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2019-10-16苏素

关键词:作文评价高考作文

苏素

摘   要:从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写作既有亮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对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如下: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论证能力;强化日常积累,提高人文内涵;强化写作训练,拒绝宿构套作。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评价;作文备考

2019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情境性任务型写作题。试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突出理性思辨,引导类比联想,层层遮蔽,步步导引,让考生通过细致分析、严密推理,理解并达成思维和思想考查的目的。试题第一部分所说的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文学范畴的问题;第二部分所说的如何积极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人生范畴的问题。考生可在具体的写作中,深入探究生活的本质,如个人如何去创造生活、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如何面对“读者”的评价等,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积淀。这样的作文题对考生的阅读宽度、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课标的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写作既有亮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进行分析,对2020年高考的备考颇有现实意义。

一、考场作文反映的考生写作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亮点

1.对题意有较深刻的认知

部分考生审题时注意立足情境,整体把握材料,能厘清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明确“读者”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我们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作品,那么我们的读者是谁呢?是父母,是老师,是朋友,更是自然,是天地,是宇宙……如有考生寫道:

父母会阅读我们的前半生,却很难读到我们的后半生;伴侣、孩子会阅读我们的后半生,却很难了解我们的前半生。生活之书很少能有读者读全。

也有部分考生关注情境,把三则材料当成一个适当的写作支架,由文学过渡到人生,较准确地把握了题意。如有考生写道:

人生如作品,“装着读者”意味着以他人看法为标准,“坚持自己”意味着以自我创造为基点。后者要求独立,前者倾向依赖,两种观点的实质是指向我们想成为何种人。作品的精妙在于其原创性和独特性,人生的精彩也便是自我完成的特异性。因此,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聆听而非固守,坚持而非封闭,接纳多元,活出自我。

2.对素材有较丰富的积累

部分考生侧重论述,在说理的同时强调论据的陌生化和论据表述的精练与情味;部分考生回归教材,提炼课内素材的特质,深化课内素材的内涵;部分考生擅长典例铺排,讲究笔墨的克制,追求例子的恰到好处、论述的有的放矢。

3.对语篇有较清晰的建构

写作和思维密切相关,写作就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生须具备善思辨、能推理、有理据、善质疑的能力。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中的“如何对待”“怎样看法”就指向思辨。如何思辨?在写作过程中,对语篇进行清晰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如有考生用了分分合合的思路:

我将坚守本心,聆听我的读者……但是,坚守本心,并不意味着……然而,一味沉浸自己的想法,会使自己陷入思维定势的缧绁,此时不妨倾听读者……坚守本心,聆听呼声。

有的考生还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如:

倾听他人,坚持自我……倾听他人呼声……不倾听他人呼声……坚持自我……假如王国维不坚持自我……坚持自我,倾听他人,成为巨人。

(二)问题

1.关于审题

作文阅卷大组给出的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解读如下: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通过作家与读者之关系的比喻,让考生讨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题目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可展开论述的层次:第一层是讨论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是由此引申出的生活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由于出题者把题目的前两句话说得比较正式,第三句话则用“假如”一词推出,语气上稍弱了一些,有一些考生可能会疏忽第三句话,而把题目理解成要求考生解读作家与读者的双向关系,而第三句话导向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论题,也容易让部分考生联想到诸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守”等等练习过的作文题,而不对前后两个层次作完整观照。因此,在审题上,与准确理解题意的作文相比,那些只关注第一层面或者只关注第二层面的作文,还是应该区别对待,但也不能判定为离题作文。

审题上有个厘定,这十分必要,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今年的作文题在立意方面标准下降,对审题的要求有所放松。可是,由于材料采用了多元思辨和显隐、实虚转换等命题技术,就加大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仍有不少偏题的立意出现。部分考生未能整体把握材料,认同“倾听”说,或赞同“坚持”说,两者均只涉及一面,思辨的角度太窄,如“炫出自我,方为大作”等,就片面强调了材料中的“另一种看法”;部分考生忽略了“作家”“作品”“读者”的隐含义,未联系人生,如“读者不是上帝”等。

2.关于取材

部分考生受去年试题“浙江精神”的影响,备考时关注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的积累,以至于在作文中大量出现5G时代、人工智能、全球变暖、“华为芯”、“四川凉山救火英雄”、“港珠澳大桥”等素材,或任正非、沈巍、马云、马化腾、刘慈欣、屠呦呦、莫言、林鸣等人物;部分考生以叙代议,用几个素材支撑文章的主题段落,造成文体不清;部分考生没有挖掘出材料的深刻内涵,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深刻联系;部分考生没有借材料过渡到表达自己,从而造成偏题;还有部分考生在表述材料时会加上“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句,无形中削弱了材料论证的力量。

3.关于套作

2019年的作文题不像2018年那样直接考查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而是设置特殊的情境来考查。部分考生深受去年试题的影响,写作时努力在考题与时代主题之间架起桥梁,出现了“青春”“中国梦”“责任与担当”“不忘初心”“坚守”等“宏大叙事”。此外,由于今年的作文题与2015年的“文章和人品”、2017年的“人生三本书”看似有交集,部分考生不明就里,在文章中频频出现这些已成为独特标签的醒目关键词,难免沦为套作。

二、对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

(一)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的实质是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考的是积累,是语感,是鉴赏和分析综合能力。语文审题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阅读积累。作业成堆,阅读必死。长期高品位阅读的缺失,学生对“读者”的内涵就无法深刻理解。因此,平时的作文教学,要少一些功利主义,多一些涵养意识,多一些有思想深度、思辨色彩的阅读。我们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以提高读题审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论证能力

高考作文阅卷专家余岱宗说,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要深刻,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浙江大学教授陶然也说,思考要有层次性,怎么来写,从哪些方面写,这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能力。永远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来写,不管什么都要分解为一个话题之下的几个角度、几个层面,而且这几个层面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圆形扇面展开,构成一个立体结构。说理是论述文的核心,分析论证是说理的核心。如何体现分析论证的有序、深刻?方法一:审材析据,多向思辨,由实而虚,层层深入。“实”指向个人、群体、社会等,“虚”指向精神气质、普世价值、文化觉醒、文化传承等。方法二:反向审视,批驳论辩。方法三:辨析概念,澄清误区。有一个常识需要表明,不是所有说理性的文章都必须厘定概念,而是对具有多义性并有可能导致双方意见分歧,或对表明己方立场、观点、理由起决定作用并能帮助对方理解的概念,才需要厘定。

(三)强化日常积累,提高人文内涵

高考备考的素材积累不是简单的记忆,考生在准备素材的时候,不应该到处撒网,而应该就自己已知的、学过的、用过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挖掘这些素材可以使用的多种角度,并精细内化,提炼特质,以备随时调用。

(四)强化写作训练,拒绝宿构套作

只有符合作文要求的情境语言,才能准确扣题,而不被视为套作宿构。近年来,高考试题在写作要求中会设置身份,如“你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思考或感触”。题干中“你”限定了论述的角色,写作时应采用第一人称“我”,与命题者(阅卷者)隔空对话,展现“你”的思考和体悟。这要求在文章中突出“自我”“真我”,所以,寫作时不要装腔作势,要有真情实感,力戒假、大、空。

诚如朱伯石教授所言,好文章的创作应该是“一个感知、內孕、外化三级飞跃的过程”,高考作文的备考也应以此为方向。

猜你喜欢

作文评价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强弱之辩——2021年江苏高考作文述评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让互批成为作文评价的有效路径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小学作文评价问题与建议
巧借作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学生作文评价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