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关系的专业界限:把握动态的度

2019-10-16余忆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伦理

余忆

【摘 要】 本文分析了Patrick OLeary等人的社会工作专业界限模型理论,认为社会工作关系的专业界限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的,需要把握动态的度。文章进而探讨了专业界限本土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立足于中华文化和实际情况,参考西方经验,发展出一种“多重与多种关系融合的关系”。

【关键词】 伦理;社会工作关系;专业界限;度

一、引言

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中,往往会遭遇到一些伦理问题,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例如,过于“热情”的案主送给社工小礼物,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社工委婉拒绝,案主表现得很失落;社工多次劝导,案主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行为。

这让社工陷入了双重关系的困境,对社工的伦理抉择造成了种种困扰。社工需要理性思考和抉择,结合实际情况,与案主划定合适的专业界限,并采取专业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专业界限及其模型

社工与案主之间是一种限制性的关系,包括时间限制、主体限制和单一专业关系的限制。Smith和Fitzpatriek将专业界限界定为是一个治疗框架,为服务过程的各方设定了一系列的角色该框架包括时间、地点、金钱和心理治疗内容在内的各种结构性要素。[1]

1、Patrick OLeary等人的专业界限模型

传统上,由专业机构制订的专业界限强调案主与社工的分离,专注于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界限,而不是“为什么”和“如何”保持界限,案主在其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或仅仅起到了极小作用。这种静态的、分离的传统的专业界限往往低估了需要与案主进行有意义的个人交流,加强了权力失衡(Bird, 2000; OLeary, 2004)。

因此,Patrick OLeary等人认为设立社会工作关系的专业界限是必要的,但專业界限也是具有渗透性、动态性和弹性的,也应该强调案主在界限制定中的参与。他们对传统的专业界限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提出了建立这种界限的另一种方法,制定了社会工作关系的专业界限模型。

社会工作关系的专业界限模型图

(参考来源赵芳,2013)

Patrich O'Leary等人用同心圆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专业界限的特征要素,如图,该模型中心圈中关系的各个方面是所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每一个独特情境下参与具体讨论。第二圈,描述了界限的渗透性,在建立关系和界限设置方面起着并不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包括在界限讨论中,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包括。第三圈,是专业界限,而该模型的最外圈则包含了那些不道德、不可讨论的职业关系的各个方面,因而位于关系界限之外。[2]

该模型将专业界限划分为“可渗透的界限”(Permeable Boundary)与“不可渗透的界限”( Impermeable Boundary) 两类。第三圈的黑色圆圈代表专业界限,第二圈灰色部分和中心圈的白色部分代表可渗透界限,而黑圈外的第四圈代表不可渗透的界限。不可渗透部分的行为,如果社会工作者为之则会突破社会工作界限,一定会产生双重关系,是被严厉禁止的;而可渗透部分的行为,如果社会工作者为之则有可能产生双重关系,也有可能不产生双重关系,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地带;灰色部分比白色部分更为模糊。[3]

2、专业界限:是静态还是动态

传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界限强调边界的不可逾越性,是一种静态的和分离的概念,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工作中的实际伦理问题。Patrick OLeary等人对传统专业界限进行了反思和挑战,强调专业界限具有渗透性、动态性和弹性,在不同的情境中,界限的大小和范围是可以伸缩和渗透的,而不是静止的和一成不变的。该模型包围和连接了社工与案主,而不是将两方生硬地分开,使社工关注到如何管理自己的关系,而不是如何与案主保持距离。

三、专业界限的本土化思考

1、本土适应性分析

传统中国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中国人际关系的概念由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三者构成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模式。[4]在中国社会,伦理的立足点是情,而不是理,情与理不对立,理就在情中,说某人不近情,就是不近理,不近情又远比不近理更严重。[5]

然而,在中国这个强调人情的社会中,发展专业关系的同时,不免会牵涉到“人情”,产生双重关系。社工和案主在专业关系之外,很难做到西方式的“正式和冷漠”,否则似乎就是“不近人情”,因而,双方之间的专业关系和私人关系似乎也很难划清界限,西方社会语境下的专业界限在注重关系和人情的中国难以避免遭遇水土不服。

2、本土情境中伦理问题的解决

对于西方语境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界限,不能仅仅因为其在中国水土不服就加以否定,而应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立足于中华文化和实际情况,参考西方经验,发展出一种“多重与多种关系融合的关系”,[6]也就是本土化的专业关系。

可参考专业界限模型来解决相关伦理问题,例如,过于“热情”的案主赠送小礼物,在一开始,社工就应告知专业关系,说明不接受礼物和专业外的交流,使其遵守这一规定。在告知专业关系后,若其仍有此行为,尽量委婉地拒绝,观察案主的行为和态度转变,注意态度、语气和用词,防止伤害到案主的自尊心。在此基础上,若在特定情境下难以拒绝礼物,可先表示接受和感谢,并告诉他们礼物将会用于案主们的活动,或者捐给有需要的人。

除了设立专业界限,社工还应提高伦理抉择的意识能力,提高自身对双重关系伦理议题本身的认知、提高伦理抉择者的抉择能力、改善伦理抉择所涉及的环境。

【注 释】

[1][3][5] 赵芳.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关系的限制、困境及其选择——一项基于城乡社会工作者的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J].2013.10.51-71.

[2] O 'Leary, P., Tsui, M. -S., &Ruch, G. The Boundaries of the Social Work Relationship Revisited: Towards a Connected, Inclusive and Dynamic Conceptualis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J].2013.43.135–153.

[4] 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J].社会学研究,1993.4.60-66.

[6] 张洪英.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社会工作关系的透视[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参考文献】

[1] 潘绥铭,侯荣庭,高培英.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本土化探讨.中州学刊[J].2012.1.98—102.

【作者简介】

余 忆(199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17级MSW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政策.

猜你喜欢

伦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科技要创新伦理须先行
科技伦理
《女勇士》中的女士之勇
AI伦理和法律研究刻不容缓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家庭伦理剧的研究文献梳理研究
家庭伦理剧的研究文献梳理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