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2019-10-17左都洪

考试与评价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言文思考教学

左都洪

【摘 要】 高考文言文比重很大,而高中文言文教学却令人尴尬。教学中做到“文、言并重”,做到“本体回归”,就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益,破除教学中的尴尬。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  思考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的分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材里,古代散文有10个单元,古诗词、古戏曲、古白话小说还有6个单元,占教材近40%的内容。文言文的份量之重,不言自明。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文言文所占比重在逐年加大:2001年以前,文言文阅读分值为15分;到2007年,全国卷I文段阅读为19分,另有古诗文默写5分、古诗鉴赏8分,共占32分(全国其他地区的试卷也大多如此,四川卷32分,山东卷32分,江苏卷32分);2011年高中课改以来,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更是高达30%左右。由此可见文言文地位之重。据说,新高考改革语文分值将达到180分,如果这样,文言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将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却尴尬很多。

现状一:文言文接受主体意识淡漠,学习兴趣索然,谈文言文色变。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章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继承。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文言文缺乏存在的社会基础,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用文言文写作,没人喜欢看文言文。文言文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依托的空间。至于学生学文言文也仅仅是因为高考要考,一旦应考结束,文言文也就基本上淡出了学生的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其实,即使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也无用武之地,因为现实中很难读到“浅易的文言文”。没有实用性,仅为应考而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从何而来?

文言文的句法和现代文有较大差异,大量单音节词一词多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更是多变,尤其是语法中的变式句和词类活用,给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制造了不少障碍,许多学生如不借助注释,会把一篇文章读得面目全非。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便产生了恐惧。

现状二: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割裂,教法古板,为考而教的观念破坏了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美感,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高考评价的极端化,文言文教学应试特征日益明显,老师研究的不是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如何把文中蕴含的思想精髓讲明白讲透彻、如何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品读中受到熏陶,而是一味地研究高考考什么内容、考什么题型,然后再据此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的依据是《考试大纲》而不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文中寻找的是那些可能出現的考点,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于是文言文教学“解经”之风盛行,许多教师备课时只专注于一个具体的知识要点,然后对照参考书一字一句地串讲,只是稍带着讲解一下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最后再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将课文翻译一遍,一篇经典美文就这样被支解了。另一种倾向是离开文本架空分析——在学生还没有基本的感性接触时就进入思想分析和鉴赏评价。这种文章分析课多是老师个人“唱独角戏”,分析评价也多是老师“一厢情愿”,学生只需茫然地记录和点头即可。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中,无论是接受主体还是教授主体都与新课标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有许多不和谐之处,而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根本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思考。

一、“言”“文”并重

钱梦龙先生在1997年撰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文言文首行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在“工具说”一统天下时,钱先生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切中了时弊。当“人文性”成为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文言文教学又出现了有“文”而无“言”的倾向。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须首先明确文言文是“言”,是一门语言,也是“文”,是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的文章。文言文中的“言”指古代汉语言,包括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议、通假现象、词类活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内容;“文”则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言”和“文”体现着文言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做到“文”“言”并重。当然不同阶段的“言”“文”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一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为放在对文言文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即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文言词汇积累;高二阶段则要侧重鉴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强调“涵咏体悟”,把握作品的“内涵”;高三则要重在“研诗”,对文化著作初步的研讨评论。总之,不管各阶段的训练重点是什么,都必须始终坚持“文”“言”并重,才能避免文言文教学变成单纯的语言学教学或文学作品赏析课。

二、本体回归

高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和诗词些作品,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它们的文化内涵,深入领会,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并能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些观点,以获得新的认识。在教学中,反复诵读吟咏,无疑是“涵咏体悟”文言文作品内蕴的最佳方法。老师应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文,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的长短、语言的舒缓抑扬,充分表现作品内蕴及艺术魅力,用激情、陶醉、执着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上受到震撼,进而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美妙境界。

总之,文言文教学必须实现本体回归,变“解经”教学为母语教学,重视反复诵读涵咏,运用文言思维,强调“意会”,使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参悟咀嚼,心领神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文言文思考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