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培养实践
2019-10-17史贵才郭献芳朱建群
史贵才,郭献芳,朱建群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32)
ning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国家需求、国际竞争环境、资源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对工程教育影响最大的外部环境是新经济发展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2017年2月以来,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需求,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1-3]。
“复旦共识”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1]11。2017年7月15日在常州工学院举行的“地方高校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出台了“新工科建设——江苏举措”。作为地方高校,多年来,常州工学院坚持“分类培养、多元发展”,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4]。
1 新经济对土建类人才提出新需求
未来新兴工科可能产生的途径主要有:1)通过现有工科之间的交叉复合或者现有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复合,产生新兴工科专业;2)理科(特别是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产生新技术、新工科[5]。新工科的学科或领域有可能刚刚出现,也可能正在形成或即将形成,可能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也可能仅仅是某一学科方向[6]。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伴随“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传统产业的建筑业,不仅不会没落,更将焕发新的生命力。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新业态相继出现,伴随着劳务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建筑业国际化加速,导致了传统的建筑业人才队伍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7],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快调整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人才培养实践举措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紧跟建筑业发展新形势,主动对接土建行业人才需求方向,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等平台建设,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自身优势,注重凝练办学特色,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强化供给侧改革,努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面向执业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1 修订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新经济下土建行业新业态,在大量调研论证、专家咨询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根据校内外同行专家、毕业生代表和人才需求单位意见修订培养方案,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2]24。
土建类各专业紧密结合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新业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加快推动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除单独开设“建筑信息化技术”课程和在设计、施工、估价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信息技术授课内容外,还将信息技术(BIM技术)引入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社团参加学科竞赛和执业资格考核,在结构工程类课程中增扩装配式建筑教学内容,在规划类课程中增加海绵城市内容,在地下结构类课程中增加地下综合管廊内容,在建筑物理类课程中增扩绿色建筑内容。
主动推进供给侧改革,探索订单式培养。学院先后与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苏中建设集团公司、常州第一建筑集团公司以及南通二建集团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培养安全工程、钢结构、BIM等方向专业人才。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实现校企双赢。
2.2 加强专业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施双向嵌入,即把专业建设嵌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把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嵌入专业建设中。立足新经济下土建行业新业态,适应实际需求,重点投入,推进相关技术的知识转化、教学应用。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围绕建筑业新业态对从业人员的知识需求,组织人员,集中力量,修订或新编出版《工程经济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木工程施工》等10部省规划教材和重点教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结合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安排近百万专项经费与超星数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钢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项目管理”等12门主干课的在线课程。另外,为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指定负责人,负责完善该课程在毕博(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并指导学生充分使用该系统进行自主学习。
2.3 培引结合,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院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3年连续引进近20位国内外高校优秀博士,有效地充实了师资队伍,增强了师资的活力,改善了师资的结构,学院的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52%;先后聘请30余位高素质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有效地增强了师资力量,提高了师资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为整体提升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学院多措并举:1)顶岗实践。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产教融合育人单位顶岗实践,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2)以老带新。聘任高水平的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组织其与青年教师共同参加“以老带新”活动,进行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培训和提升。3)引企入校。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产教融合育人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与专任教师进行专业交流。4)鼓励“双师”。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参加执业注册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资格评聘,让专任教师成为同时具有教师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在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领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同步发展。5)国际交流。近3年先后选派近20位教师出国访学,拓宽了专任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任教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培养了一批了解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土建类人才。6)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加强教师的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各自优势,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2.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依托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江苏省现代建筑综合训练中心和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各项建设工作的推进,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搭建校内、校外两大实验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性、开放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实验和结构试验4个主要教学模块组织实施),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层面渐进、模块衔接和灵活开放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8]。
借鉴国内一些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特点,根据土建类学科建设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平台[9]。与江苏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与常州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规划设计院以及江苏武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战略合作联盟,为土建类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形成了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中心,以校内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以3个规模化的校外实践基地为支撑,形成了成熟的“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的组团化教学模式(见图1)。
2.5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对教与学均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近年来,学院建立了涵盖教育投入、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全过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向教育质量评价转变,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向对学生学习所得的评价转变,注重强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获得。
学院致力于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建设,除高校自我评价外,积极主动吸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深度参与教育质量评价。校内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校级教学督导评价、行政领导评价以及同事评价等方式进行。社会评价包括社会媒体、网络、专业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等多种方式。多年来,常州工学院一直聘请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提供年度报告)。另外,近年来,学院还着力从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等方面强化了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工作。学院依据同行评价反馈结果计算教学质量指数,用于调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参与教师年度考核。
学院致力于教育质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设。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教育质量。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
图1 土建类专业实践体系实现图
3 结语
新经济、新业态对土建类人才提出了新需求。常州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其土建类专业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依托江苏省品牌专业等平台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努力培养面向执业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达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