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探究语文阅读教学
2019-10-16吴珠仙
吴珠仙
摘 要: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探寻学生关键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这就需要教师以阅读文本教学为载体,找准切入点,捕捉空白点,落脚蓄积点,在多样阅读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用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同时获得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理解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以来,传统以应试教育考查为指导思想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语文阅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语文学习能力,基于这个视角,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多个角度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实现语文学科的整体发展。
一、找准切入点,让阅读体验触及文本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选者经过精心挑选和反复考量确定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值得教师认真研读找寻其中的教学点向学生传授。在实际教学备课中,很多教师都有“什么都要教”的感觉,在面面俱到的准备中反而影响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一斑窥全貌,抓准教学单元的语文要素制定教学目标,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层层深入课堂实施,实现文本知识与学生体验的有效整合,最终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比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精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深入研读分析教材文本后从三维目标的制定中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如从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精心设计目标,针对文章反映的祖国各民族间友爱与团结的内涵解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学习中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与赞美之情,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品读与解析中拨动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之弦,加深学生对整篇文本内涵的感悟和理解。
二、捕捉空白点,让言语训练直抵内心感悟
充满语文要素的文章分析过程中,我们常常能从其中发掘到作者的“欲言又止”,无论是作者有意留下的还是改编者特意给出的空白点,这些要素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抓住这些教学空白点,充分利用这个连接学生与文本作者沟通的纽带,在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语言训练中找到情感体验契合点充分利用起来,以此实现学生内心感悟的升华。
比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精读课文时,本篇课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明白一些道理,在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分析中,告诉学生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还要能根据他人的正确意见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在整篇课文的研读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葫芦最后没有长成,一个一个都落了?但仅仅是引导学生分析“葫芦掉落”的原因还不足,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内涵,教师可以针对“种葫芦的人”的心情引导学生深刻思考体会:“那个人看到葫芦一个一个落了,他会想些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同时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想象:“来年春天他还要种葫芦,下次他能得到葫芦吗?”这样,抓住文本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对文本主旨有了深层次理解后开展语言训练,在捕捉言语点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内心感悟。
三、落脚蓄积点,让情感深化丰盈内心体验
情感不仅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也是核心素养品质的关键要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深刻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的探寻和分析中找到学生情感的蓄积点,创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学生的感情凝聚与升华,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狐狸分奶酪》一课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研讨课文,对其中蕴含的寓意有了深刻感悟后,如何将这种感悟提炼表达出来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将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事情在小组间讨论交流一下,比如,在你的记忆里有没有发生过和好朋友因为某个小矛盾被他人利用的事?你们是怎么化解的?在纸上将发生的事件、事件中涉及的人物、地点、经过和结果写出来。这样,通过童话学习得到的寓意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对事件描述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本中蓄积的情感点用言语表达出来,以此升华情感,丰盈学生的灵魂体验。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以阅读文本为载体,在课堂上通过深入解读文本,重视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关注言语教学实践,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融合多种语文学科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有效拓展,助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在循序渐进的逐步积累中实现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构建和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獻:
[1]张丽丽.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96-97.
[2]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4):60-61.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