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脑部损害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0例临床分析
2019-10-17胡文涛孙桂芳刘艳茹杨贺成
胡文涛,孙桂芳,刘 希,刘艳茹,王 赏,彭 涛,杨贺成,卢 宏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分为DM1型和DM2型,其中DM1型在成人中最常见,是由19号染色体上的DMPK基因3’端非编码区CT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动态突变引起的[1],DM2则是由锌指蛋白9(ZNF9)基因的CCTG序列扩增引起。除了常见的骨骼肌强直、无力和萎缩外,DM常累及多系统损害,其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可出现智力低下、嗜睡等症状,头部MRI可见颅骨内板增厚、蝶鞍变小、脑萎缩、局部或弥漫性脑白质损害[2]。国内DM患者很少行常规头部影像学检查,关于DM脑部的异常鲜有报道。本研究总结分析10例伴有脑部损害的D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12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DM患者,共检出行头部MRI有脑部损害的10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13~48岁,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表现者6例,其中1例患者姐姐已确诊。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头部MRI表现、肺部检查、神经肌电图、肌肉MRI、肌肉活检及基因学检查。
2 结 果
2.1 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1。本组患者均为慢性起病,以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起病7例,以言语缓慢、不利起病者2例,以肌强直为主者1例。肌无力以四肢远端为主,肌强直以双手虎口区为主,叩诊可见肌球。肌肉萎缩者2例,1例位于左肩胛区,另1例为双上肢。出现智能损害者7例,白天嗜睡者1例,疲乏感者1例,情绪低落者2例,秃顶者2例,心脏受累者3例,确诊白内障者2例,性功能障碍者1例,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者1例,构音障碍者6例。
2.2 神经电生理检查 见表1。10例患者均行肌电图检测,均提示肌源性损害,且均有肌强直电位,主要出现在胫前肌、腓肠肌、拇对掌肌、三角肌及股内侧肌等肌肉。神经电图:2例出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例出现双胫神经H反射未引出,1例出现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1例出现运动神经电位波幅降低。运动诱发电位:2例出现双下肢锥体束未引出。感觉诱发电位:1例出现双下肢深感觉传导通路潜伏期延迟。
表1 10例DM患者基本临床表现
2.3 影像学检查 见表2。10例患者均行头部MRI检查,全部出现脑部异常,其中9例为白质异常信号,1例为幕上脑室积水,<18岁者2例,2例>50岁。双侧额顶颞叶白质高信号者9例,双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1例,左侧岛叶白质高信号1例,均考虑为脱髓鞘病变;3例见颅板增厚,2例出现侧脑室增大或幕上脑积水(见图1),1例见轻度脑萎缩,1例见前床突脑膜瘤,1例示脑部灰质异常信号,2例同时行脊髓MRI分别发现颈胸脊髓异常信号。3例行肌肉MRI,均显示肌肉组织出现片状压脂高信号,提示受累肌群组织水肿,其中1例出现双侧小腿肌束、肌腹变细,提示肌肉萎缩。1例患者行肺部CT示双肺多发条絮样高密度影,右肺下叶实变,提示肺部感染,双侧胸腔积液。
2.4 病理学检查 3例患者行骨骼肌活检,活检部位为右肱二头肌、右侧三角肌及左股四头肌。3例均出现肌束衣内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增生(见图2),1例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肌束内均可见较多的萎缩及肥大肌纤维,可见较多核内移;2例可见核聚集,1例可见肌浆块;1例NADH和SDH染色可见较多虫蚀肌纤维及靶样纤维;1例NADH和SDH染色见部分肌纤维氧化酶分布不均匀;1例ORO染色见肌滴增多,1例PAS染色见部分肌纤维内糖原缺失,ATP酶、MHCs和MHCf染色均可见萎缩肌纤维累及两型,以I型为主。
2.5 基因学检查 2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针对DMPK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进行PCR 扩增及毛细管电泳,分析其片段大小,计算三核苷酸重复次数,从而确定是否患病。1例患者样本DMPK基因(CTG)拷贝数n=116,远超过正常范围(正常n<37),为DM1型(见图3),另1例患者DMPK基因(CTG)拷贝数n>50,提示DM1型。
表2 10例DM患者影像学表现
图1 头部MRI提示:双侧侧脑室旁白质脱髓鞘,脑积水(男,表现为四肢无力,智能下降,无锥体束征,无血管疾病的证据)A:T1相;B:T2相;C:T2flair相
图2 肌肉活检提示:右侧三角肌HE及GT染色肌束衣内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稍增生,肌束内局部肌内衣增生,肌纤维大小不均匀,可见萎缩及肥大肌纤维,可见核内移增加和固缩核团块,NADH和SDH染色示部分肌纤维氧化酶分布不均匀,ATP酶染色显示萎缩肌纤维累及两型,以I型为主。
图3 患者样本DMPK基因(CTG)拷贝数n=116,超过正常范围(正常n<37),为DM1型
3 讨 论
DM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成人肌营养不良中最常见的类型[3]。根据临床症状和基因分型,DM分为DM1型和DM2型两种。DM发病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关于基因异常如何导致DM的发生尚存在争议,以DM1为例,DMPK蛋白表达减少、DMPK基因表达异常以及异常转录生成的毒性mRNA均可导致DM1的发生[4]。本组患者因条件限制,只有2例行基因检测,确诊为DM1型,其余尚无法确定其DM分型。在这两例DM1患者中,1例患者家族中并无相似患者,推测其为基因突变所致,相对与本组其他患者,除肌无力、肌强直外,其累及的其他系统症状较广泛,包括嗜睡、智能减退、日间疲乏、情绪低落、秃顶、心脏异常和构音障碍等。
DM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强直、肌萎缩,肌强直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本组10例患者中以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起病7例,以肌强直为主者1例。肌无力以四肢远端为主,肌强直以双手虎口区为主,叩诊可见肌球。肌肉萎缩者2例,分别位于左肩胛区和双上肢。肌电图是诊断DM的重要检查手段,本组患者肌电图检测均提示肌源性损害,且均伴有肌强直电位,主要出现在胫前肌、腓肠肌、拇对掌肌、三角肌及股内侧肌等肌肉。除了肌肉受累以外,神经电图及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也出现异常,提示DM不但侵犯肌纤维,有可能同时侵犯了神经纤维和传导束。
DM本质上是多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也会同时受累[5]。成人DM1患者往往有执行能力和视空间能力的障碍,DM2患者除了上述障碍,还有口头记忆能力的障碍[6]。随着影像学的进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被越来越多的发现,头部MRI的异常表现多样,包括白质高信号、脑室扩大、脑萎缩等,其中白质高信号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78%[7]。以往研究发现DM1患者的头部MRI检查中,除了白质高信号以外,还伴随着灰质和白质体积的减少,而在DM2患者中除了相同的白质损害外,还存在更加显著的灰质损害[5,8~10]。白质纤维束的损害和复杂神经网络结构的紊乱与DM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异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10~12],在伴有白质损害DM1患者中,其白质高信号与患者的记忆、执行、视空间和推理能力的损害密切相关[13]。DM患者脑部损害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神经细胞内异常的微管相关tau蛋白的聚集造成的神经纤维变性与DM1的脑部损害密切相关[14~16]。本组10例患者均行头部MRI检查,全部出现脑部异常,以白质异常信号为主,同时还存在脑室扩大、积水、脑膜瘤、板障增厚、灰质异常信号及脑萎缩等异常。本组多例患者症状上存在智能减退、嗜睡,白天和情绪低落可能与其脑部损害有关。
DM患者呼吸肌的受累会导致呼吸道的清除功能受损,肺泡低通气合并膈肌无力使患者排痰困难,再加上肌肉组织营养不良,常发生食管误吸,导致患者肺部感染,疾病后期常常出现呼吸衰竭[17]。本组1例患者后期发生呼吸道感染,继而发生呼吸道衰竭,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转至当地医院治疗,早期的肺功能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呼吸肌无力,对患者的后期治疗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本组3例患者行肌肉MRI,均显示肌肉组织出现片状压脂高信号,提示受累肌群组织水肿,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炎性细胞浸润有关[18],肌肉MRI的应用有助于DM的诊断。
综上所述,DM是一种多系统累及的遗传性疾病,除肌无力、肌强直和肌萎缩外,还常累及脑部白质、脑室脑膜、呼吸等其他系统,对诊断DM的患者进行头部和呼吸系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的脑损害和肺功能异常并进行早期干预;此外,肌肉MRI对DM的诊断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