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2019-10-16张睿钰
张睿钰
【摘 要】 “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精彩的课前导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课堂过渡,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让学生去感受,去触摸;精妙的课终结束,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学生在富于诗情画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诗情画意
语文学科是一门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安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导入——诗情画意课堂的开始
语文课堂始终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要阵地。课堂精彩的导入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例如:《木兰诗》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诗为媒,通过配乐朗读、简笔画、续编结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创设诗情画意教学情境,营造诗情画意课堂,引导学生感悟《木蘭诗》的语言美,领略女英雄木兰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爱国爱家、不慕荣华的精神。
二、过渡——诗情画意课堂的延伸
几乎所有成功的课,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设计精致的课堂过渡语。 这“桥”和“梯”就是从一处到另外一处的过渡工具。而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就好比“一座桥”,它在教学中能承上启下,具有导引性和衔接性。在一节课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课堂过渡语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引路语,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还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给学生以层次感和系统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课堂过渡语的运用,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变色龙》一课,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变”字,围绕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样变等问题来设计相应的过渡语:“我们已经清楚地观察了作为变色龙的奥楚蔑洛夫的第一次变色,那么,他接下来的第二次变色将会是怎样的呢?用类似的过渡语穿针引线,既使教学的一个个关节点得到突出和强调,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舒展。
三、结尾——诗情画意课堂的终结
课之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之结尾可以概括总结,浓缩精华,提纲挈领,构建知识系统;可以利用一节课所有的积淀,蓄势成新的高潮,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强化成深刻的记忆,形成绕梁余音;但我们更可以增添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留给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四、情感——诗情画意课堂的标识
作为一种饱含想像力和丰富意象的学科——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它是播撒关爱、书写心灵、调节情志、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小屋。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引领我们进入到庄严、尊严、高贵、高傲的精神殿堂,和无数伟人、大师进行无声对话,得到心旌摇荡的青春冲刺,得到善美优雅的精神熏染。语文老师,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领路人;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正因为这样,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才越来越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语文和文学审美形成一种敬仰感、膜拜感和神奇感,充满饱满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表达意识和写作意识。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味,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 秦永红.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
[2] 麦四翠.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J].成才之路,2013(4).
[3] 张芬.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J].新课程(小学),2015(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