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其评价
2019-10-18杨丽丽
杨丽丽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部署,并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农村居民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清晰的规划;同时缺少用以提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社会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与使用机制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农村开展的“志智双扶”工作不够精细且碎片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评价问题,下大气力开发新时代农村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的理论支持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是指依托农村现实人力资源,依据乡村发展战略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展分析、调整与优化,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能,以期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大的价值。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受到多重因素限制,具体体现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相对薄弱、农民个体主观偏好的异质性较大、农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农民创业素养较为缺乏等方面。若要突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即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人力资源建设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之间的关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布局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与适应乡村振兴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1)赖德胜、陈建伟:《人力资本与乡村振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以及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与农村人才严重流失之间的关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与体质,提升农民的知识与技能,使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间接目标是农民生活富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村环境改善;终极目标是农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农民全面发展,农村现代化。图1列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寓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其“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及其指标体系将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方向指引。(2)贾晋、李雪峰、申云:《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018年第11期。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与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体包含本地域行政事业单位、对口支援单位、东西部协作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各类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委员会、农村家庭户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主体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它们对开发职责的履行程度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本地域行政事业单位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涵盖本地域的区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卫生医疗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林业部门以及水务部门等。其中,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布局者,(3)张大维:《优势治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乡村振兴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其应予携手村民委员会,切实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与协调。乡镇人民政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提供的保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成立专门的机构。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众多,彼此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在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上的交叉、错位与缺位问题,不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无法共筑合力,因此乡镇人民政府亟需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化队伍,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精准管理与协同运作;二是提供专项经费。资金匮乏将会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乡镇人民政府需要配置专项资金,采用政府全额出资对村民定点培训,或通过政府补贴等政策吸纳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加入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事业之中;三是建立配套制度。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怎样加强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度作保障。乡镇政府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与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是农村具有必要劳动能力的个体居民。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汪运波(2014)等认为,人力资源培育涵盖知识、能力与健康;(4)汪运波、肖建红、孙大山:《基于微观视角的人力资本存量评价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5期。李政(2017)等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包括智慧、智力、创造力、态度、健康和责任心等方面。(5)李政、胡中锋:《大学生人力资源质量体系的构建》,《高教探索》2017年第9期。通过对现有文献归纳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体系应予涵盖(见图1):德能。是指按照道德行为准则做事时所表现的稳固特征,具体包括道德观、价值观、职业精神、责任感、诚信力、纪律性、集体感和感染力等;意能。是指自觉地克服困难,支配行动,在实现预定目标中所表现的心理倾向,具体包括思想观念、人生理想、职业期望、工作动机、意志力、执行力和自信力等;智能。是指辨析判断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具体包括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知识。是指在各类渠道中获取的且经过凝练的系统的认知,具体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人文知识和创新知识等;技能。是指运用自身知识经验基于练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具体包括技术专长、挖掘能力、模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健康。是指在身体、精神与社会等方面所处的良好状态,具体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自我评价和情绪控制等。体能。是指农村人力资源在做事中所体现的人体基本的行动能力,具体包括力量、协调、耐力、速度、柔韧性和灵活度等。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与环境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加大公共政策供给,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有序发展。对其进行政策推进可从引导型政策、激励型政策、限制型政策与保障型政策等方面考量。引导型政策可以使市场主体行为转化为符合政策预期行为,如引导农民创建或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农村学生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农村产业新发展,引导农村文化文明化与现代化。激励型政策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政府可发布新型职业农民激励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激励政策、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激励政策以及农村就业促进政策等,鼓励农村人力资源提升个人成长愿景。限制型政策意在强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如禁止铺张浪费与盲目跟风,遏制村干部贿选等。保障型政策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创业风险分担政策与贷款担保政策等,(6)刘洪银:《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动能生成和释放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它们能够消除农村人力资源的后顾之忧,分散创业群体的非系统性风险,有力提升创造性劳动的意志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且受到所处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制度与地域等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封闭型的乡村文化等不利环境将会制约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育,我们应力求突破环境制约,着力防范化解各类环境风险,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借势而为,顺势而进。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解析
(一)政府扶持型模式
政府扶持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特定领域、特定环境及特殊群体,在政策、资本等方面给予的特别支持。(7)崔宗超:《基于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模式与优化策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4期。政府肩负着乡村人才振兴的使命,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扶持集中于政策、资金、技术、法律等资源要素,政府需要将各类要素有机整合于一体,将它们科学投放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之中,以求精准、公正与高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政府应予创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人才培育工程,制定教育培训专项政策,出台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设置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促使传统农民向专业技术型、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政府应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降低贷款抵押标准,提供农村法律援助,对创办的涉农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采取租金减免等方式为其提供适合的创业场地。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政府需要关注个体需求的差异性,针对创业的动机激发、方向选择、策略抉择以及素质提升等不同阶段特征分门别类地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在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方面,政府需要给予全方位扶持,强化对农村文体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支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加大对农民群体性体育活动的资助,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二)社会参与型模式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建设是一种以促进新农村发展或以合作双赢为目标,自愿投入技术、资金、实物与信息等要素的行为。在社会参与中,企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推动者,志愿者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力军,其他社会组织是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量的有益补充。企业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具体是指企业针对签约的农民工,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及行为习惯的引导,旨在培养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有思想、有技能、有知识的劳动者。影响农民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包括职业倾向、职业锚、能力和人生规划,农民工在企业中所接触到的实践知识、管理制度、团队文化以及领导者风格等,能够促进自身制定职业规划、自我学习与评价、发现并争取机会,进而对自身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社会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政府应予搭建桥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支持专家学者、科技人才、医生教师、建筑师等各类志愿者从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事业。此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明晰自身需求,积极寻求在知识、经验、技术、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指导。
(三)能人带动型模式
农村能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大多思想活跃,勤奋刻苦,自强自立,敢冒风险,与时俱进。农村能人拥有市场适应力、组织领导力、自主创新力和较高的威信,他们的创新观念、人格魅力以及进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地域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农村能人具有带领本村村民共同成长的意愿:其一,他们与本地域村民利益共生;其二,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尽管他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但他们还具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经济能人一般以产业项目为载体带领本地域村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采取师徒制、干中学、讨论会等方式,自觉自愿地向经济能人学习产业加工、生产、销售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科技能人分别拥有农作物育种、温室暖棚、种植养殖、家电维修、网络应用等各项技术,村民应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喜好,与科技能人积极互动,勤于探索,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增强自身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文化能人具有超高的技能,他们带徒授艺,传承文化,愿意将才艺同村民分享,他们在戏曲、武术、舞狮、剪纸、扎灯等文化项目上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能够增强村民的精神力量,给村民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益于村民树立优秀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
(四)“互联网+”平台模式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为观念和生活方式。各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有必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深层次应用,推进有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再生以及信息利用。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有三种“互联网+”平台可供推广。其一,“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运用该平台可以开展多种网络培训活动,如基于“农业职业教育”的系统化培训、基于“农业科技问题”的多样化培训、基于“职业农民职称”的分级培训以及基于“兴趣与特长”的个性化培训。“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因为平台内培训视频重复视听,教学时空无限广阔,教育资源任选,教学方式差异化与自主化,因而它更加有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实现;其二,“互联网+职业成长”平台,该平台可以涵盖职业规划、自我开发、工作职位开发、就业知识储备、就业信息发布、创业知识储备、创业项目探讨、创业资源整合、电商技能交流以及融资互助等模块,它们能够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快速获取发展机会;其三,“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涵盖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科技发展、政策解读以及先进事迹等方面的内容,运用该平台能够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多方位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策略
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有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的持续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涉及众多利益主体。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者,故本文基于政府层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一)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层面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动态性、发展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兼具结构性、层次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将与其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为目标、方向、措施等若干层级,每个层级下设计相应的指标组合,通过多层级指标体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系统内多方案的优化决策。本文借助AHP方法,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图2中,第1层(αi)为目标层,由5个方面构成,旨在评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运行是否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符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全局规划和政策扶持是否科学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与保障是否有效;第2层(βij)为方向层,24个评价方向从属于第一层(αi)中5个不同的评价目标,如产业兴旺(β11)、生态宜居(β12)、乡风文明(β13)、治理有效(β14)和生活富裕(β15)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α1)”所属的方向性指标;第3层(γijk)为措施层,若干项措施从属于第二层(βij)中24个不同的评价方向,如措施γ111-γ11a为“产业兴旺(β11)”所属的措施层指标,设计γijk指标旨在评价该层级下相应人力资源开发措施的制定是否科学以及执行是否有效。现实中,图2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并非是唯一标准,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呈现差异化特点,但无论设计何种指标体系,都应寓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融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执行与保障等基本活动之中。图2的设计意在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如何获取指标层面支撑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策略。
(二)评价方法探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有单项指标评价与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之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单项指标评价可采用比对判断法,即直接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某项指标的现实状况与其理想标准进行对比,进而归纳相应的评价结论。例如,图2中β44所属的措施γ441为“Y村2018年第四季度电子商务进农村普及型技能培训”,Y村计划在2018年第四季度为本村156名村民开展有关于“电子商务内涵、发展趋势以及基本操作”等内容的培训,但该季度对村民进行培训的实际人数仅为98名,占比63%,这说明γ441措施中的开发目标并未得到较好的实现,有待于较大程度地改进。单项指标评价从单一方面反映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操作简单,且明确与直观,但其不能将其他指标联结于一体,进而难以判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
图2 基于政府层面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多个指标同时开展评价,具体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建立如图2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政府层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措施γijk的符合度进行量化与描述(见表1),符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形与图2中第3层级执行措施的符合情况。第二步,基于政府层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等级进行界定与描述,评价等级用“V”表示,当0 表1 基于政府层面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措施符合度的量化及描述 1948年香农(C.E.Shannon)提出“信息熵”的概念,用以阐释多属性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香农运用熵权对特定随机事件的信息量以及不确定性进行度量,并将熵权的量化应用延伸至对系统的无序性量化研究之中。近年来,熵权评价被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有效性评价、质量评价以及风险评估等领域。与其他评价模型比较,熵权评价通过模型公式计算较高层级的评价值v,相关模型具有严格的数学逻辑并符合数学规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决策者的主观偏见,有效增强了权重取值的客观性,且熵权评价能够实现同AHP法的深度融合。为此,本文引入熵权综合评价理论,以河南省焦作市A行政村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为案例,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过程予以阐释。针对A行政村人力资源的规模与特点,邀请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12位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法对图2中第3层级的71项措施的符合度参考表1进行赋值。整理后的γijk值见表2。后续的计算过程如下: 表2 基于政府层面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赋值 1.计算第2层级24个评价方向的熵权系数βij与权向量νij。 同理,β12至β53的数据分别为0.63、0.59、0.61、0.63、0.77、0.53、0.49、0.68、0.49、0.53、0.45、0.46、0.78、0.64、0.76、0.75、0.66、0.68、0.71、0.85、0.69、0.66和0.44。 同理,ν12至ν53的数据分别为0.19、0.21、0.20、0.18、0.11、0.23、0.25、0.16、0.25、0.27、0.31、0.30、0.12、0.19、0.12、0.13、0.17、0.16、0.15、0.08、0.26、0.28和0.46。 2.计算第1层级5个评价目标的熵权系数αi与权向量νi。 3.计算图2中基元层总体评价的熵权系数Q与综合权向量ν。 图2中基元层、第1层和第2层评价指标的熵权向量ν见上述计算结果。A行政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权向量ν为0.65,其评价等级为“较差”级别,说明A行政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与理想状态存在极大差距,部分开发方案设计不科学,从总体来看开发策略并未得到有效执行,政府部门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开发策略的执行力度。在第1层级中,ν5>ν4>0.20>ν3>ν2>ν1>0.10,说明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和保障这两个方面,评价等级为“一般”,需要做更多的改进,尤其是在保障方面。在第2层级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要项下,ν53>0.40>ν52>ν51,说明“制度保障”存在较多问题,应予全方位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基于上述分析,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其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很多,本文仅对政府层面展开研究,但现实中每个开发主体都需要基于自身情形设计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作出正确判断,以期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其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评价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单项指标评价,二是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一般情况下,开发主体较为重视单项指标评价,容易忽略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主体应做好二者的有机结合,基于局部决策需求宜实施单项指标评价,基于总体策略演进宜开展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其三,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开发主体需要明晰各类评价模型的运算流程、应用条件以及优缺点,针对不同情景遴选切实可行的评价模型技术,有的放矢,确保运算数据的客观性和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其四,评价是发现问题的一种基本手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应高度重视评价结论,针对在评价中所发现的问题,切实完善和改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努力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置于以“评价、整改、免疫、优化”为循环的动态化跟踪管理机制中。(三)熵权评价例证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