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是生成的翅膀

2019-10-16赵彦鹏

新课程·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习质量预设

摘 要:预设的目的就是為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给予其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习活动引向更高的层面。

关键词:预设;生成;学习质量

第一次“大海捞针”

教学片断:在一节“百分数”公开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用百分数表示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

生:1%、8%、3.5%、6%、2%、0.7%……(片刻间说出一大堆答案)

师:同学们想想,大海无边无际,掉下去一根细小的针你能捞得到吗?

生:当然捞不到。(多数学生表示赞同)

师:那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生:0。

由于预设得不够细腻,教学中未能面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策略调整,将学生的认知抛到一边,导致预设与学生的生成脱节,教与学的分离使得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效果不佳。

评课与反思:课后评课时,一位老师就这段教学提出疑问:百分之零说明大海捞针是绝对没有可能。我想问问大海捞针是没有可能还是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是可能性非常小的话,说明有些学生的思考是正确的。随后也有几位老师也同意可能性非常小的观点。

听了他们的发言,我感到备课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预设,导致课堂上的处理过于草率。仔细想想,虽说大海捞针实际操作起来是不现实的,但理论上存在极小的可能性,同行的话始终在我的大脑中转圈,激发了我探个明白的欲望。

评课一结束,我赶快回到宿舍查阅字典,找到了大海捞针的解释: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上网查找有关的歇后语:大海捞针——枉费心、大海捞针——一场空、大海捞针——无处找、大海捞针——难上难。经过反复思考,思绪慢慢地逐渐明朗。从大海捞针的意思来分析,极难只表明难度很大,并不代表找不到,也就是说大海捞针不是绝对没有可能,而是存在很小的希望,说明学生的回答是有根据的。而从相关的几个歇后语来理解,枉费心、无处找、一场空有力地告诉我们要从大海里捞到掉下去的针是不现实的,希望是渺茫的,是没有必要去做的。

那么如何在理想与实际之间找到联系点,架起一座学生从现有的思考着陆现实的桥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铺垫让学生经历深刻体验,主动实现新认知的构建,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呢?才是这段教学充分预设及高质量生成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第二次“大海捞针”

问题:用百分数表示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

生:1%、8%、3.5%、6%、2%、0.7%……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生:大海捞针的希望很小,所以分子也应该小一点。

师:能不能用大一点的百分数表示呢?比如50%。

生:不行,那样的话就说明大海捞针是很容易的,但大海捞针的可能性不可能那么大。

师:假如有人的针掉入大海中,同学们猜猜他多长时间可以捞到这根针?

生:一年。

生:不可能,得两三年。

生:有可能要十年,或许更长。

师:假如是你,你会去捞针吗?

生:不会,因为会浪费很多时间。

生:有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都捞不到,不值得。

生:我们可以用这些时间做许多有意义的事。

师:老师再问问大家,如果你的作文写得不够好,你的100米跑得不够快……你还会继续努力吗?

生:当然会,只要努力了,你才会有进步的希望。

生:如果不努力就永远不会前进。

师:对,许多事情,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应该付出100%的努力,这是超越自我的最好方法。

我的教学“生成”

立于学生预设。六年级学生对大海捞针的意思早已心领神会,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大海捞针是存在可能的,但捞到的可能性很小。在我原有的思维里,大海捞针希望渺茫,概率为零,有谁会真的去做呢?所以备课时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充分预想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同情况,多做一些打算以应对充满变数的真实情景。因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同的意见就会不知所措,仓促中只能按照课前预设推进教学,忽略学生有价值的生成。教学的预设不仅仅是对教的活动的预设、对知识的预设,更多的是对学生学的预设,针对某一问题可能会出现的个体特殊行为做足充分的教学行为准备,巧妙化解课堂上随时出现的与众不同,满足不同学生探究的空间。

立足生活预设。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更要懂得为生活中的许多“小可能”而去努力的道理。所以,教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学生该有的生活能力,在知识学习中穿插更多的生活元素,让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高生活能力给予有力的支持。

立向未来预设。“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坚持到底。”这是人们在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挑战最常说的鼓励自己的话,是每一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知识只是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教育不仅仅是让他们渊博起来,更要树立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才能完全融入社会。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曙婷.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1).

[2]吴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分析举隅[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0).

作者简介:赵彦鹏,1978年生,男,汉族,甘肃会宁人,会宁县教学研究室专职研训员,主要从事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并负责校本课程教学管理与实践。

编辑 李烨艳

猜你喜欢

学习质量预设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及增效策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