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育的使命与实践方略

2019-10-16赵伶俐

人民教育 2019年6期

【摘要】实现美育功能和完成时代使命,关键在于美育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改进。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课程;开设丰富多样的美育学科渗透课程、美育综合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等,基于信息化、人工智能等,以大美育、大教学、大课堂、大平台观念开创形式多样的美育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艺术素质测评和美育质量测评体系。

【关键词】美育功能;时代使命;美育课程体系;美育教学改进;质量测评

【作者简介】赵伶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重庆400715)

编者按: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要求:建立中小学美育课程刚性管理机制,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如何改变长期以来弱于美育的问题,在课程实施中落实美育的刚性要求,是今后学校美育工作应该突破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提高各方对美育高度重视的同时,既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化管理,也需要学校找出切实有效的办法,通过美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为推动学校美育的改进与提升,我们将刊发系列文章,从理念、区域设计与实施、学校实践层面呈现美育课程与教学的探索和经验,以期真正实现“五育并举”。

美育功能与时代使命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美育还能以美的事物所独具的形象生动性、魅力和感染力有效辅助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真知的欲望;健全身心,疏通经脉和化解心结;驱动行为,以动手劳作表现美和创造美好的新事物。遗憾的是,有如此强大育人功能的美育,却在过去被严重忽视了,且至今也还没有成为所有学校的“刚需”。

历史的步伐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还被赋予新内涵、新內容和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基本的内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美育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对“美育要有刚性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多地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体现,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构建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还要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美育服务。学校美育还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意创新大国,对于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是重要阵地,学校美育是重要渠道”。

美育的使命越来越重大,要求也越来越“刚性”,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也积极投入并加以实施。但实施过程中总有一道隐形的墙挡在面前,难以跨越。焦点还是集中在,究竟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如何“改进学校美育教学”这一最棘手的问题上。

聚焦美育课程与教学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所谓“教学”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广义的教学,包含课程及其实施过程和方法;中义的教学,指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方法,包括与课程实施相关的各种潜在方式和因素,如课堂教学、课内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评价、管理与制度等;狭义的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因此,改进学校美育教学,从广义上说,包括了美育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过程与方法,乃至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建设、管理、评价与制度的改进等。

课程是用知识和价值观铺设的学生发展的跑道,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在这个跑道上奔走的过程与方法。如何用各种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人格人生美等)的知识与方法,铺设一条促进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和多方面素养和谐发展的跑道,是美育课程设置与建设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实施各种美育课程并改进课堂教学,实现“准确、有效、美感”的审美化教学境界,是美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的方略问题。

改进音乐和美术教学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城乡开齐开足音乐和美术课程已不是难点。但是如何创造性开好音乐、美术课程,力求与区域文化特点相结合,则成为新的难题。作为重庆市的一所乡村学校,晏阳初中学的任课教师因势、因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遍地皆是的黏性泥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泥塑教学,对学校美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改造,历届学生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摆满了一个厂房式简陋棚子问,述说着学生爱美的天性、生动自由的发展和教育的别样喜悦。

农村学校开设音乐、美术课,一方面受到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又独具优势而别开生面,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教育促进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

让每个学生学习和掌握1-2项艺术表现技能,对没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重庆市中山路小学采取阶梯式课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结合音乐、美术课程所教的基本知识,明确以民族艺术文化为主线,选择竖笛和国画在1-6年级交替教学,形成发展目标阶梯和教学阶梯:一三五年级初步掌握豎笛的演奏技巧,感知音乐的表现力;将竖笛吹奏与视唱、唱歌、创作、欣赏等有机结合,启迪学生智慧、陶冶情操,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二四六年级,学生接触和认识国画,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笔墨语言传情达意;培养气质,陶冶情操。学校从课程、课时、师资和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让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吹奏竖笛,会画国画,创造性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艺术表现技法训练体系。

实际上,受狭隘美育观念和现实条件的严重制约,整体来看音乐和美术课程实施的质量,依然存在较大问题。有些条件好但对美育及其功能认识不足的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和美术课程开设得很敷衍,到高中阶段已经停开;有些条件不好且美育观念落后的学校,音乐和美术课程开开停停,或针对中考高考把重心放在培养艺术特长生上,或遴选少数学生参加各级艺术赛事以获奖给学校加分;很多学校因为教师自身缺乏审美与人文素养且教学不得法,音乐课只是教唱几首歌,美术课就是教画几张画。这样的音乐和美术课程,与美育目标和内容相去甚远,更难以承担新时代美育的重任。

因此,改进学校美育教学,首先应该改进音乐和美术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全面提高音乐和美术课程的美育教学质量,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创设美育渗透课程、综合课程、环境课程

蔡元培说过,“学校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无处不在,在传统意义的美育课程之外,必须将美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实现学科课程的审美化改造。

学科课程的审美化改造,也称为渗透的美育课程,是非艺术的多学科教师参与美育与教学,并借此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成都市大湾小学在美育渗透数学课程与教学方面,开设了综合美育课,并尝试进行班主任工作审美化改进。郑州市第45中学一位数学教师将初中数学的一些知识点与音乐、美术、电子游戏等相结合,开展“大美数学”教学,编写《大美数学》校本教材。山东省淄博市教育局引领诸多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系列地方文化与学科美育课程资源建设,如幼儿园的《走进五音戏》《高中化学美育指引》等,已具有相当规模。

综合美育课程是最能集中体现“美无处不在”和美育时代性、整合性的课程。东北地区有不少中小学建构和实施了以“剪纸”为试点并辐射到其他多学科的美育综合课程。“剪纸”本来只是美术中一个很小的教学单元,但它包含了视觉艺术的色彩、造型、材质等基本要素,从“剪纸”入手可以延伸到绘画、版画、摄影、书法等各美术种类,进一步辐射到数学折线、科学图像、自然风貌、社会事件、民族文化等,实现剪纸方法与内涵从平面到立体的建构。西南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重构了幼小中大和职业教育的综合美育课程《审美·跨界》,运用更多生动的教学方式实施美育,如在博物馆和社会演出场地开设美育大课堂,在互联网开展移动美育等。

当前,虽然一些高中为了保高考基本停上了音乐和美术课,但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和哈尔滨第三中学不仅坚持开设音乐和美术课程,而且综合美育和学科美育课程及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南菁高级中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蔡元培先生关于“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的理论为指导,除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课程外,还开设了“创思”“涵养”“审美”三门美育综合课程,以及贯穿多学科的学科渗透课程,构建了扎扎实实的大美育课题体系。哈尔滨第三中学有一群年轻的教师,深谙“艺术的灵魂是美”的真理,指导全校学生用一些初步的艺术方法来表现自己心中认为最美的东西,如生物课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用泥捏出细胞结构、DNA结构,这些泥塑作品使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现象更加直观形象,抽象的知识有了可感性,是一种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且令师生感到愉悦的审美化教学。通过动手实践,也使美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是近年来学校建设的一个热点。但是,将其转化为美育课程并按照教学构成要素去实施的还极为少见。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置身于美丽的西湖之滨,显得非常精致和秀丽。学校将环境建设与校园管理、美育课程和教学建设统一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设计和建设,在共创共享共赏环境之美中进行爱校教育,是一种宝贵的探索。

上述丰富多样的大美育课程与教学实践,都是对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创造性实践,既有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也有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的跨学科教育教学,逐渐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良好局面。

加强艺术素质与美育质量监测

实施美育质量测评是督促美育落实,监督美育实施水平,推进美育工作和确保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发展,完成新时代美育使命不可或缺的杠杆。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美育工作测评”方案及“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美育工作测评”的对象是省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等;测评内容主要是国家规定必须开齐开足的音乐、美术课程开设与教学执行情况。然而对于“艺术素质测评”,其测评对象直接针对学生个体和学校群体,测评内容是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美术素质,在理论、观念和操作上都遇到了一定障碍。

艺术教育不等于美育,因此艺术素质测评也不等于美育质量检测。所谓美育质量测评,应该是对学生通过基本美育课程和多样化美育课程及其教学后所得到的发展进行测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对美育课程和教师教学质量、学校美育工作质量和办学质量的监督与测评。美和美育本身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是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度自由性、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只有这样,绝大多数没有条件深度涉足艺术的学生才会在面对艺术、鉴赏艺术的时候体验到身心愉悦、获得美感,美育课程才可能丰富多样。如果仅以音乐、美术素质发展来衡量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发展,且又采用的是几乎与专业音乐和美术素质测评相当的方法来测评,就很容易陷入以粗浅简陋的专业知识与技法来衡量全体普通学生的“陷阱”。有些学生天生就缺乏视觉的色彩、造型等能力,或者缺乏音乐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对和声的理解与演唱演奏能力,且无论怎么训练、怎么学习都难以达到哪怕是最基本的底线标准,他们的艺术素质测评注定永远不会及格。然而,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具有审美与人文素养吗?相反,这种大多数普通学生难以企及的艺术技法测量,对学生构成的是又一种类似中考高考的被动、焦虑乃至恐惧。这样距离美、美感、美育就相去更远了。

因此,应该将“艺术素质”测评置于“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大框架中,作为其中一个测评内容或指标板块来体现。此外,还包括自然审美素质、社会审美素质、人文素质、科技审美素质、生活审美素质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发展侧重点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测评项目,可以侧重艺术,也可以侧重其他方面。可以在兼顾学生自主性和优势的同时,测评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整体发展的情况。

美育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国家文化自信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实现等伟大使命。这种全新的大美育观念的确立,美育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建立,科学的美育质量监测体系与平台的建设等,对今天和未来美育乃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意义非凡。

本文系重庆市政府美育专项资助项目(2017;2018)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钱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