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契合学校文化特质的课程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课程建设

2019-10-17

江苏教育 2019年59期
关键词:雨花石雨花台学校

孙 进

课程是一所学校践行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理想、舒展教育情怀从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只有课程拥有了温度和色彩,才有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温度和色彩。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打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包括基础性学力课程、发展性学力课程和成长性学力课程三大类课程的“和雅”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批富有学校文化特质的精品课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雨花石文化课程。

一、课程缘起

1.自觉践行学校办学的理想与诉求。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即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均衡的、个性的和可持续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求真、向善、臻美。由此长期积淀形成了以“和雅”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其主要内涵是笃行尚雅,和谐发展。学校将以上文化理念融入有形的课程,让课程建设成为践行办学理想的自觉动力和重要平台。

2.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与资源。

雨花台中学与雨花石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在天然联系:学校就坐落在1924 年国际地质大会认定的“雨花石砾石层”上,身处雨花石文化的发源地;学校毗邻雨花台公园、雨花石展览馆、雨花石交易市场和南京科技馆,便于学生欣赏、研究雨花石,耳濡目染丰厚的雨花石文化;很多师生家里就收藏有雨花石;南京雨花石协会的总部也设在学校,他们定期举办雨花石展,开展以雨花石为主题的摄影、书法、吟诗、绘画各项活动,更滋养了雨中师生的雨花石审美情趣。

3.积极运用校本自身的优势与条件。

雨花台中学在进行雨花石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已有的课程基础。此前,学校已陆续开发了“雨花石上的历史”等几门选修课或社团课,编撰了《南京雨花石》等校本课程系列读物,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以雨花石为题进行自然科学或人文方向的探究,初步形成了雨花石文化的“立体”课堂。

其二,优秀的师资团队。学校拥有一支高度敬业、业务精湛、追求卓越、理性包容的优秀师资队伍;另外,学校2010 年成立了雨花石科普研究室,特聘了九位民间藏石家作为课程顾问。

其三,良好的硬件支撑。学校拥有较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一流的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实验室、数字录播室,为课程学习的交互性提供坚实的保障。

其四,优越的课程环境。学校的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于2010 年10 月正式开馆,是一座既有教育特色又有地域特色的校园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学校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课程环境。

二、框架设计

学校以“笃行、尚雅、和谐”的课程理念,将“雨花石文化”课程定位于是一种集地域特色、人文底蕴、艺术审美和科学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课程。课程在多样化的学习形态中分别指向学生的人文(文学、历史)素养、科学素养及审美素养的提升。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创设系统而富有特色的课程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打造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快乐学习的“互动平台”,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结合学校原有课程的基础,学校最终确定了以下能充分体现雨花石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核心教学内容,分别为:雨花石与历史文化、雨花石与文学艺术、雨花石与地质科学、雨花石与市肆交易、雨花石与音乐鉴赏。具体通过五门选修课程、四大社团和六类形态的学习活动,多元推进,有效实施。

三、实施现状

(一)组建实施团队

课程开发伊始,学校组建了4 个小组的实施团队,由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具体组成和职能见下表:

?

4 个小组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各有侧重,并且能够有机配合、相互支撑,保障了课程卓有实效的推进。

(二)开设选修课程

学校陆续开发编订了《雨花石与文学艺术》《雨花石与历史文化》《雨花石与地质科学》《雨花石与市肆交易》《雨花石与音乐鉴赏》等校本选修教材,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实施中特别注重结合生活化的情境,进行多元路径的课程教学。

(三)创设课程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优势和周边社会资源,整体创建了支撑各项课程实践活动的课程环境。概括来说是“二馆三基地,四室一平台”,具体包括:

“二馆”——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雨花石文化地质科学博览馆(在建)。

“三基地”——南京科技馆雨花石形成模拟基地,横梁山雨花石采集实践基地,雨花台风景区雨花石文化体验基地。

“四室”——雨花石与历史文化教学室,雨花石与文学艺术教学室,雨花石与地质科学教学室,雨花石与市肆交易教学室。

“一平台”——实物研究与虚拟网络实践平台。

此外,学校在教学区建设课程文化环境,在教室走廊、楼道里布置了由学生自己命名的雨花石图片的文化长廊,还布置了介绍雨花石知识的科普长廊。定期与校外各个实践基地保持互动,结合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路径,让学生加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在实践中培养探究、创新能力。学校还建成了雨花石与绘画社团专用教室、雨花石与雕刻社团专用教室、雨花石探究数字实验室等多个专用教室。

(四)建设课程资源

学校建设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突出了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了不同潜质、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按呈现方式划分主要有文字资源、实物资源和网络资源三类。文字资源方面,我们编撰了五套校本教材、《雨中石韵》校园杂志、《石说南京》画册、《石海洗礼》等社团刊物。此外,还编撰和收集了一百多种雨花石专题的专著和期刊。实物资源方面,学校赏石博物馆有雨花石馆藏标本700 余件,馆藏精品雨花石近500 枚。网络资源方面,学校创建了雨花石文化专题网站,开辟了“课程规划”“课程动态”“文石雅赏”等栏目,同时开设“网络课堂”,构建了“师生交互空间”这一数字化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五)开展实践活动

雨花石文化课程通过六类形态的学习活动,突出回归社会生活、注重实践创新的基本理念,从而赋予课程更加深广的文化内涵、更加多样的活动形式和更加独特的活动成效。

1.研究性学习。

学校每学年都引导学生以雨花石文化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雨花石与名人的研究》《雨花台公园内雨花石资源的保护对策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让部分学生能够以探究的方式深层次地介入雨花石文化。

2.社团活动。

学生组建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创作作品,充分体会快乐学习、动手实践的乐趣。目前主要有“雨花石雅赏”“雨花石文化讲解”“雨花石与绘画”“雨花石与雕刻”4 个社团。

3.参观石展。

雨花石馆举办了近20 期石展,接待学校学生3 万多人次。学生在参观中不仅增长了雨花石知识,还收获了美的熏陶与体悟。

4.征文评比。

学校以“雨花石韵”为主题组织征文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彰显学生的审美情趣。此活动先后共有近5000 名学生参加,优秀作品选入校园杂志《雨中石韵》。

5.专家讲座。

学校举办了多期“雨中大讲堂”活动。来自地质组、赏石组和藏石组的专家开设讲座,介绍雨花石的地质形成、历史文化内涵和鉴赏知识。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雨花石鉴赏、历史发展的专业知识,激起学生对雨花石的兴趣,提高了人文、审美与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雨花石雨花台学校
美丽的礼物
雨花石的文化之旅
常宴铭
孔雀开屏
瞻前·顾后·融会·贯通
——以“分式”为例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美丽的雨花石
异曲同工之妙
学校推介
徐昆及其著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