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路径

2019-10-16顾卉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培育路径工匠精神

[摘要]“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企业、学校等方面对工匠身份、工匠文化及“工匠精神”的认识偏差,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此,文章从开展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培育路径,以期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现实困境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顾卉(1986-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南通  2206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2016年“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传承与创新: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C-a/2016/03/13)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6—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项目编号:交教研1602-2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7-0036-05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意味着培育“工匠精神”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已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兼备专门技术技能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然而,作为高职教育灵魂的“工匠精神”,在我國高职院校往往被忽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只侧重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而忽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育。鉴于此,文章拟从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出发,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可行性路径。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既指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也泛指以“精益求精、专注耐心、专业敬业、勇于创新”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新时代“工匠精神”强调的是育人,倡导的是职业精神,滋养的是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可以说,“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一)“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新常态”下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增长速度趋于平缓的“新常态”,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大批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中国制造业要在这场大浪淘沙的竞赛中最终胜出,必须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提质增效”。而要缓解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只有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国的制造业才有出路、才有后劲,才可能真正迈入世界制造的第一方阵。毫无疑问,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成为当下高职院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立校之本。高职院校在漫长的探索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办学实力,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累和沉淀的学院精神,可以说是其综合实力的奠基石,对其软实力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与凝聚作用。同时,“工匠精神”作为制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软实力的核心之一,发挥着重要的隐形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职业素养,不断丰富着制造业的文化内涵。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困难时期,也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给予了高职人精神上的支撑和原始的动力,我国高职院校才能以“工匠精神”的自信,一路负重前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立校之路。

其次,“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强校之魂。作为落实与践行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培养“工匠精神”对于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将学院精神与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才能有效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真正实现以“工匠精神”培养助力强校建设的目标。

最后,“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育人之石。目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塑造。例如,以企业文化为背景,通过移植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策略,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氛围中感受其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出兼具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工匠人才。

(三)“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氛围中,“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一方面能够为学院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人力资本附加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满足高职学生未来成长与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各高职院校可按照“三转变”的总体思路将“工匠精神”浸润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是转变“技能指向”为“素质指向”,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得开放性的成长机会,培养技能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语言素质、交往素质等综合素质;二是转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转变“课堂导向”为“岗位导向”,明确岗位导向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激发岗位认知和职业情感。不言而喻,具备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能够为高职毕业生实现自身发展与未来成长增加筹码。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根据对行业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的调研结果,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尚能满足目前的行业人才素质需求。但是,调查也显示,毕业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未成为高职教育的“宠儿”,甚至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另外,通过走访调查、师生座谈、企业实践及课堂问答等发现,社会、企业、学校等方面对工匠身份、工匠文化及“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成为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关键桎梏。

第一,加强中高职衔接,实行分段培养模式。要打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和“玻璃门”,高职院校应实行优质生源基地建设方案,加强与中职学校、本科院校的合作,实行“3+3”“3+2”“4+0”等分段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探索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第二,强化校企深度融合,共同管理与考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落实在产教融合上,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高职院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工厂、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课程方案等的制订,并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业,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能力等“工匠精神”方面的评价指标作为考核依据,对其学业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我院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采用“双向三层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分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与综合素质,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分四个阶段双向交互实施系统化课程教学,校企双方通过共同管理与考评,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航运人才。

第三,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高职院校需要以“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度,即操作性专业课程以企业在岗培养为主,企业导师采用师徒方式授课;理论知识课程以在校培养为主,主要由学校导师授课。例如,我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专门建立了中远重工学徒班,并配备专用教室,纳入单独班级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实行开放式培养模式:学校以理论教学和技术技能训练为主,适当吸收企业人员参与;企业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为主,适当吸收学院人员参与。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不但提高了学徒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而且有利于将企业导师的职业精神逐步内化成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构筑融合“工匠精神”的课程创新体系

第一,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目标完善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合理融入课程教学中。各院校可以结合顶岗实习环节,开设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养成课程,讲授工匠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中国工匠发展历史等,并根据具体案例解读“工匠精神”,为学生在未来顶岗实习中践行“工匠精神”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工匠岗位,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第二,专业教育是渗透“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将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首先,专业设置要兼具时代特点和行业特色,与生产一线相贴近,紧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开发新专业。例如,近年来我院结合行业特点,为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先后增加了无人机应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新专业,这些新开设的专业紧跟时代步伐,能够为毕业生求职增添有力筹码。其次,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要根据专业特点将本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考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對专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个作品的精神。

第三,实践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石。职业精神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即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真切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进一步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融入企业化管理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要严格按照行业企业的专业标准,以创造优质产品和达到卓越效果为实训目标,使其真切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训练环境。其次,根据教学实际,部分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可以实行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地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则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身,真正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在实践操作中。最后,实践教学过程要始终体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必须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精雕细琢、追求完美,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提高,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8-192.

[2]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3]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汤艳,李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5]聂文俊.职业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8):5-8.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培育路径工匠精神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