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经济效应研究

2019-10-16龚树伟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国

【摘 要】 本文使用RCA(显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了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的各个行业是否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结果显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后有很大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增大了双方国家的进出口;而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因此,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的建立更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 中国-新西兰自贸区;RCA;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一、引言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入世承诺,大幅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加深。贸易自由化将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福利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十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拓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新的观点,不仅丰富了理论内涵,也提供了经验支持。中国入世后,积极开展双边与与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已与东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项自由贸易协定是新西兰从1983年签署“与澳大利亚进一步封闭经济关系协定”之后,签订最大的双边贸易协定。此外,中国与新西兰在2008年4月7日正式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這不仅是中国与首个发达国家签订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且是新西兰首个完成中国入世双边谈判、首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首个与中国开展自贸区谈判的发达国家,这些良好的双边关系都为两国的经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RCA理论分析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与新西兰贸易创造的影响,以及对非区内贸易成员国的贸易转移影响。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领域的许多学者对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Viner(1950)首先对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理论研究,指出关税同盟成立后,将有两种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Langhammer和Spi-nanger(1984)对美国自由贸易联盟的贸易影响进行的分析发现,拉美地区的贸易增长主要是由于贸易转移效应。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中国自贸区的建设进行了经验分析。陈文(2009)用引力模型的“单一国家模型”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出口贸易。郎永峰和尹翔硕(2009)用扩展引力模型分解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重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也促进了与该地区以外非成员国的贸易。原瑞玲等(2013)研究表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增长主要归功于贸易创造效应。一般来说,FTA贸易效应的测试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事前和事后。它主要侧重于贸易效应的检验,忽视了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影响。在贸易效应研究方面,更多的重点是研究区域内贸易创造效应,而对区域外贸易转移的影响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三、理论分析

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是一个基本形式,指成员国内部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从而实现货物的贸易自由化。在衡量两国比较优势的方法中,显性比较优势(RCA)应用的比较多。RCA指数指的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值,除以世界出口这种产品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值,RCA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RCA指数大于1,则得出该国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某种商品的RCA指数小于1,则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按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2006年公布的SITC.Rev4的分类标准,前三位编码相同的产品可以分为十大类:第0类,食品和活动物,主要食用的;第1类,饮料及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第6类,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卫生家具、仪器及钟表等杂项制品;第9类,其他未分类产品。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上述10类产品进一步划分成三个大类,其中 0~4 类为资源密集型产品,5类和7类为资本密集型产品,6类和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整理并得出中国与新西兰的RCA指数。计算得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据比较优势,新西兰大多在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占据比较优势。下面对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具体分析,中国RCA指数大于1的行业是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8类卫生家具、仪器及钟表等杂项制品,在上述两类行业中占据比较优势,这是由于中国先天的自然禀赋所导致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丰裕,所以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发达。新西兰RCA指数大于1的有三类行业,分别是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和2类非食用原料,因此这三类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因为新西兰国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气温差异很小,植物生长旺盛,森林覆盖率为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中国与新西兰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不同,所以有很强的互补性,产生贸易创造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之后,中国向新西兰进口成本比较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新西兰向中国进口成本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两国产生了贸易创造,提高了两国的福利水平。但是,非成员国中会存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RCA指数高于新西兰,中国-新西兰自贸区成立后使得中国向非成员国的进口转向到了新西兰;同理,非成员国中也存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RCA指数高于中国,使新西兰的进口从非成员国转向了中国。因此,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成后会产生较大的贸易转移效应。

然后分析资本密集型产业。第7类行业中国具有比较优势,而新西兰不具有比较优势,自贸区建立后两个国家很大可能产生贸易创造。对于第6类行业中国和新西兰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不存在互补性,两个国家主要依靠发达国家进口,因此既不产生贸易创造,也不产生贸易转移。

根据前面分析得出,在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后,两国在资源型密集行业和劳动型密集行业中产生贸易创造,也可能产生贸易转移。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第5类既不会产生贸易创造也不会产生贸易转移,第7类会产生贸易创造,也可能存在贸易转移。从整体来看,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应该既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效应,因此本文通过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前后的贸易效应。

四、结论分析

如果一個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其与成员国在某些类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与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相同,那么这类产品就没有贸易转移效应;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类别中比其他国家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完全相反,那么这类产品将具有相对较大的贸易转移效应。新西兰和中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与其在全球的比较优势相同。因此,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没有贸易转移效应。中国和新西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非常相似的竞争优势。它们之间的贸易相对较少,没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总之,理论分析得出,中国与新西兰建立自贸区后会产生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较小的贸易转移效应。

【参考文献】

[1] Fernando J Cardim de Carvalho.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Perspectives forMercosul[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2009(32)235-247.

[2] 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4-16.

[3] 周苹,姜雅飞.中国与新马泰机械运输设备贸易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8)139-145.

[4] 陈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单国模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61-66.

[5] 郎永峰,尹翔硕.中国-东盟FTA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9)76-81.

[6] 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力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作者简介】

龚树伟(1995.6—)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