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作业设计的助学功能探究

2019-10-16韦青

江西教育B 2019年7期
关键词:助学作业语文

韦青

导  读:

目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退,消极对待语文作业,“量大质低”的作业影响了学生学力提升和素养培育。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思考作业设计的有趣与有效,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导学助学功能,通过以学科性质为遵循、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以课程目标落实为基础的作业,助力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素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作业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养成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诊断学情、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目前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繁重、作业效果欠佳的问题普遍存在,没有目标的“拿来作业”、没有层次的拼凑作业、没有实效的重复作业使学生精力耗费、兴趣减退。从根本上看,教师研究意识淡薄、设计能力下降是作业“量大质低”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申报了省级课题“改进中小学校学生作业管理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透视中小学作业管理问题所在,努力探索教师作业研究设计改进途径,建构作业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作业管理水平。

一、目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缺失

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多元化认知与学习困惑的展示平台,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跑道。不少教师缺乏對作业本质和功能的清晰认识,对通过作业达到何种学习目的不甚明了,由此带来作业布置的无计划性和随意性,课后练习和综合试卷成为作业的主要内容。

(二)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上看,现阶段语文作业布置仍以机械的积累性作业为主,抄写、背诵的比例分别为29%和33%,周记和摘抄占比22%,经典读书的比例为8%,其他开放性的主题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的比例只有8%。“结构单一,缺乏新意”“只有知识流量,没有思维含量”已成为学生反感语文作业的重要原因。

(三)弹性匮乏

作业具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诊断学情的功能,因此唯有学生个人水平与作业匹配的设计,才能产生科学有效的学力提升作用。教师要依照知识内容和学生水平,考虑作业容量、难度、方式等因素,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与训练,供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做出选择,增强作业的弹性空间。而现实中,许多语文作业并非教师自己设计,教师大多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学科作业本。作业本未能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没有层次,缺乏梯度,与让每个学生都收获成功体验、语文素养得以发展并拥有持续学习力的课程理想相去甚远。

(四)轻重失当

当前课堂教学技术化倾向渗透到作业环节,知识训练成为作业的单一目的,知识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处于“缄默”状态。在语文作业中,对知识的记忆和解题的训练等指向表层学习的内容占比较高,答案的唯一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考试驱动的低品质训练使学生成为“刷题器”,学生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现阶段的学业评价固然绕不过分数,但作为人文学科的作业,怎样超越单调的信息传递、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丰厚学生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依然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课题。

二、语文作业设计新尝试

(一)富有学科特征、目标明确的助学作业

语文作业要凸显学科性质和特征,更要与所学内容相匹配,要有课堂的鲜明特质,改变语文作业没有文本意识、缺乏文体特征、适用于所有课文的“公共性”作业设计现状。如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作业分为这样几类:1.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2.体会小说结构的意义;3.感悟小说人物的特点和价值;4.梳理人物形象刻画的基本手法;5.体察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6.感受小说语言的丰厚内涵。从小说的叙述、构思、风格等方面打开学生思路,丰富小说作业内容。

语文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科学设计实践性作业,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建构新型语文学习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生活中汲取成长力量。如结合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我们开展“人杰地灵诵南昌”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实地寻访,收集家乡历史先贤、名胜古迹、民俗民风等方面的资料。一周后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将收集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人杰地灵诵南昌”文化特色条目:

在寻访收集过程中,学生打开了思路,既真切感受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认识到身边写作素材的丰富多彩,“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拔节生长。

(二)指向方法指导、思维进阶的助学作业

学习方法是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方法犹如钥匙,帮助学生打开文本世界,开展思想旅行。语文学习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特点,利用助学作业,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方法。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从题材、体裁、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发现规律、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鉴赏力。

如教学八年级课文《背影》时,我们设计了如下助学作业。

课前预习:阅读《台阶》和《背影》,在体会父子情深的同时思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堂学习任务1:散文《背影》和小说《台阶》都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请找出两文中表现父亲“难”的语句。

课堂学习任务2:两篇课文特别是《台阶》用了很多数字,你从这些数字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怎样的父亲形象?

课堂学习任务3:两篇课文的共性在于都是“从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但表现的父亲形象有所不同,从主旨、选材、作者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三)关注教学全程、系统提升的助学作业

作业设计转向“学习设计”要以教师从“备教”走向“备学”为保证。有效的作业应该蕴藏积极的学习机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习规律出发,以学科单元核心知识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活动,形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活动的基本框架,促成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学习活动基本框架将课前预习的设计、课堂学习讨论的设计、课后巩固延伸的设计甚至单元学习设计都包括在内,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同时也达到进一步提高作业效能的目的。

以七年级下册《老王》为例,说明课前学情调查表、课中学习任务落实及课后巩固学习诊断的内在逻辑联系。

学生完成学情调查单后,教师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情况将课堂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小人物闪光的品格”,这也是单元学习重点。将课堂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学习任务,形成课堂作业,明确如下:1.认真阅读课文,概括老王的基本信息,不超过50字。2.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提炼出一个词来表现他的生存状态。3.文章有很多细节描写,你对哪些细节最有感触?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我”是怎样的人?4.怎样理解“我害怕得糊涂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针对预习问题的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伴随着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收获了自信,求知欲得到激发。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基于学习任务,又要超越学习任务,从更高远的境界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可采用检测单或学习调查的方式。

教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知识与技能的全貌,明确学习目标,为作业设计的系统性、连续性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胡波波

猜你喜欢

助学作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我想要自由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