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资源在中学生职业兴趣培养中的应用

2019-10-16娄俊颖盖笑松

人民教育 2019年2期

娄俊颖 盖笑松

【摘要】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比较准确地解释了职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在SCCT兴趣模型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待直接影响兴趣的形成,而个体的学习经验作为自我效能的主要信息来源,也同样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培养中学生的职业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学习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待。校外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社会资讯,体验成功的实践机会,利用榜样的力量丰富其替代学习的经验,产生可以胜任的积极情绪。

【关键词】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学习经验;校外资源

【作者简介】娄俊颖,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研究生,深圳中学高级心理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生涯规划课程与教学,资优生教育模式、绩优生心理问题等研究;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00)

个体的职业兴趣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初期就已经确定,青少年阶段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

那么,职业兴趣又是如何形成的?

兰特·布朗(Lent·Brown)和哈克特(Haekett)于1994年提出的社会认知生涯理论首次系统回答了这个问题。叫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强调家庭、学校和同伴等外在作用对兴趣形成过程的影响,基于SCCT职业兴趣模型,可以将个体职业兴趣的形成机制解释为:家庭、教育和社区环境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各种与职业生涯潜在相关的活动,为一个人未来的生涯选择奠定了基础。在SCCT职业兴趣模型中(见图1),生涯学习经验、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职业兴趣等多种生涯要素都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助于塑造个体的生涯学习经验,进而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最终影响职业兴趣的形成。

而生涯学习经验是自我效能的主要信息来源,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信念来自于与特定教育和职业活动相关的成就表现、替代学习、口头劝服和情绪唤起。该内涵强调了个体在累积生涯学习经验时的自主性、实践性,以及引导者的权威性。因此,引入父母、职场精英、校友榜样、企业机构等校外资源,利用多元主体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生涯学习经验,对于塑造和修正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预期信念,进而促进职业兴趣的形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深圳中学多年来重视校外资源的引入,包括家长、校友、校外导师、企业机构等不同的实施主体,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各职业,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以父母为实施主体的“百名家长职业故事进校园”

父母影响年轻一代职业选择的路径有很多:提供给孩子玩耍的物品,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与活动,甚至家庭生活经历等都是影响孩子将来兴趣和职业活动的重要方式。但是,家庭范围内的职业教育也有弊端:家长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有时欠妥当,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未来职业选择的规划过于明确,引起孩子反感;有的父母对孩子陪伴少,孩子对父母的工作耿耿于怀,较难客观地认识父母所从事的工作。

深圳中学招募100位家长进行职业故事分享,接受学生相关的职业采访。学生全员参与访谈,分成约10人一组,每位家长将接受2-3组的学生采访。每个学生都要填写职业采访表,至少需要向分享人提一个问题并记录答案。活动结束后,每人提交一份书面活动收获。采访内容包括职业基本信息(所属行业、公司名称等)、岗位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待遇、上升空间等)、从事該工作需要的条件(学历文凭、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工作内容(工作描述、工作职责、典型的一天工作内容、发展前景等)。

家长的分享不是随意的,活动前学校会对家长进行全员培训,给予半结构化的分享流程指导,指定分享内容。分享时间不超过20分钟,剩余时间均需要接受学生采访。

学生在项目活动开展前也要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了解活动的意义、活动中重点了解的内容、对于该职业自己的思考等。进入高中阶段后,家长参与学校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青春期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意愿也在下降。可以说,家长被隔离在孩子生活之外,不知道孩子真实的生活、可能遇见的挑战,伴随而来的是被忽视感、焦虑感和无力感。本次活动中,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面对全面、深入的提问和思考,有的家长反映“我从没想过,孩子的想法这么多”。活动功能已经超出了生涯教育范畴,还有效促进了亲子沟通,改善了亲子关系,反过来又利于家长更好地成为孩子生涯发展的合作者和助力人。

以校外职业精英为实施主体的“梦想照进现实”职业选修课程

职业精英的言传身教更容易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来自职业导师的鼓励和赞扬还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相反,如果职业导师展示的现实职业信息学生想象中的状态差距较大,就会引发学生对该职业的重新认识与选择。而全面认识职业、认识真实的职业,正是生涯教育的—个重要任务。

为了把校外职业资源转化为深圳中学生涯教育有力的课程资源,学校开设了《梦想照进现实——我的职场思考》选修课。

首先,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意向职业”调查,并选择关注度最高的职业类别面向全社会招募了上百名职场精英,涵盖法学、工学、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传媒类、医学类、心理学类、计算机类、生物科技类、人力资源类、文学类、哲学类等专业涉及的各类职业。这些职业精英走进学校,介绍职场信息,传授职场技巧,分享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面对每一次选择时的思考,以及如何战胜困难和挑战的经验。课程实施采用了课堂讲授、互动问答、—对一咨询等3种方式,每周1课时。

以某学期的《梦想照进现实——我的职场思考》排课表为例:第1课内容为“职业初探索”,授课者为职业讲师;第2课内容为“职业方向选择经验分享”,授课者为猎头(电气专业);第3课内容为“职业分享:翻译行业”,授课者为传讯、翻译;第4课内容为“职业分享:企业管理行业”,授课者为海能通信公司高级管理者;第5课内容为“职业分享:房地产行业”,授课者为深业置地经理;第6课内容为“职业分享: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授课者为家具企业总裁(金属专业);第7课内容为“职业分享:律师行业”,授课者为律师;第8课内容为“职业分享:工商管理行业”,授课者为人力资源总监(工商管理专业);第9课内容为“职业分享:通航行业”,授课者为通航经理(工商管理专业);第10课内容为“职业分享:物业管理行业”,授课者为地铁经理(物业管理);第11课内容为“职业分享:安全环保行业”,授课者为光大国际工程师(化学专业);第12课内容为“职业分享:酒店管理行业”,授课者为酒店管理者;第13课内容为“职业分享:基金行业”,授课者为投资经理(微纳电子专业);第14课内容为“职业分享: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授课者为人力资源总监(计算机专业);第15课内容为“职业分享:精算行业”,授课者为精算师(数学专业);第16课内容为“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涯规划”,授课者为高中生涯教师;第17课内容为“职业生涯规划:留学经验分享”,授课者为在读博士;第18课内容为‘(爪人领导力培养”,授课者为咨询公司培训师。

该课程之所以取名为“梦想照进现实”,是因为中学生对于各行业的信息了解来源有限,多来自书籍、影视作品或家人职业,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呈信息碎片化、理解理想化特点。比如,有的学生以为酒店管理一职是开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入职就可以做经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职场,学习行业榜样成功胜任某项工作的经验,了解榜样人物光环背后的成功與教训,引发对自身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反思,更客观地看待生涯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不确定。供职于某著名企业的一位同声翻译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了她高考失利、化学专业梦想破灭后入读英语专业,立足当下,接受现实,迅速调整,最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同声传译的过程。一个学生听后,跟大家分享了这堂课对自己的启发:

“当你进入某个领域,尝试着去适应,不要一味逃避面前的这个选择。而是要尝试去做最好、最高级别的,给自己一个挑战,也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更广的平台;当你面临一个挑战时,坚定自己内心所向,并为之努力,直到达成目标;当某个行业给你提供的成长平台不能满足你的需求时,无论你多么熟悉目前的这个行业,也要试着进行另一个挑战,这样你会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以毕业校友为实施主体的朋辈指导课程

青春期阶段,青少年之间相处时间长,同伴问的互相影响就变得非常有力量。青春期的生理和认知变化是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同时也是非常显著的,青少年更容易在同伴间产生共鸣。2015年,深圳中学发挥优质校友资源,集合已毕业、就读国内外名校的在校大学生为高中生开设了“我的大学供你参考——朋辈大学选择指导”“我选择我喜欢——朋辈专业选择指导”等线上微课程,成立了300个线下朋辈互助小组,分享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体验,为学弟学妹提供大学选择和专业选择的参考意见。

这两门课程根据学生需求,精选10-20所知名高校的多位学长,采用每所大学至少5位学长的方式,利用网络直播问进行关于大学选择的讲座分享。每一所大学的每位学长都从自己的视角对所在大学进行介绍,为全校学生提供咨询。

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为:90分钟线上讲座(60分钟分享,30分钟答疑),语音为主,可结合图片与其他媒体资料。举办一次讲座即建立一个微信群,活动后群不解散,后续的分享会继续在该群进行。“我的大学供你参考—一明辈大学选择指导”每学期举办10场,请各高校学长对大学的学术氛围、教育特色和生活环境等进行讲解,具体内容由主讲人根据情况决定,大学清单根据主题调查确定。“我选择我喜欢—一明辈专业选择指导课程”每场讲座邀请4-5位来自不同高校学习同一专业的学长,由他们介绍所在大学的专业培养模式、课程架构及就业等信息。对某专业的前景、学习内容及高校专业特色对比等有了了解,高中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课程推动下,学生还基于兴趣在线下结成小组,由学长作为联系人,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前往该大学游学,或者对该专业所属行业进行职业体验。此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学业规划意识,增强了学习动机。

同时,毕业学长主持的大学和专业分享课程,还与职业导师的选修课程进行了紧密衔接。榜样学长的角色可以陕速拉近与学弟学妹的距离,作为刚高中毕业不久的过来人,他们了解高中生对于大学、专业选择的困惑、迷茫和局限。分享时能更好地贴近青少年的心声、现状,给出建设性意见。同—所大学不同专业和同一个专业不同大学的学长,收集了所在大学和所在专业的信息,多元视角更有利于学生辩证地作出选择。

以一节法学专业线上课为例,一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在读学姐分别从法学的主干学科有哪些、在法大学习法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专业学习的日常、怎样培养自己的法学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法学专业。学生经由此课了解到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与其他综合类大学有何不同,提前知晓具体的课程设置,重新审视自己之前对法学专业浅表的认识,如果想日后读法学专业,现在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以社区为实施主体的“影子计划”企业岗位实践

“成就表现是最重要的效能来源”已是多项研究的共同结论。而要成就表现,需要加强生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围绕企业岗位实践活动,目前深圳中学有以下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基于学生兴趣分组,在寒暑假链接社会资源,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形式开展职业调研活动,结束后进行调研结果的分享。其中,学校的角色主要是前期指导,包括考察内容、方法指导等。该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在自己所选课题领域至少调研2个职业。

活动中,学生必须抓取的信息包括:(1)感兴趣的职业涉及哪些大学专业课程,毕业后大概的就业方向,哪些学校在该领域比较有优势。(2)至少采访2个以上在同一专业背景下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包括职位基本信息、所在部门、主要工作内容/职责、任职要求、职前准备等学生讨论中最关注的职业信息)。(3)每个小组设计一节课展示分享自己的调研成果。(4)每个学生都要写一份调研总结。在此次调研活动中负责了哪项工作,有什么感受。

第二种做法是学校与社区企业或机构合作,由学校链接资源,学生进行岗位申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在寒暑假进行为期一周的职业体验。

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容纳量确定不少于2个体验名额,提出对参与体验者的相关要求(如外语能力、软件使用等),确定具体的体验时间,确定指导教师和一周的具体体验内容(包括对职业的介绍、岗位工作内容、胜任该职业需要具备的技能、岗位发展前景等)。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家委会、学生辅导中心、学生企业社团将结合学生意愿、企业要求及相关的职业测试结果,为学生匹配体验企业。

为了规范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提出了企业需要遵守的两项原则:(1)企业应按照前期约定的内容安排日程,体验内容除了部分行政工作外,应与职业紧密相关,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岗位。(2)在上班时间外,企业员工不得利用工作之便邀请学生参与应酬等不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活动。

两种做法相互补充,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体验机会。第一种做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调研属于企业参访的性质,对很多职业领域会有大概的了懈,主要在信息收集的层面。第二种做法则是由学校对社区、组织对组织,这种形式在工作类别、具体职业的丰富性上会有—定保障,有意愿参与此项活动的企业、机构会同学校商定一个专业的岗位体验方案。学生根据兴趣进入岗位学习时,会获得岗位导师的具体指导。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在校外资源中获得的生涯学习经验,需要在校内获得引导和沉淀,不同地区和学校在生涯教育中引入校外资源时,需要特别注重校本化,做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系统性、一体化设计,渗透至学科教学,合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更稳定的职业兴趣和更坚定的职业理想。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