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制”:科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浙江经验”
2019-10-16唐任伍
唐任伍
近年来,浙江省科协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群团组织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要求,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群团组织改革要注重夯实群团工作的基层基础”的指示,创新机制,打造出“三长制”这种科协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将基层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这些“关键人物”与科协紧密联系起来,借力推进,辐射医务工作者、农技人员、和中小学教师这三支基层分布最广泛、渠道最畅通、专长最实用、联系群众最紧密的专业队伍,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成为真正扎根基层、手臂加长、链条延伸、组织优化、地位强化、作用具体化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但焕发了科协组织自身的生机与活力,而且极大地推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了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协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浙江经验”“浙江模式”和“浙江样板”。其具体做法是:
接长手臂,形成链条。作为群团组织,基础科协编制很少,甚至连秘书长都是兼职的,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的“四缺”现象几乎是各地科协的通病和常态,“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成了一句空话。把“基层醫院院长、中小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这些基层的“知识人”“大能人”纳入科协体系,让他们兼职、挂职成为科协的副主席、常委之类的“科协人”,既提升了这些人的心气,调动了这些人的积极性,以“长”带“队”,扩大了科协的队伍和影响力,又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科协“四缺”现象与科协组织“不紧不亲”的难题,拓宽了科协组织的“桥梁”,延伸了科协的活动领域,使科协工作有了更实的抓手。实践证明,浙江基层的这些“下可接地气,上可攀高枝”的“三长”代表人物吸纳进入科协后,不但带动了医疗、教育、农业等资源向农村社区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使百姓受益,也壮大了科协基层组织的力量。
面向基层,重在落实。浙江科协通过“三长制”这种创新,将过去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娘家”做实,各地科协组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眼睛向下,将资源引向基层,将力量配置基层,通过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院士智力集聚工程、海智计划工程等,集成学术、科普、智库、人才渠道资源,全省88个县(市、区)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712家,邀请了300多位海外院士、专家来浙服务和工作,建成全国学会服务站44个、省级学会服务站13个、创新驿站41个。“三长制”在基层的作用也逐步显现,老百姓获得了更多的优质服务,如宁波王正国院士团队建立的院士工作站,使当地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获得了“院士级”医疗服务;温州瑞安中学建立的首个中学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学航天体验馆等,激发了学生航天方面的热情;台州温岭蔬菜办主任林燚的西瓜工作站,开发出来的“玉麟”西瓜,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典范。
顶层设计,典型开路。浙江省科协在具体实施“三长制”模式过程中,不是盲目推进,而是精心安排,顶层设计,周密部署,先行先试,典型带路,稳健推进。省科协专门召开会议精心部署,确定方案,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发挥“三长”作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分别在地级市、县、乡、村四级地方开展试点,发挥浙江科协人活跃的创新意识,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出具有浙江特色的“三长”典型模式,打通了基层科协组织的“末梢盲点”,分别树立了以余杭为代表的“平台型”推进模式、以宁波为代表的“合伙人制”推进模式、以台州为代表的“服务式”推进模式、以温州为代表的“帮带式”推进模式、以绍兴为代表的“科普领先式”推进模式。
通过吸纳“三长”这些关键人物进入科协队伍,浙江省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知情、向往,并引导带动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加入科协组织,经常性地深入社区、农村,开展科普宣教、技术培训等活动,科协变得更有活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之源、活力激发之器、科技服务之星、技术推广之家,不但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国的科协这种群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可学习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