附表1 两组留置时间和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附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

1.2.2 穿针方法的评估 穿针失败原因评估:①对腋静脉穿刺要领把握不当,患儿腋窝皮肤皱褶多,很难找到确切的穿刺点,容易发生穿刺过深或者退出针芯后送管不畅。②肥胖患儿腋窝脂肪层较厚,腋静脉不好把握,影响穿刺成功率。措施:进针时首先患儿体位摆好,协调上肢与躯干成120°~150°常规消毒,腋窝处皮肤绷紧,当皮肤出现10°~25°时开始进针,回血发生后,针芯后退少许,一遍外套管推入血管,一遍退出针芯,外套管推进血管后,局部给予消毒。选取正压封管,针尖少许保留在肝素帽内,同时一遍推注生理盐水,一遍拔除针头,生理盐水共1~2ml,同时小夹子先夹,针头拔出。并应用脉冲式冲管。

1.2.3 留置针脱落 原因评估:①患儿躁动或者患儿自行拔除。②家长观察不到位。③留置针的固定不牢固。措施:做好留置针的的固定,可采用敷贴覆盖针梗,胶带固定肝素帽和延长管。告知家长注意事项,并做好巡视。

1.2.4 液体渗漏 原因评估:①套管脱落。②推注过猛。措施:做好留置针的型号的评估,进针时要做到快、准、静、慎,避免移位和脱落。

1.2.5 阻塞 原因的评估:①患儿哭闹诱发静脉压升高。②封管方法不当或者推注过快。③软针出现弯曲折叠。措施:做好护理巡查,及时安抚哭闹患儿,发现针头回血,及时处理。采用脉冲式推注,并做好留置针的冲洗。

1.2.6 静脉炎 原因的评估:①药物浓度过高。②冲管不彻底。③患儿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措施:选择粗大静脉保证药物的稀释。此外,免疫能力低下的患儿也易发生静脉炎,这就需要提前针对患儿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巡视。

1.3 观察值指标 记录留置针留置时间和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单位时间留置针拔管人次/单位时间留置针使用人次×100%。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数据,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留置时间和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要明显优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的患儿的静脉炎、液体外渗、脱管、堵管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一般而言,对于住院时间较短的新生儿,首选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常规方法,但对于住院时间较长的患儿而言,原则上要选择腋静脉,尤其是对于部分早产儿[3]。有文献研究显示,腋静脉留置时间要长于其他区域,一方面腋静脉解剖结构比较稳定,发生意外脱落的几率较小,同时由于静脉血流速度快,能有效的减少药物外渗[4]。而且腋静脉发生污染的可能性也较低,一般不易发生静脉炎,更不会发生机械性损伤[5][6][7]。而腋四肢静脉易于固定,但新生儿四肢活动幅度较大,容易发生留置针脱落,发生污染可能性也比较高,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输液外渗等较严重的并发症。但合理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针对新生儿腋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了护理风险管理,在可能的风险发生前,针对每个环节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了有效的评估,并针对穿针方法、静脉炎、液体外渗、脱管、堵管等进行了充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要明显优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静脉炎、液体外渗、脱管、堵管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都能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提升护理安全性,减少感染和静脉炎或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而且护理风险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总结常见的风险种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标准,并通过与患儿家属的交流,提高了家属的风险意识。

总之,针对腋静脉留置针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安全有效,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但风险的排除也需要考虑穿刺的熟练程度、手法及穿刺体位,这就需要通过正规的培训提高护士的穿刺技能,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外渗静脉炎风险管理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