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019-10-16伏梦瑶李政徐国庆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职业教育教材

伏梦瑶 李政 徐国庆

[摘要]目前对职业教育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教材的内涵、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职业教育教材的管理三方面。这些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但缺乏持续研究与深度思考;研究方法多元,但缺乏实证研究与系统性的研究设计;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多学科视角的分析。未来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应克服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将教材从一个流动的“产品”转变为与其他社会主体相互作用的社会元素,既要在格局上超越教材文本,也要在内容上回归教材文本。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材  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伏梦瑶(1995- ),女,四川南充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在读硕士;李政(1990- ),男,安徽六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副研究员,博士;徐国庆(1971- ),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7-0097-06

教材是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行业企业反映最新生产技术和实践知识的主要平台之一。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对国内职业教育教材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明晰过去一段时间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主要论点、研究方向与研究水平,为未来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深化提供依据。

一、职业教育教材的内涵

关于职业教育教材的内涵研究,主要关注职业教育教材的本质及其功能边界。各学者的认识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比较职业教育教材与普通教育教材的内涵来界定职业教育教材的内涵。例如,徐国庆认为传统意义上对普通教材“学科知识形态”的刻板印象长期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教材的认识,而任务引领、项目驱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则解构了这一认识,因为项目化教材“打破了以往按照知识逻辑呈现课程内容的形式”①,教材叙述的内容包括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对项目的实施与评价。二是通过阐明职业教育教材与他者(如课程、教师、学习者、教学标准等)的关系以认识教材的内涵和功能定位。例如,赵志群认为学习领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教材转向学材建设,因为“学材是能够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在学材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设想出最终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控制的(独立或小组合作)学习”②。这明确了学习者在教材使用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教材“是细化的教学标准,可以理解为教学标准的诠释,既可以是教师教的材料,也可以是学生學的材料”③。三是结合教材的一般定义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职业教育教材进行定义。例如,姜大源从三种教材的一般定义入手,界定了职业教育教材“多样化”和“教学资源化”的基本特点,认为职业教育教材应“从对封闭的基于存储与传递学科专业知识的教科书的解构与重构之中,走向开放的涵盖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整体的教学资源建设上来”④。

教材的内涵是教材研究的基础,各研究从不同视角分析职业教育教材的独特内涵,认为其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形态的教材,而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职业教育教材的发展梳理清楚了起点和原则,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近年来对教材的关注与日俱增,其不再只作为教学的下位概念出现,而且随着新的理论和技术出现了多种新型教材。这些都会影响教材的内涵变迁,需要通过未来的研究不断深入挖掘、迭代更新。

二、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

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依据什么原则筛选内容放入教材

概览各项研究,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选择教材内容所要依据的原则进行了剖析,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依据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从20世纪末引入MES和CBE等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与模式以来,国内职业教育开始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应依据学科知识的框架来组织课程与教学,而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准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新的理论和实践理念。因此,在选择教材内容时,不再以学科知识逻辑作为依据,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需求和规律,以及职业领域的工作和能力要求。

二是适配新型的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整体职教思想的转型影响下,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涌现出来。不同的课程与教学需要搭配不同的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与课程教学模式有着密切关系。从已有研究中发现,一些新的概念提及较多,包括“模块化”“理实一体”“任务驱动”“项目化”“工作过程导向”“做中学、做中教”“行动导向”等。这些新的概念有些内涵有重合之处,有些虽都基于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但在具体内涵上存在差异。教材内容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新要求,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三是符合学生主体需求和心理基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学生本身的关注也愈加受到学界的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教材研究中的高频词,落实在具体研究中则体现为对学生情况的透彻分析。例如,王守志和韩金玉提到要辩证解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体系的内化构建等问题,陈振源则具体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二)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放入教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材中“前人总结好的间接经验很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则很少”⑤。一部分高职教材主要来源于本科教材的删减,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科学分析,对最新技术和主流技术的反映程度也比较低。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既应该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应该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教材应该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部分;从职业活动的视角来看,典型任务、典型情境、活动效果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的主要内容。而为了应对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教材可以通过“基本素材+动态素材”的模式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基本素材指的是“专业岗位群( 行业)需要的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动态素材则是“反映各生产企业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成果的知识载体”⑥。

(三)在教材中应该如何组织内容

职业教育的教材既不应是学科理论知识复制的集合体,也不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叠加的集合体。职业教育教材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原则,解决“难度适宜”的问题。此外,教材应该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组织知识点,在教材中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在具体的教材编写实践中,有学者建议“在课前设计预习提示,点明单元或所在章节学习重点、实践实习方法等;课后练习设计应加强与实践的联系,拓展学生学习和思维活动的空间”⑦。另外,也有研究将教材分为导学子系统、实操子系统和作业子系统三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职业教育教材面向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不同专业对不同类型知识的需求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别。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要考虑不同类型专业和课程的区别,从“职业、知识、学习”三个维度和九种水平之间的组合获得五种职业教育教材的组织模式。

三、职业教育教材的管理

这一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开发、出版和使用过程中的职业教育教材。在这些研究中,教材被作为一个“产品”或“官方认证资料”从编者手中流向出版社,再流向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学生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受到了官员、编者、出版社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多个主体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关于教材编写立场、开发流程、质量评价、过程管理等多个主题的研究。分析来看,已有研究主要从国内教材本身的历史基础、现实环境和未来目标出发,少部分研究通过借鉴国外职教教材的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一)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开发

已有研究总结了职教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是教材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容陈旧重复,未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客观存在多本教材相似度较高的情况;二是结构形式单一,职教教材的结构应当体现职教特色,但目前很多教材并不适合职校学生,仍存在学科化设计的倾向;三是未能匹配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教材开发中有受业绩影响而盲目开发的情况,与产业和岗位的衔接不足。其次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开发体系,包括编写队伍受局限,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度较低,开发流程不完善,仅依赖传统的教材开发路径等。基于以上问题,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应当组建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专家等多主体构成的专业队伍,开发行为要经过多项流程进行落实。例如,席东梅将基本模式归纳为“明确教材对应的课程目标—分析行业及区域技术发展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编排知识顺序—分析影响教与学的相关因素—完成教材编写”⑧。此外,由于教材是特殊的商品,所以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必须反映国家意志,且在倡导教材多样化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提出要“防止教材地方化的倾向”⑨。

(二)职业教育教材的审查与监管

这一部分研究主要探讨职业教育教材的审查监管机制及其健全举措。从职业教育教材类型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区域性差异的现状出发,一些学者建议构建国家和省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国家、省、校三级建设教材的制度,国家层面管理使用量大的通用性、基础性教材,行业统筹和管理具有通用性的专业教材,学校管理和建设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德国职业教育教材的审核以州的学校法及教材审定规章为法律准绳规定了教材审核的条件与方法,而我国则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教材审核制度与依据。教材评价和选用制度是在开发成果之后保证教材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和教材评价制度,如“建立经常性、中介性、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教材评价机制,委托科研院所或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质量评价”⑩,成立由企业代表、行业专家、职业教育权威专家等组成的专门指导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核。有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俞美华和傅炜昶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和职教的特色出发设计了包含教材内容、编排等在内的三层级指标、三等级评分的评价体系;王炜波和王玉苗则分析了职教教材应当具备的包括德育渗透性、职业特色性等在内的八条特性,并以此构建了八个项目四等级评分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质量标准评价表”。同时,一些学者还建议从“编写”这一源头环节入手,建立教材编写核准制度,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立项和核准做出明确的规定。

四、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研究内容广泛,但缺乏持续研究与深度思考

在国内职业教育教材方面,多位学者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研究,注意到了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关注到了教材编写、审核、出版、选用等多个环节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学界在职教教材应当跳出传统学科本位、依据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开发上基本形成了一致看法,但也能明显看出研究的散乱。大部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成果也缺乏深度和连续性。威布瑞那把教科书研究分成“面向过程”“面向产品”和“面向效果”三种类型,每一种都与特定的方法论紧密相连。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职业教育教材研究领域几乎只进行了“面向产品”的类型研究,尚未深入教材產生过程。即使是产品层面的研究,也仅仅是对这一产品外显出的状态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此外,一些借助内容分析法对教材本身进行的分析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之间没有延续性和交互性,没有形成对当前市场主流教材研究的系统性结论。

未来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应该将教材从一个流动的“产品”转变为与其他社会主体相互作用的社会元素,既要在格局上超越教材文本,又要在内容上回归教材文本,进一步深化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思考和设计,并强化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其中,关键在于围绕职业教育教材的使用者——职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基础与德育认知特征,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呈现形式等进行研究。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包括:思考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和形态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政府、行业、学校、出版社等社会主体在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与协商机制;职业教育教材在内容、形式、组织逻辑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教材存在的异同点;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与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职校生的德育认知特征及其在教材设计上的体现;主要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思路、特点和进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与设计方案等。

(二)研究方法多元,但缺乏实证研究与系统性的研究设计

现有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政策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也有研究使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以了解教材的使用效果。针对具体教材内容分析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大部分是某专业或某课程教材开发的经验总结,还需要更深入、更具有普适性的研究。一些政策研究和文本分析在研究设计上不够规范,且缺少对文本层面的量的分析,导致一些研究结论不够可靠。总之,已有研究中对研究方法的使用并没有带来对教材开发、设计、使用与评价的深层次理论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吉尔伯特等人就发现了教科书研究方法的转变,开始从关注定量式分析转变为关注理解式分析和教科书在课堂的使用。目前,教材研究已经产生了从内容分析方法到话语分析方法的紧急转变,整合定量与质性研究的混合研究方法也在教材研究领域盛行。这些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搜集有关教材的各类数据和信息,并在实证数据的支撑下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例如,国外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学习分析技术——学习层次技术,可用于识别预期学习成果的较低级别先决条件并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教材设计;也有研究基于对波兰、意大利和德国一千多名零售业初级职业培训学员的研究,探索学习者对教学单元的评价等,从而开发出了该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材料。

未来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应该充分借鉴教材研究中已有的成熟方法,注重实证数据的收集,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结构、行动逻辑、话语权利等,从中发展出丰富多元的职业教育教材理论。更重要的是,每一项研究都应该有系统性、科学性的设计,理论思辨性研究也应该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有逻辑、有深度的探讨,并关注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借鉴。

(三)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多学科视角的分析

当前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主要是对实践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改善,这与教材编写、开发、审查等实践属性较强有关,但诸多的现实问题所反映的其实是教材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仅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教材本身作为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与课程、教学等其他领域一样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在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中十分缺乏,尚存在较多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以及有待于从实践中提取理论框架。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包括:职业教育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定位;教材如何满足职业教育中各专业、各课程教学模式的独特需要;教材编写开发与二次开发的联系与界限;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可供未来借鉴传承的理论问题等。

当前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在视角的选择上比较单一,已有研究主要借助知识论、心理学等视角进行分析,这与当前对职业教育教材的“文本定位”有关。但“超越文本”的研究格局客观上需要我们从更多视角审视教材如何作为“官方知识的载体”“师生课堂交互的媒介”存在。毕竟,教材的编写来源于主导思想和社会价值的配置、出版业的商业动力、特定的学术学科和作者的惯例,以及媒体生产的进步技术等多种力量的合流,任何一个单一的视角都无法揭示其作为一个社会元素所产生影响的全貌。有学者甚至认为,“教科书研究”(textbook research)并不是一个明确界定的研究领域,因此“教科书方向研究”(textbook-oriented research)一词更适合描述这一领域(甚至是学科)。一方面,这一术语强调了该领域庞大的主题和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一术语也定义了大学经典之外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维度。

我国教材的建设环境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别,而且职业教育教材与普通教育教材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为研究者利用多学科视角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和管理机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未来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应该顺应教材研究多学科与跨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社会学、政治学、媒体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审视职业教育教材开发、设计、出版、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

[注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2):41.

②赵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18.

③冯渊.信息时代高职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92.

④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9.

⑤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组,席东梅,陈红,等.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2.

⑥周翼翔.高职专业课“基本素材+动态素材”的教材建设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4.

⑦叶茂樟.对五年制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職业教育研究,2007(4):45.

⑧席东梅.专业与课程标准化条件下的中职教材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 31.

⑨陈家颐.高职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35.

⑩隋学圃,颜玉凤.关于高职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51.

[参考文献]

[1]陈振源.关于《电子线路》教材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25-26.

[2]龚雯,周志刚,许远.基于传播学的职业教育教材设计范式[J].中国编辑,2016(2):45-48.

[3]黄海,周艳军.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5-57.

[4]李辉,吴博.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现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4):90-93.

[5]梁代军,葛维威.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77-79.

[6]刘磊,孟洁.职业院校校本教材非理性开发的实践反思[J].职教论坛,2016(25):36-39.

[7]沈海娟,申毅,孙霖,等.关于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117-118.

[8]王超,肖国玉.关于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96-97.

[9]王翠敏,刘美荣,张建生.高职教材建设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0-203.

[10]王守志,韩金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关键问题探讨及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63-66.

[11]王煒波,王玉苗.职业教育精品教材评价标准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57-59.

[12]徐涵.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101-107.

[13]俞美华,傅炜昶.浅析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8):55-56.

[14]张扬群,邓泽民.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设计与编写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68-72.

[15]赵洁.高职高专优质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72-75.

[16]周平,寇红平.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会计专业衔接教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15):107-111.

[17]EDELING S,PILZ M.Teaching self- and social competencies in the retail sector:Findings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in Germany,Italy and Poland[J].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6,58(9):1041-1059.

[18]FUCHS E.Aktuelle Entwicklungen der schulbuchbezogenen Forschung in Europa[J].Bildung und Erziehung,2011(1):7-22.

[19]FUCHS E.Current Trends in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Resear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2011(2):17-34.

[20]GILBERT R.Text Analysis and Ideology Critique of Curricular Content[M]//CASTELL S,LUKE A,LUKE C.Language,Authority and Criticism.London:Taylor & Francis,1989:61-71.

[21]JOHN I.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Textbooks[J].History of Education,2004(6):683-696.

[22]WEINBRENNER P.Methodologies of Textbook Analysis Used to Date[M]//BOURDILLON H.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Methodologies of Textbook Analysis.Amsterdam:Swets and Zeitlinger,1992:21-34.

[23]YASAK Z,ALIAS M.Designing learning materials in TVET:Application of the learning hierarchy technique[J].Proceedings of the 2017 IEE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8:180-185.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职业教育教材
教材精读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