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数学,源于实践
——对组织切实有效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

2019-10-18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钟面蒜苗大蒜

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小学 周 群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为学生呈现的数学学习内容就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当然,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尤其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这一特质。

纵观教材,有很多生活化的数学场景,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找到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准备课,就把刚入学的小朋友带到了美丽的儿童乐园,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游玩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在教学中,我总感觉到这样的课堂离真正的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没有让所有的孩子完完全全投身其中,在有些同学意犹未尽之时,仍会有些同学置身事外。这样,这些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就不能得到最大化。

思考之后,我决定选定目标,重新设计。我把教材中可以合理充分利用的内容挑选出来,进行了放大和细化,组成了一些不同的实践类别:

【展示型】

这一类型主要适用于便于平面展示的内容,因为线条和色彩勾画出来的效果比较好,还可以用于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如:[钟面设计]

“认识钟表”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4页第十一单元内容,课堂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知识层面的目标是能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部分内容,可是当时的课堂上无法做到人手一个学具钟面,基本上是看着老师手中的教具进行了学习,学生兴致极高,但有些意犹未尽。

教学结束后,我们在年级组学生中举行了钟面设计制作大赛,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时针和分针能转动的活动钟面,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动脑动手,完成的作品不仅造型新颖,制作更是相当精致:

看着这些新颖精致、造型各异的钟面,恍若进入了一个童心盛开的世界。

【实践活动有效性分析】

活动之初,我们的设想还只停留在欣赏层面,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设计时按要求制作的两根能活动的时针和分针还具有不小的实用功能呢:在我们的数学复习课上,每人手中一个钟面,转动时针和分针,用它们来进行辨时间、拨时间的游戏活动非常方便。学生们转动着自己制作的钟面指针,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我还指导孩子们回顾了制作方法并进行了交流:

你在设计制作时,是怎样来确定钟面上的12个数和12个格子的?有没有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由于已经有了制作经验,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大家都从实践中得出,最快、最科学的步骤是这样的:

1.先在钟面上确定中心。

2.把钟面平均分成四份,上下左右的钟面刻度线分别为12、6、9、3,写上这四个数,确定这四个时刻所在的位置。

3.再将定四大份中每一份平均分成三格,增加两条刻度线,依次写出1、2、4、5、7、8、10、11,确定这些时刻所在的位置。

这样,一个钟面的分格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亲手实践过程比课堂上单纯机械的观察和数1-12之后的记忆要清晰得多。同时,经历了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以后要是在生活中看见数字不全甚至没有数字的钟面,也一样能快速反应,灵敏判断了。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年级的孩子们还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懂得了要珍惜时间,把握时间,认真学习,快乐生活,做时间的主人。

【比赛型】

这一类型主要适用于过程中会产生差异并且便于操作的内容,因为胜与负,输与赢往往比简单重复的练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24点计算竞赛]

“24点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6页第八单元内容,是一次口算游戏活动。此时表内乘法和用口诀求商的除法教学都已经结束,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这四种基本运算,并能用它们进行混合运算,在计算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游戏规则为:把扑克牌上的数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最后得数要为24;每张牌上的数都要参与计算,但只能计算一次。这项游戏寓口算于活动中,学生会感兴趣并乐意参与,而且各次拿出的牌上的数一般不会完全相同,把各次的4个数组织成最后得数为24的计算必然不会相同,还存在多种计算方法,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课堂上,学生们初步掌握了算“24点”的几种方法,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在课堂上的那份投入一直延伸到了课间,我看到很多孩子拿着扑克牌在寻找对手,有些孩子回家后还拉着爸爸妈妈进行比赛。他们对24点计算的热情感染了我们。竞技挑战型的24点计算竞赛就是从这时起开始策划的。

首先,我们在年级中的每个班都发出了竞赛邀请,只要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不过,在参加之前,必须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24点计算水平,我们也经常利用思维训练课在全班进行交流,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希望和期待学生在这样滚动式的练习过程中养成对计算的兴趣,并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每个班级先进行了一次24点计算的初赛,选出一些算得快的优胜者,再进行复赛,就这样,层层选拔之后,每个班有4名“24点计算之星”脱颖而出,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并获得了参加了年级组层面上的“24点智多星”总决赛的资格。

比赛规则:

1.参赛队组合6个,每个组合2名选手。

2.比赛分两轮,第一轮比速度,在答对的基础上按答题速度的先后分别得7,6,5,4,3,2,1分,答错不得分。第二轮比巧妙,在规定时间内,比哪一队选手想出的计算方法多,每一种方法得2分。

3.两轮比赛每道题的得分相加,就是每一个参赛组合的最后得分。

4.奖次先后由得分高低决定。根据总分决出一等奖组合1个,二等奖组合2个,三等奖组合3个。

当评委老师宣布比赛开始时,小选手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快速地思考着,抢答着,气氛及紧张又热烈。

【实践活动有效性分析】

活动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扑克牌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夺星比赛让学生“玩”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方法、有收获。学生在“玩”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发自内心地投身到这个活动中来,不仅计算水平和计算能力都有了进步,更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感情,这可能是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无法达到和感受到的成功和喜悦。

【体验型】

这一类型比较适用于生活气息浓厚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也许并不仅仅是计算的对错或速度的快慢,而是一种对生活数学的体验和对学科数学的感情。如:[种大蒜]这个实践活动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0页一道习题:

这道习题出现在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单元,是整个单元最后一道题。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米和厘米,下册又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当时正好是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春日种大蒜的实践活动就这样启动了。

周五下午,我们先进入班级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告诉学生大蒜是我们饮食中常见的一种食物,虽然气味有点儿特殊,有些同学不喜欢它,但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被人们称为蔬菜中的“青霉素”。就在学生们建立起对大蒜好感的同时,我们布置了种大蒜,写数学日记的实践活动任务,并就其中的注意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种蒜成功,体验快乐。

周末过后,又是一个新星期的开始。学生们兴奋地来告诉我们,一回到家,他们就动手种起了大蒜。有的用水,有的用土,有的种一盆,有的种两盆……大家都希望大蒜种能快快发芽,有的学生还把蒜宝宝带到了学校,一下课就陪伴着它,还对它唱歌,说悄悄话,把蒜宝宝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有一名女生的蒜芽终于在一个早晨从水中微微露出了嫩生生的小脑袋。接着,同学们的蒜芽也都陆陆续续破种而出(有几个不成功的孩子在几天后重新种下了蒜种,最后也都长出了大蒜),接着就该对大蒜的生长过程进行测量了。同学们每天都对蒜叶进行观察,测量,记录数据,有些种在家里的同学甚至早晚各测量一次呢!

三个星期后,我们对这项活动进行了反馈,孩子们展示的数学日记各式各样,非富多彩,有文字式的:

3月11日,数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数学活动———种大蒜,写数学日记。回家后,我立即请妈妈帮忙。妈妈帮我剥了一些白胖胖的大蒜瓣作种,我拿来一个空盆子,把选好的蒜种一个紧挨一个放在盆里,然后浇上了水。

3月13日,蒜瓣的顶端有些裂开,露出了一点浅绿色的芽儿,像小鸡从蛋壳里刚伸出来的小嘴,用手一摸,软乎乎的。再看它们的根部,已长出了一些短短的须根。

3月15日,蒜苗长到一厘米高了,须根像细线似地缠绕在盘子里。

3月21日,蒜苗长得很快,我每天好像都听到它们“刷刷刷”向上长的声音。那白玉般的茎,碧绿的叶子,拥在一起,活像一片齐刷刷的小竹林。那长长的须根都牢牢地立在盘子上,纵横交错,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就是用手扯也扯不开了。

3月25日,蒜苗已经长到20多厘米长了。妈妈说:“可以吃了,再不吃就老了。”妈妈剪蒜苗的时候,故意留下了一小段,妈妈解释说为的是让它继续长。吃着自己种的蒜苗,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活动记录还有表格式的,记录每一天的大蒜长度;还有图画式的,用漂亮的画笔画出大蒜每天的样子;还有把自己的数学日记进行美化,做成数学小报的,有些孩子还骄傲地告诉我们,爸爸妈妈已经用这些大蒜烹制过了可口的菜肴呢!

【实践活动有效性分析】

这次活动历时较长,但是每一天都充满了温馨和快乐。这个活动,不仅有长度、测量等数学知识,更有与其他各个学科的整合。所以,在这些小蒜苗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所体现出来课堂之外的另一面令我这个不做班主任的数学老师倍感欣喜:种植一棵蒜苗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对蒜宝宝轻声细语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数学日记中的动人文笔,数学小报显示出来的图文并茂……

我相信,伴随着一棵棵小小大蒜的成长,伴随着一次次精心的测量,伴随着孩子们对生活中数学的实践研究,数学学习的快乐会牢牢地扎根在他们心中。

当然,数学实践活动绝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仔细挖掘。

比如人民币单元学习结束后,有一个小小商店的内容,这里可以考虑结合前面的教学,在教室里开展创办小超市,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图形单元结束后,可以开展图形拼贴画或七巧板拼图赛;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结束后,可以请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路线;……只要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创设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放到一定的情景中,放到问题中,放到现实中,就能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猜你喜欢

钟面蒜苗大蒜
蒜苗在长大
小蒜苗成长记
正确的钟面时间
接着画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大蒜养生法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
幸福的蒜苗
小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