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自律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2019-10-16柳志燕
柳志燕
摘 要:三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的初级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思维情绪,意志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比较差,遇到问题思想就会动摇。但正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是非观和自控能力最好的时机。就三年级学生自律行为习惯养成,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自律;行为习惯;策略
一、利用行為规范,形成自律
三年级正是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阶段,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让学生熟记《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平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利用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内容,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再通过反复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自觉地去遵守行为规范中的内容,顺其自然形成自律。
二、细化班级管理事务,养成自律
由于三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班主任对学生要求的很多事情,他们虽然知道但总是做不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力和实践力不足。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把工作做得很细致。就拿打扫卫生这件事情来说,因为一、二年级时,班级的卫生是由家长打扫的,到三年级后学生就要学会自己打扫班级卫生。但他们没怎么打扫过卫生,不会打扫。这时如果班主任只安排谁是第几组打扫卫生的,打扫哪一块。那这样下去,卫生将会打扫得用时很长,又不干净。但如果班主任将卫生分工细化到每一个人,比如谁扫第几组,谁拖第几组,谁擦哪几个桌子等。然后把详细的值日生表公示在班级内,这样既分工到位,指令又明确,学生就明白干什么了。但只知道干什么活还不行,还要学会怎样干。这就需要班主任再进行扫地、拖地、扫垃圾等各方面的专门指导和训练。通过这样细致的安排后,学生就会将自己的工作干好,也不会出现扯皮现象。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学生自律的行为习惯。
三、制定积分奖励制度,促成自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持久性也较差,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激励制度,推动他们保持自律。因为自律行为养成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此项积分奖励制度也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教师控制学生的工具。教师在制定该制度时应该充分征得学生的意见,通过开班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哪些行为应该奖励。再结合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尽量制定完善的加分项,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公平,这样大家都愿意去做。对于减分项要格外慎重,这也是让学生形成自律的重点。班主任平时要多观察,及时记录学生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再在每周班会上让学生充分反映周内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将这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统计,制定积分制度中的扣分项。这样就会让学生心服口服,服从班级管理,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积分奖励制度的制定很重要,但具体的执行也很重要。将积分记录本分组发放给每个小组长,交叉管理登记,每月一换,全班同学进行监督,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将积分情况每周一公示,提醒学生时刻保持自律,每半月一兑换,刺激学生形成自律。最后在积分兑换环节中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奖励。如不同等次的奖品、减免家庭作业卡等,双层激励学生促成自律。
四、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筑成自律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场所,不光是在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模仿,所以家长的行为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孩子。这就需要家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共同筑成学生自律。对于在学校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教育和纠正。但如果在家中无人督促,就会出现学生在学校规规矩矩,在家中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这样下来,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徒劳的。如果班主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达到双方共同督促孩子效果。那么孩子就会潜意识地提醒自己,时时要管好自己,不能任意而为。这样对孩子自律行为习惯的养成,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年级的孩子就像一株正在发芽的植物,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杂枝丛生。班主任就像守护这些植物的园丁,对它们进行着精心的呵护和修理。培养孩子们自律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贾生琴.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新校园(中旬),2016(7):25.
[2]康斌.以自律为起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上),2017(11):53.
[3]曹爱华.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5):80-81.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