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9-10-16李源
李源
摘 要:苏霍姆斯基曾说:“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是否一致是决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一致性较差,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会像空有其表的房子,一碰就会倒塌。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更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完善。家校共育,需要教师走出教室深入家庭,需要家长走出家门加入学校管理,进而真正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其后续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礎。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06-02
一直以来,家校共育问题都是教学领域关注的焦点内容。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有效完善,学校是培养孩子成才的主要场所,对最终家庭教育工作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明确其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家校共育现状发现,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家校共育仍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就家长与学校共育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而后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策略,望为后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家长与学校共育的现状分析
(一)家庭对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调查表明,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而这期望的出发点是家长们的自身期望,且大多数家长认为判断生活是否幸福的条件就是物质是否丰裕。从这里不难发现,家长的教育认知都是以孩子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很少有家长询问孩子是否开心,忽视了孩子精神世界的需求。
(二)家校之间联系较少
现阶段,期中期末考试家长会、孩子汇报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很少有家长愿意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不管是考试成绩还是孩子自己汇报都是片面化、单一化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当前孩子的个人情况,而孩子的汇报是较为主观的。只有将考试成绩、孩子汇报与学校教师了解进行有效结合,才能保证当前孩子在校情况的全面性。如果单单将考试成绩与孩子汇报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方式,那么其最终结果是存在偏差的。
在此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基本不太了解,导致家校共育效果变差。同时,在联系方面,虽然学校针对孩子家长提供了相应教育课程,也强制性要求家长参加家长教育,但大多数家长对家长教育课程都存在抵触心理,导致班主任成为家校之间的唯一联系。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才会想起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联系,但此时孩子的教育已经出现问题,导致教育难以顺利进行。
(三)学校层面对家长的教育相对欠缺
就教育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来开展家长教育的。人力资源短缺、财力不足是当前诸多学校存在的明显问题,如果没有这些基层建设,学校有再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家校共育提升策略浅析
(一)家庭方面
1.良好心态是家庭教育力的关键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什么是立德树人?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中学副校长李彩龙将其概括为十二字:不缺德、不犯法、有技能、好心态。我认为这是极为精辟的。不缺德、不犯法要求孩子有自己的底线;而技能方面来看,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较为重视,且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可如果单单有技能,心态却不好,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怎样算心态好呢?如果将技能比作“人”字中的一撇,那么心态就是另外一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支撑,那么技能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倒下。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当将培养孩子良好心态作为入手点,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平稳的心态,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并不能意味着他这一生都顺风顺水。所以,作为家长也要保持一份平常心,对孩子成长路上的机遇与困难都要平常对待。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成长心态,为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
观察古今中外历史不难发现,很多有识之士对家庭教育都是极为看重的。包拯受当时社会影响,对后代的品德教育极为看重,在晚年时还将家训刻在石壁上,代代相传。家训大意为:在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果有因为贪污财产而撤职的,不允许回老家;在死了之后,也不能葬在本家祖坟,不能继承包拯的志向,就算不上包拯的子孙后代。
现阶段,很多家长与包拯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大差异,一些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孩子之所以不懂事是因为年龄小,长大之后就会懂事。此种思想是极为错误的,正是因为孩子年龄较小,所以其可塑性、模仿能力极强。在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家庭教育合理性较差,导致孩子形成了不良的品德思想与行为习惯,而家长又不能及时指出,这将会为其后续成长教育带来十倍百倍的困难。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以小事为入手点对孩子个人品德进行重点培养,从日常小事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品格,这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3.日常生活要以身作则
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个人习惯、品德的养成都有着重要意义。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就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条件。比如很多孩子在日常交际中,对长辈从来不会用礼貌用语,但是观察孩子爸爸妈妈不难发现,他们对老人说话时也很少使用敬语;还有一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常常一拖再拖,这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做事时就会拖拖拉拉。在学校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不是因为他们智商低,而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够完善,导致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如果在生活中做不到“身教”,那么再多的“言传”也是无用功。父母是孩子终身的模范,当发现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时,作为父母应当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问题,找到问题源头后,自然迎刃而解。
(二)学校方面
1.培养家校共育意识
不可否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是就个人发展而言,学校生活并不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全部,而且与学校教育相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更需要社会其他成员的参与,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以多个角度为入手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自身以及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作为教师应当培养自身共育意识。对学生而言,教师不仅是其学习上的指导者更是其生活方面的示范者。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严重,很多教師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将自己放置于领导者地位,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控制者”这一角色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但素质教育的观点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保证当前教学活动的互动性、灵活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合作共赢作为主要教学理念,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都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实时沟通。通过此种方式的合作共赢,不仅可有效减轻教师工作的压力,还可以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更多可能。
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家长的共育意识进行针对性培养。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都应该由教师负责,家长基本完全放手,甚至在课下学生学习生活遇到问题时也会习惯性地交给教师负责。再加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教育理念,很多教师就会默认家长这一做法。长期处于此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会过度依赖教师,而且还会加剧学生家长的“放手心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合作、沟通意识,通过自身行动让学生家长明白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的义务,更是作为家长的基本责任,而后逐步引导学生家长融入孩子日常教育中。
2.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家校共育
知识传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走入学校学习的最初目的。因此,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家校共育融入知识教学中。
首先,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来完成家校共育。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对语文、历史、英语等记忆力要求较高的科目,学生完全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等多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中实现知识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家长参与的教学内容,比如阅读类、综合实践类。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及家长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增进亲子感情。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家长创设良好的监督机会,有效地提升家校共育效率。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除了学校学习时间外,课下的学习时间也极为珍贵。课下学习时间是实现家校共育最为恰当的时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学习任务时,除了要布置作业任务,还要为学生家长布置监督任务,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总之,学校和家长要将学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开展,只有更好地联合双方优秀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形成教育合力,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讲究家庭教育方式,进而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红英.如何有效进行家校沟通[J].甘肃教育,2018(23):23.
[2]邢增明.谈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9(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