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

2019-10-16寇永燕

新课程·上旬 2019年9期

寇永燕

摘 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素养教育也被快速地提上日程。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要增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得增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教师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力,使数学课堂更加的有趣。所以,教师要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建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因此,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基于此,研究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關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应该从学生的本身条件出发,为学生专门制订学习计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这门学科,究竟什么是数学。教师要做一个负责的老师,要观察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内容,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因此,教师要建立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的素养,及各个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立数学的高效课堂,使小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

一、创建情景课堂,增强学生数感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时,才会学好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学科兴趣的培养,提高学习数学的高效性。在上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更清楚,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除了讲课本,也要讲扩展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建情景课堂,增强学生的数感素养,使学生对于课堂更加感到数学是有趣的,不是枯燥的、无味的,进而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力度,提高小学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苹果、香蕉等。教小学生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就可以用到。教师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故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题意。比如,在早上,妈妈去超市买回了五个苹果,四个香蕉,回到家后,妈妈看到小明写完了作业,就打算奖励给小明吃水果,给了小明两个苹果和一个香蕉。问现在苹果和香蕉一共还剩几个?可以让学生演一遍情景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增强了学生的数感素养。而且在情景课堂中,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数学课堂的效率。

二、组织数学活动,培养推理能力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只有小学生的素养提高,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所以,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不例外,就要从小学生做起,我们作为教师要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努力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学生看来不是那么好学,教师要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简单化,使小学生更加容易学习,创建高效、有趣的数学课堂。而分小组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加强大,可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动化、形象化,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游戏公平”的一课时,其中的内容有等可能和可能性不相等,这样的课程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推理方式来进行,通过推理的方式来体会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公平性和可能性不同的游戏,增加了学生的推理能力素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使数学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的影响。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感受几何直观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以对于小学课堂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利用科技信息的进步来对课堂做出改变,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效率,促进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小学生发展为全面的人才。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的乐趣,也活跃了学习的氛围。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深刻。

例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有镜子里的数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几何中的直观,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如果学生一次不会的话,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多给学生播放几次,让学生认真思考,直到把握所有的数学知识。这样,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构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的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想尽一切方法保持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活跃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人。同时,提高小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使小学生对于数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核心素养下构建完美的数学的高效课堂,才能成功地使小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曾玉清.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黑河教育,2016(1):85-86.

[2]彭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1):77.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