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2019-10-16张丹田雁杨庆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武汉市

张丹 田雁 杨庆

摘 要: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论述武汉市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思路、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下一步武汉市绿色发展优化建议,以期为城市建设补上绿色发展的“短板”,以及探索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提供路径和参考。

关键词:武汉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1-0123-04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两型社会建设时指出,“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自此,武汉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步入升级版,以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在行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武汉推动绿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一、坚持底线思维,探索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1.规划先行,高度重视城市发展的总体设计。以《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武汉都市发展区1∶2 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等作为武汉构建集约有序空间发展秩序的纲领性文件,完成了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编制,构建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城市生态框架体系。此外,编制了《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以及都市产业发展、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建设和湖泊、山体保护等系列专项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规划,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空间形态框架,奠定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格局。

2.强化制度保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体系。2012年以来,武汉市先后发布《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是全国城市中第一个关于生态控制线的“人大决定”)、《武汉市山体保护办法》《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六大生态绿楔控规导则》等多个规章制度、基本形成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制度体系。2016年10月1日,《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通过市人大立法开始施行,成为全国首部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行保护的地方立法。《条例》明确界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指为维护本市生态框架完整,确保生态安全,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调整基本生态控制线[1]。2017年,武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生态化大武汉的意见》,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一步统筹和引导武汉市绿色发展建设。建立了《武汉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并对全市2016年各区绿色发展指数进行了评估和公布了结果(见下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生态补偿的意见》,将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等13类生态要素纳入补偿范围,进一步调动区级政府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至2018年底,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约占到市域面积75%,保护面积占比之高居全国领先水平[2]。

2018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拟通过三年努力,全市复杂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各类废弃物得到收集和处置,海绵城市理念和综合管廊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公共厕所布局到位且管理规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完善并得到合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得到加强,历史文化建筑全部实行清单管理,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得到大面积推广,城市面貌发生重大改观,城市建设走上集约、节约、生态发展的轨道[4]。

二、立足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1.抓国家创新改革机遇,提升发展新动能。2015年8月,武汉市纳入中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确立了围绕建设一个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聚焦三大领域(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三大新兴产业),推进五链统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完善资金链,配套政策链)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目标是把武汉打造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示范区。2018年,武汉市发展新动能,强化创新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四个国家新基地,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新”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27%,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5]。2018年武汉市经济总量已达1.48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4∶43∶54.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见下图)。

2.抓国家低碳试点机遇,推动产业向低碳转型。2012年底,武汉市获批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武汉市紧抓试点机遇,坚持低碳发展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低碳建设与环境改善相促进、低碳绩效与国际形象提升相融合,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動计划(2017—2022年)》,明确了武汉市在2022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即到2022年,武汉市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工业(不含能源)、建筑、交通、能源领域和全市14个区(开发区)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建筑体系、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生产生活“武汉模式”,低碳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6]。为推动实现碳排放达峰,主要做法是“三低一降”。一是产业低碳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电子商务交易额8 200亿元,增长2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 100亿元,增长17%以上;旅游、会展、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5];大力推进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确立了“一都一枢纽,两城四中心”的八大行动计划。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工业能效提升,2018年 4个项目评上国家绿色系统集成示范项目,6个项目纳入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创建示范名单。二是能源低碳化,实施煤炭总量控制,2018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全市煤炭总量计划2018年压减150万吨,2019年压减175万吨,2020年压减175万吨至2 400万吨以内,确保煤炭消费总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控制在37%以内[7]。2018年,武汉市燃煤设备通过技改、关停、搬迁共计减少煤炭消耗近30万吨;武钢有限关停8号、7号焦炉和中厚板厂,一次材产能从1 800万吨压减至1 630万吨,炼焦用煤压减了38万吨。2018年完成150万吨煤炭消减量,完成天然气消费量25×104万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2017年上升0.8个百分点。推进生态降碳,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展增绿提质行动,建设各类公园42个,新增绿地758万平方米,新建绿道116公里,提档升级道路绿化景观550公里,东湖绿道三期全面建成,完成精准灭荒2.24万亩,实现三年计划一年完成[5]。全力推进迎军运绿化提升,基本完成“三基本四覆盖”任务,开展了10条重点保障线路绿化提升。新改扩建杨春湖、南太子湖、马投潭、杜公湖、竹叶海等湖泊公园。启动新洲区徐古镇花朝河湾等6处郊野公园建设。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山体修复,推进7座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工作。完成了武麻高速等40余条绿色通道建设,造林3 000余亩,绿化里程205公里。实施了柏泉郊野公园、府河机场二通道湿地生态带项目,完成机场二通道湿地生态带16公里建设任务。

3.加强低碳国际合作。2017年底,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把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的重要支撑。武汉市低碳发展成绩获得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众多奖项。2010年,武汉市与波尔多市合作开展的中法碳值计量项目获“中法地方合作奖”,2015年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获C40城市奖,2016年武汉市与波尔多市再获“中法地方合作奖”,2017年青山江滩改造项目再获得C40城市奖,2018年武汉市与友城曼彻斯特市共同获得首届“中欧城市合作卓越奖”,成为中欧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创新平台20对结对城市中唯一获奖的结对城市等。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出台了《加快推进武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工业副产石膏利用率为43.43%提升至92.98%,化解了环境隐患;2011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城市矿产交易所,近三年上线交易量从11.35万吨提高到400万吨,交易额达8亿元。青山工业区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进展顺利,青山工业区累计完成投资156.82亿元,完成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68个,基本建成钢铁、石化、电力、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重化工产能明显压缩,固废资源规模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试点示范成效显著。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武发改[2018]548号),指导武汉市分批推进省级工业园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组织的验收。目前,武汉市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市的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形成餐厨废弃物800吨/天的处理能力。

三、精准发力补短板,武汉市绿色发展措施建议

1.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以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积极落实湖北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进一步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促进武汉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四水共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开展各类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推进防洪保安工程,重点提升主要连江支流防洪能力。大力开展排涝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健全完善城乡综合排涝体系。全面推进污水治理工程,打好水体提质攻坚战,坚决彻底根治黑臭水体,完成水体提升目标。二是优化提升长江大保护“五大行动”。加大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全力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启动一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快青山北湖综合治理、口汉江湾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加大拥抱蓝天行动力度,强力整治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污染等突出问题。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快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三是做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工作。全面实施武汉市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工作方案,加快建设长江新城(新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山北湖生态试验区、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口汉江湾生态治理试验区。力争在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上取得明显进展,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建设积累经验。

2.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开展“清源”“清管”“清流”行动,推动加快工业、工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推进企业提标改进、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移动源排放、统筹抓好颗粒物、臭氧和二氧化氮污染控制,强化综合治理系列措施,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打好净土保卫战,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其次,着力加强废弃物处置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加强餐厨油烟集中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厂全覆盖,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治责任制,建筑施工扬尘防治达标。加强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

3.推动实施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源头管控。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三环线内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项目“只出不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只减不增”。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流域的重污染企业搬迁和改造,压减钢铁生产产能和调整能源结构,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二是推行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能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持续做好低碳试点城市和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推行工作。持续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和既有项目节能改造,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和水耗。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2022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三是引导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生态文明、生态道德,市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倡导简约适度、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倡导使用节能低碳环保型产品、節约用水、分类投放垃圾,引导绿色餐饮和光盘行动等,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4.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首先,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按照中央有关改革精神和要求,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统一监管、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其次,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化完善长江汉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及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动修订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保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武汉市结合全市城市建设阶段性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提质提效的着力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破解一批事关武汉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办好一批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大事、实事,补上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中的“短板”,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相信通过以上努力,武汉市城市面貌将发生重大改观,城市建设将走上集约、节约、生态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通气会[EB/OL].武汉市人大常委会网,2017-08-29.

[2]  坚守底线思维 武汉生态补偿将这么做[N].长江日报,2018-04-27.

[3]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武汉市环保局,武汉市委组织部.2016年武汉市绿色发展评价结果公报[R].2018-06-14.

[4]  武汉市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EB/OL].武汉市人民政府网,2018-11-30.

[5]  长江云.2019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9-01-10.

[6]  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2017—2022年)[EB/OL].武汉市人民政府网,2017-11-23.

[7]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武汉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Z].2018-07-1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武汉市
穿盔甲,慢慢爬
细雨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太阳“跟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