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和影响

2019-10-18黄恋迪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210046

名作欣赏 2019年30期
关键词:词作第一人称代词

⊙黄恋迪[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 210046]

纵观词之历史,始于南梁,形成于唐朝,兴盛于五代十国,入宋则发展为一代文学之盛。在词的发展历程中,苏轼是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的人,使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并且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即宋词在苏轼手中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前人关于苏轼词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较少有人留意过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前代词人作词,多为男子作“闺音”,以妇人之口抒发情感,词中出现的抒情主体多为女性形象。而在柳永笔下,词中抒情主体则出现了较多的男性形象,但主体之独特仍然表现得不够明显,自我被隐藏,至于苏轼则为之一大变。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频频出现,抒情主体明显成为词人自我。本文通过对苏轼与同时代词人词作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探究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运用涉及的情况与特点,揭示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对于苏词及后世词作发展的影响,更好地了解苏轼和苏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苏轼与同时代词人第一人称代词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对于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运用的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应该将苏轼这棵“树木”置于北宋这个时代的“森林”中。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独具风格的词人就有几十位。本文选取北宋时期六位著名词人柳永、张先、晏几道、秦观、贺铸和周邦彦为参照对象,以第四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的《全宋词》中出现的词作为统计依据,选取词人词作中较为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为统计对象,进行初步筛查统计。需要说明的是,在初步的筛查统计中发现“余(予)”在词作中并不仅仅只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还有很多非第一人称代词的义项,例如“多余”“遗留”,对统计结果干扰较大。为了追求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对检索出的含有“余(予)”的条目进行逐条分析,排除“余(予)”作为非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的条目,保留了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的条目。统计结果是在第四版汉籍检索库初步筛查获得的,并未完全剔除词作中词序、词题以及虽出现在正文中但并非是自称者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因此,以上六位词人词作中第一人称代词运用的实际数量,当不会超出统计结果。由此可以略观苏轼与同时代词人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结果如表1(见下页)显示,苏轼与同时代的六位著名词人第一人称代词运用情况的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苏轼、柳永、张先、周邦彦、贺铸、秦观、晏几道,苏轼词中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居于同时代词人之首,这首先从数量上解释了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频出这一阅读印象的原因,这也为接下来的论证埋下伏笔,即苏词中频繁运用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

词从本质上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词人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和体验的产物。在每一首词作中都或明或暗地展现出创作主体的影子,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意志与情感经验。对第四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的《全宋词》再次进行统计,发现列于苏轼之前的近1200首词中,“我”字出现了53次。前人写词,多注重曲折含蓄,或假托妇人之口,或通过客观环境映射,不常运用第一人称代词,至于李煜、晏殊、柳永等人,他们的词已经存在表达真实的自我意志和独特的经历感受的趋向,且看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下阕: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常年宦游的士子,清秋时分感叹羁旅愁绪和相思之情在很多文人的笔下都得到了展现,这也正说明了悲秋主题的普遍意义。但是作者在创作大众题材时暗含着自己的特色。词人将志士悲慨和儿女柔情相结合,情景交融,刚柔并济,展现尽致。同时,要注意到同时期词人们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多是唯一且单向的,或是表现命运无常的感慨,或是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抑或是表现亲朋离别的愁苦。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还是北宋时期的晏几道,一脉相承。在词中,词人大多通过多重意象的组合烘托,表达出词人自我的一种时光易逝的顿衰之感,同时词人根本无意再进一步探究自我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只是注重表现在特定的时空中一种隐约幽微的心理感受。

表1 苏轼与同时代词人第一人称代词运用情况统计表

二、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统计和分析

探索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要“既见森林,又见林中之木”,既要将苏轼与同时代词人进行对比,分析第一人称代词在同时代词人笔下的运用情况,又要对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情况与运用特点进行分析。

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频频出现,亦择取较为常见的“我”“吾”“余(予)”这三个第一人称代词,并且以第四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的《东坡词》为据进行初步筛查统计。

表2 《东坡词》中第一人称代词运用情况统计表

结果如表2所示,在《东坡词》收录的350多首苏词中,“我”字在59首词中出现了66次,“吾”字在13首词出现了17次,“余(予)”字在14首词中出现了18次,第一人称代词在86首词中出现,占比约为24.57%。再一次解释了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频出的阅读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诗词中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实非特殊,在唐代诗人笔下第一人称代词已经被大量运用,最为典型的当属李白。据统计,李白现存诗990首,诗中出现“我”约370 次,“吾”约80 次,“余(予)”约90次。但细细探究其第一人称代词的表达功能及指称对象的面貌,各有殊异。具体对苏词中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的篇目进行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主要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出现。

(一)日常事件的涉及

在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中的记叙中会提到作为事件参与者的自己,此种情况下通常很少涉及苏轼个人的主观思想情感:

(1)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步绕松衫。(《满庭芳·水浅冻》)

(2)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二)个人意志的表达

苏轼在表达个人意志、情感、想法时会明确强调作为发起者的自己:

(4)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满庭芳·水浅冻》)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三)个体经验的叙述

苏轼在叙述个人经验时注重说明与此相关联的自我:

(7)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菩萨蛮·回文》)

(8)我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满江红·江汉西来》

(9)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江神子·乃作斜川诗》)

这三种情况提供给读者作者苏轼的客观经历与主观情感的信息,然而相较于第一种情况,后两者与作者自我的关联更为紧密。在很多具体语境中,后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本文主要围绕着后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三、运用第一人称代词的影响

第一人称代词是标志主体意义的鲜明标志,起着特殊抒情效果。苏词中大量运用第一人称代词,对苏词自身而言,是词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并且丰富词作情感内容,对后世词的发展来说,则是注入了苏轼自我的意志情感,加强了词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拓展了词的表现力,意义深远。

(一)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对苏词的影响

与同时代的词人相比,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频率高,范围广,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创作者的主体意识,真正反映了自我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经历体验,写自我之情绪,抒自我之意志。前文亦提及,在《东坡词》收录的350多首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含“我”“吾”“余”)在86首词作中出现了101次,这些第一人称代词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创作者的主体自我。天才苏轼表现自己,表现自己自由之意志和高洁之人格,势必要在方方面面与“众人”、与“他人”区别开来,表达情感时总是注意到自我之情感。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苏轼。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改变了词作中“我”的内在,拓展了词的表现力,使词作表现的情感、内容更为丰富,更多注重抒情主体的心灵交锋与矛盾冲突,表现现实社会种种复杂的对立情况以及基于此而引发的种种人生感受。相较于其他词人而言,苏轼的人生经历更为复杂,思想境界更为开阔。他历经宦海沉浮,在充满进与退、升与沉、荣与辱、苦与乐的矛盾的人生中苦苦挣扎,主体心灵的矛盾自然而然地投射到词作中,这一点迥异于同是表达主体感受的李煜等词人。苏轼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承担起人生对社会的责任,又留恋向往着超脱世俗社会,有朝一日在山水间逍遥自在,“庙堂”与“江湖”两不相忘,贯穿苏轼的一生。对主体心灵世界的矛盾与冲突的揭露,使得苏词具有苏轼自我的个性色彩,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情感、一种主题,同时也使词脱胎于绵柔婉致、含蓄曲折的风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风貌,使词由单调走向多元。

(二)苏词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对词的影响

晚唐五代以来,词作为区别于诗的文体,一直被视作“小道”,地位不高。欧阳炯在《花间集序》即云词是舞榭歌台、樽前花下的娱乐品;陈世修《阳春集序》和晏几道《小山词序》也表明词用来“娱宾遣兴”和“析酲解恤”,在文人的心目中,词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不能与诗歌等量齐观。苏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给以娱宾遣兴为格调的俗词注入了主体之超旷飘逸,注入了自我之思想情感和精神节操,从而使词融通词人意志和理趣,将词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词人自我内心之探索。苏轼在创作过程中静观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使词回到士大夫高雅的胸襟怀抱,全面地反映宋以来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新的审美情趣。正如胡寅在《酒边词跋》中所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词着重表现和抒发主体意识,充分展示抒情主体的内在心灵矛盾与冲突,表现种种复杂对立的社会现实以及基于此而引发的人生感受,拓展了词的思想境界,使词由单调走向多元,词中所抒发的情感更加个人化,同时加强了词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词人主体从假托妇人之口的“幕后”走到“台前”,具有散文化、诗化的倾向,词因此走向“言志”。苏轼自谓“词为诗裔”,开创了新型词风,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给词坛带来新的发展和豪迈气魄,对后世有着深刻久远的影响。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2003年版,第81页。

②唐圭璋:《全宋词(卷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③王兆鹏、郭红欣:《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词作第一人称代词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人称代词专练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