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处理抑郁倾向学生失踪行为的过程和启示

2019-10-16邓钥琼

教师·中 2019年8期
关键词:抑郁症启示辅导员

邓钥琼

摘 要:抑郁症作为当今高校大学生患发率最高的心理疾病,引起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患病学生心理状态的特殊性,辅导员在处理抑郁学生失踪行为时,要时刻注意学生情绪,把握时机,尽快化解危机。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抑郁症;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09-02

随着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其中抑郁症作为高校大学生患发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亦引起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案例中所涉及的刘同学即为一名被确诊患有抑郁症的学生。

一、案例背景及处理过程

(一)事件的發生

1.学生失踪

2018年7月2日23时,刘同学的舍长小A给辅导员打来电话,表示刘同学在当天22时左右冲动出走至今未归,她和B同学已经在学校附近寻找近一小时。其间,刘同学接听过一次电话,表示:“今晚不回宿舍,如果明早还联系不上就报警吧!”再打电话过去均被挂断。

2.辅导员的判断与处理

考虑到刘同学长期患有抑郁症,且已冲动出走一小时未归,辅导员认为此事件已属校园危机事件,应当立即启动紧急预案,确认学生的人身安全并尽力找回。从刘同学接听电话且又一直挂断电话的行为判断,她目前没有生命危险。经过初步判断,辅导员一方面请小A继续给刘同学打电话并立即出发与A、B同学汇合,另一方面及时将情况汇报给相关领导,向学生父母了解情况。同时,积极寻求学校保卫处的帮助,希望扩大寻找范围,加强寻找力度,尽快找到刘同学。

(二)事件的发展

1.学生情绪失控

与A、B同学会合后,辅导员询问刘同学的出走原因,B同学告诉辅导员近期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不过端午节放假返校后,刘同学透露曾与家人发生激烈争吵,其心情一直较为低落,不知道今晚是否又与家人发生冲突,导致其负气出走。通过电话联系刘同学父母,辅导员得知端午假期刘同学与父母因为看病问题确实发生过冲突,但近几日与刘同学已经有所缓和,并且当天也没有联系过刘同学。随后,辅导员便拨通了刘同学的电话,刘同学拒接,且立刻回电话给A同学。电话中刘同学大声指责A同学不该将此事告诉辅导员,并失控说道:“今晚我死都不回去了!”

2.辅导员的判断与处理

刘同学情绪失控导致情况更为严峻。辅导员分析其原因:刘同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多为打骂式,导致她形成了敏感、自卑却渴望获得关心与肯定的性格特征。在她情绪崩溃的边缘,辅导员的电话给了她不良的信号,她害怕辅导员与父母对她失望并加以指责。通过日常与刘同学的沟通,辅导员掌握到,刘同学对父母一直心存不满,其病情发展程度受家庭影响极大。她不喜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更加讨厌父母指责加批评的教育方式。经过斟酌,辅导员通过电话联系刘同学的父母,希望他们暂且不要联系刘同学,避免加重其心理压力;随后给刘同学发送短信,表达关心与担忧之情。

(三)事件的转机

1.学生返校

在辅导员发送第四条短信后,刘同学回复:“老师,我不想回去。”随即辅导员回复:“没关系,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现在太晚了,你一个女孩子在外不安全。你在哪儿?我过去陪你。”经过几分钟的等待,学生回复:“我在××路的××便利店。”在辅导员表示过去陪她的时候,刘同学再次发来短信:“老师,我打车回学校了。”辅导员回复:“好的,注意安全,把车牌号发给我吧!”7月3日凌晨1时,学生安全回到学校。

2.辅导员的判断与处理

考虑到刘同学想隐藏患病情况的主观愿望,辅导员与其他老师、安保人员说明情况后,为避免学生再次情绪失控,请他们暂时待命,由辅导员与A、B两位同学去接刘同学。接到刘同学后,辅导员一边安抚学生情绪,一边将情况通过短信汇报给了相关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经过与刘同学谈话,辅导员得知她此次出走是因为情感问题。2018年年初,刘同学与外校一名男同学确定恋爱关系。自从恋爱后,在感情中较为单纯和执着的刘同学,将男友看成是唯一的情感寄托。但是男友的前女友一再挑衅,男友也无法给刘同学足够的安全感,两人为此经常吵架。2019年3月,刘同学与男友分手和好之后,男友向其保证不再与前女友联系,但是刘同学最近却又在男友手机里发现其与前女友在同年5月拍的合照。男友的屡次不忠让刘同学感到了背叛与欺骗,负面情绪勾起了她更多不美好的回忆,想起父母的“不重视”、弟弟的“排挤”、朋友们的“疏远”……刘同学觉得情绪难以自控,这才出走。针对此案例,辅导员做出以下处理:首先,通过倾听、共情和无条件支持等方式使刘同学充分感受到理解、尊重、真诚的谈话氛围,从而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她将内心的不安、难过等情绪完全倾诉出来,以此缓解其内心的焦虑状态;其次,引导刘同学进行自我调整,回忆正向的情感体验,修复其情感创伤;再次,为刘同学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最后,请其父母到校,向他们介绍刘同学的情况,让父母感受孩子的无助和痛苦,希望父母能主动改变教育方式以及沟通方式,为刘同学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工作启示

(一)建立信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心理障碍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较其他危机事件类型来说,事件主角较为单一,往往是患病学生将自身置于一种危险境地,并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可能。所以,辅导员如果能够在平时的接触中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可以在危机事件中进行良好沟通,进而化解危机。案例中的刘同学在被确诊患为抑郁症后,曾主动向朋友寻求帮助,但是源源不断的负能量,最终让朋友都渐渐疏远了她,为此,她的抑郁情况一度加重。一次偶然的机会,辅导员察觉到刘同学的异常,于是与刘同学进行了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刘同学由最开始的含糊其词,到慢慢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无助、失望和痛苦全盘托出……最终,在辅导员一次又一次的主动关心与开导中,刘同学开始信任辅导员,愿意主动向辅导员倾诉,并且接受辅导员的建议。信任建立后,辅导员才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与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沟通,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二)关怀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在可以沟通的前提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个关键问题。通常,患有抑郁症的学生会有否定自我和情绪失控的表现,这时,与他们的沟通就要特别注意方法。深究刘同学的抑郁成因,不难发现,其父母错误的沟通方式占了大部分原因。据刘同学口述,由于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缺乏安全感,回到父母身边后,父母强硬的沟通方式让她无所适从。长期缺乏爱与关心导致刘同学有一些心理問题,心理的问题逐渐严重,后期甚至出现生理性疼痛,刘同学时常感受到腰背部以及四肢有疼痛感,但是父母并没有及时关注,并且在她提出想要进行身体检查后,也没有及时就医,反而指责她不顾父母辛苦,故意制造问题,导致刘同学的身心一再受到伤害。当辅导员发现刘同学的不对劲,第一次关注她的情绪时,刘同学感受到了关怀与理解。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关怀与理解”也是做到与抑郁症患者良好沟通的关键。本案例中,在与刘同学沟通时,辅导员始终从关怀学生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与学生共情,使学生感受到真切的情感支持,从而配合辅导员,最终安全终止了这起危机事件。

(三)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解决问题的保障

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储备不足、实践经验匮乏却又处在学生工作的一线位置,因此当学生因心理疾病引发危机事件时,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处理也给辅导员自身带去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消化病发学生的负面能量、给出正确的引导、事件的持续跟进以及学生情绪的无限反复。这时的辅导员就像是在高压下持续运转的机器,如果无法妥善排解压力,则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也将受到极大影响;当辅导员的心理不再健康时,心理危机干预与危机事件的处理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鉴于此种情况,辅导员应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牢记“边界原则”,分清楚什么是自身的工作、什么是学生与家长应该做的努力,如果全凭一己之力想要干预或处理问题,将会给自身带来极大的负担,并且当干预失败或者处理并不完美的时候,会将原因归结到自身,从而产生挫败感与自我否定的情绪。“边界原则”更科学地将工作与责任分割,指导辅导员养成“只要将本职工作做好,无愧于心,结果是我不可控制的”的心理建设,使辅导员能够正确看待问题的处理结果,从而悦纳自己。

(四)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普及是努力的方向

在与有心理障碍的同学频繁接触后,一个问题受到笔者的关注,即很多有心理障碍的同学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本案例中的刘同学就曾多次和辅导员表示:“不想吃药,吃完昏昏沉沉,也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在吃药”“不想去心理咨询中心找老师,怕被同学看见”。经过调查,笔者发现确实有较大比重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抗拒的,即使心理有难以消化的情绪也宁愿用其他方式来化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缺乏正确认识,把按医嘱服药、看心理医生当作是一种羞耻的行为,从而避讳服药就医的现象在大学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为了改变现状,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疾病,正确看待心理咨询行为,营造出良好氛围,增加学生主动寻求帮助与配合治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心理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重视大学生心理知识普及,可以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消除在萌芽中。

参考文献:

[1]陈晓梅.辅导员化解研究生师生关系冲突的过程和启示[J].高校辅导员,2015(3):73-75.

[2]王俐佳.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矫正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3]穆颖超,郭慧芳.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干预及预防探究[J].才智,2018(11):62,64.

[4]林孟晖.高校辅导员在危机事件中的替代性创伤及自我保护[J].学周刊,2019(13):177.

猜你喜欢

抑郁症启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