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分析

2019-10-18蒋烽烽鲍翔刘晓波徐渭余丹枫童民锋周格知

浙江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假性小脑基底

蒋烽烽 鲍翔 刘晓波 徐渭 余丹枫 童民锋 周格知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金标准”。自发性SAH(sSAH)首次DSA未能发现阳性病变者约占15%[1-2]。1%~2%的患者1周后再次DSA发现动脉瘤。由于技术条件及设备的限制,与较大中心存在差异;而首次DSA阴性的sSAH患者病因、治疗策略及预后也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回顾性分析首次DSA阴性的sSA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首次DSA阴性的50例s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CT或腰椎穿刺检查确诊为SAH;(2)具备急诊头颅 CT血管成像(CTA)资料;(3)72h内完成首次DSA,且为阴性;(4)2周内完成第2次DSA及全脑脊髓MRI检查。排除首次DSA明确病因者、近期有头部外伤病史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脑肿瘤的患者。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行急诊头颅CT检查;对于未发现明显阳性但高度怀疑SAH患者,实施腰椎穿刺检查。所有患者首次DSA在发病1~3d内进行,包含至少4个血管的造影。对于高度怀疑潜在病变者,7~10d内进行DSA复查;其余患者在10~14d进行第2次DSA。首次DSA阴性患者均行全脑脊髓MRI检查,以排除占位性病变及其他导致SAH的疾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收住ICU,常规予改善微循环、补液、预防脑血管痉挛、并发症防治、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急性脑积水者,予脑室外引流术;对于改良Fisher分级>Ⅱ级者,予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脑脊液置换;对于慢性脑积水者,予V-P分流术。对于复查DSA阳性患者,根据具体病因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sSAH发病年龄,入院时Hunt-Hess分级(评价SAH严重程度),改良Fisher分级(评价首次CT检查SAH严重程度),合并高血压、早期脑积水、V-P分流的情况,复查DSA阳性率等指标。对所有患者电话或门诊随访6个月~4年,记录二次出血、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90d mRS评分≤2分)、3个月死亡等指标。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特点 50例首次DSA阴性的sSAH患者中,男 39例,女 11例;年龄(60.3±5.1)岁;sSAH 发病年龄高峰>60岁(32例);合并高血压26例;无瘤内血栓;早期脑积水5例;V-P分流2例;复查DSA阳性5例(10.0%)。6例<40岁的发病患者中,有5例合并极高危的高血压。根据首次头颅CT检查SAH分布情况,中脑周围出血(PM-SAH)22例,非PM-SAH28例;其中非PM-SAH为局灶性8例,脑室内2例,弥漫性(SAH≥2个脑池)18例。

2.2 5例DSA复查阳性患者临床特点 5例DSA复查阳性患者均诊断为动脉瘤,其中PM-SAH组1例(4.5%),非PM-SAH组4例(14.3%),位置包括基底动脉上段穿支、基底动脉下段穿支、前交通、小脑前下、小脑后下各1例,其临床特点见表1。5例患者两次DSA均无明显脑血管痉挛,且无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动脉瘤内血栓形成。

2.3 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 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98%(49/50)。DSA复查阴性的45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再次出血;DSA复查阳性的5例患者,有1例死亡。对于小脑前下动脉瘤及小脑后下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图1,插页);随访4年,未见复发。对于基底动脉穿支夹层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背侧,行开颅夹闭,术中打开环池后大出血,未发现出血破口,术中被迫夹闭基底动脉,术后死亡(图2,插页)。对于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发现为假性动脉瘤,行前交通缝合,术后2年复查DSA未见复发。1例穿支夹层动脉瘤观察随访6个月自愈,随访4年无再次出血。

图1 右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a:头颅CT平扫显示右侧小脑局灶性SAH;b:CTA检查无阳性发现;c:首次DSA检查可见小脑后下动脉远端轻微异常;d:2周DSA检查发现夹层动脉瘤;e:介入栓塞治疗,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

图2 基底动脉上段穿支假性动脉瘤(a:头颅CT检查示中脑周围SAH;b:CTA检查无阳性发现;c:首次3D-DSA检查可见基底动脉上端可疑异常;d:发病第3天复查CT;e:DSA检查发现假性动脉瘤)

3 讨论

SAH分为动脉瘤性SAH(aSAH)和非aSAH,其中aSAH约占85%[3]。对于CTA不能确诊或可疑病变的sSAH患者,首次DSA阳性率约为15%[1]。本组发现40岁以下的6例二次DSA检查阴性sSAH患者中,5例合并极高危的高血压。对于中青年患者发生sSAH,早发高血压可能是关键因素[3]。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5年中,非aSAH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3-5]。中脑周围非aSAH(PNSH)占同期DSA阴性sSAH患者的21%~68%[6]。在所有非aSAH中,PNSH占比呈增高趋势,从2011—2013年的29%增加至2015年的50%[3]。而本研究报道为42%,高于早期国内文献的报道;可能与维生素K拮抗剂的使用以及影像检查仪器分辨率、造影技术的提升有关。由于抗栓相关数据较少,具体内在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佐证;但有少量研究认为可能与高血压发病率增高有关[3,7]。

相关文献报道再次DSA检查阳性率为4%~30%[8],而本研究为10.0%。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同的是,本研究复查DSA阳性的患者均诊断为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对于动脉瘤内血栓形成、高危脊髓动静脉瘘等一些易漏诊病因,本组病例未发现。有文献报道首次CT检查评估改良Fisher分级>3级的患者,复查DSA阳性率达46%[9-11]。本研究改良Fisher分级4级仅1例,复查DSA确诊为基底动脉上段假性动脉瘤。因此,早期、重复的DSA是有必要的,即使已经诊断为PM-SAH。对于部分CT表现为局灶性SAH的患者,其他影像学检查上确认脑血管病变可能起到辅助鉴别诊断的作用,同时复查DSA前需要考虑部分少见病因,如镰状细胞病导致的青年SAH、静脉窦血栓或孤立性回流静脉血栓引起大脑凸面弥漫或局灶性SAH、大脑缺血缺氧改变或脑血流缓慢所致的假性SAH[12-14]。基底静脉原始引流率高可能也是相关因素[15-16],由于缺乏病理证实,这部分患者的确切病因尚未可知。本组45例复查DSA阴性患者,均未发现上述少见病因。尽管可能存在事实上的血管病变,如微动脉瘤或微小动脉夹层等,但这部分患者存在自愈倾向,因此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可以认为是真实的阴性结果。本研究1例基底动脉穿支夹层动脉瘤长期随访自愈。

表1 5例DSA复查阳性的动脉瘤患者临床特点

综上所述,首次DSA阴性sSAH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但复查DSA阳性率偏高。尤其对于非PM-SAH患者,实施二次DSA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假性小脑基底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胰腺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及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及文献复习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如何分辨真假宫缩?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双胞胎在这儿呢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