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2019-10-16廖秋玲徐翠萍
廖秋玲 徐翠萍
【教学目标】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3.能联系生活知识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抓住后两句的“遥”“遍”和“少一人”理解诗人思亲、孤独、失意、悲痛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做好了认真上课的准备吗?让我看看,嗯,真不错,个个坐姿端正,精神抖擞。今天我们的课堂迎来了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老师们表示欢迎,同时也把掌声送给自己,希望自己能有出色的表现。好,上课!同学们,在寒假的时候,我们都度过了哪些节日?你们喜欢过节吗?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引出话题做准备。
二、解题并熟读诗歌,初步感受“独”“思”等字传递的情感
1.揭题。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大家翻开书第35页。跟老师读一读课题。
2.解题。你从题目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是怎么知道的?(板书:看注释,看插图。)题目就好比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能解读出不少的信息。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设计意图: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从题目入手,从题目中解读信息。讲授重阳节的知识能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独”“思”这两个字传递的孤独思乡之情。
三、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独自漂泊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1.一读,读准字音
(1)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唐朝,走进诗人,走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师注意反馈。(注意点拨“茱萸”的读音)
(3)全班同学一起来读准确。(全班读)
2.二读,读出节奏
看来,把诗读正确对你们来说已是小菜一碟。但字音读准了还不够,还得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同时注意音断气连。现在,老师先来试一试。读得好,请给我一点掌声,读得不好,请给我一些鼓励,好吗?(老师读诗)
现在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后三个字,好吗?(师生合作读)
现在男生来读上句,女生读下句。(男女生合作读)
现在我们就把自己当成是小诗人,把诗的感觉读出来。(全班读诗)
3.三读,读准平仄
(1)解释平、仄、入声的知識。这里的入声字是“独”“节”。(指导学生写“独”字)
(2)带着学生画出诗中的平仄和押韵。(指导:平长仄短入声促,韵字头上拖一拖)
(3)师示范朗读,强调两个入声字“独”“节”的读法。
(4)指导学生齐读,注意平长仄短入声促,具体指导“韵字头上拖一拖”。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时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在此基础上,按照平长仄短来吟诗,使学生从诵读中初步感受诗中蕴含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四、理解诗歌中作者传递的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听边思考: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呢?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从哪些字感受到的?(板书:想画面)
(学生交流,师点拨反馈)
2.介绍作者,补充诗歌背后的故事,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诗句中哪个画面、哪个字特别打动你?说一说,读一读。边说边板书关键词和传递的情感。(板书:忆、独、倍思亲)
3.教师领读课文,重读以上三个关键词,注意情感基调。
4.分小组活动,互相交流诗歌中的情感,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词“忆、独、倍、思、遥、少一人”等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画面,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下一步体会诗情做足文章。
五、解诗,理解乡思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阳节本来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而此时诗人在哪里?用诗中的词就是:异乡。诗人在异乡就算是异客。比如:我不是赣州当地人,而此时就在赣州,对于我来说,赣州就是——异乡,而我就是赣州的一个——异客。汉字是会说话的,透过这个“独”字,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幕幕画面,让我们走进当年的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想象吧。诗人远在异乡,当佳节来临,亲人团聚时,诗人只能——(学生想象作答)诗人远在异乡,当别人举杯欢庆时,诗人只能——(学生想象作答)这种感受叫作孤独,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独”,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2.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越是孤独就越思念亲人。所以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思亲”能换成“更思亲”吗?一字之差,思念的程度就大不相同,诗人用词就这么精妙。“佳节”仅仅是指重阳节吗?还有可能指哪些节日?
当春节来临,普天同庆时,远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会无比期待地吟着——(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中秋月圆,亲人团聚时,远在外地求学的学子会情不自禁地吟着——(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清明来临,祭祀祖先时,不能回家扫墓的人们会心怀歉意地吟着——(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在重阳节写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也成了千古名句,乡思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是如此强烈地思念着亲人,而此时故乡的亲人在干什么呢?(点名说)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登高山,插茱萸)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候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你会想什么?(请若干个学生回答)诗人王维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首诗,那就是——(生接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多么浓的思乡之情啊!
设计意图:解诗通过前两句和后两句来进行。前两句写诗人自己,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再一次吟诗,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最后,结合作者生平资料,理解王维的思乡之情。
4.扣题,回味乡思
孩子们,你们都会慢慢长大,终有一天你们会离开父母,离开家乡,那时的你们也就是像王维所说的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当佳节来临时,也会用一句诗来表达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还会想起一千多年前的那个诗人——王维;想起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于是我们便会轻轻地在心底里吟着——(学生轻声齐读全诗)此時,就让我们把这种浓浓的乡思情传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生齐读全诗)最后,我们把这首诗送给天下每一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异客。(学生深情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把古诗带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诗情的意识,完成古诗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的学习思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收集一首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带到教室里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巩固落实对古诗的理解,再次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深化对重阳节的了解,起到以一带多的效果。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艺术,能给学生解惑、能让学生有所获的课堂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基于此,“教什么”和“怎么教”自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我把以下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1.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孤独思乡情。2.教朗读古诗的方法。3.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4.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方法:1.从学生懂的内容讲起,再讲学生不懂的。2.从易到难。3.由表及里。4.从课本到生活。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吃”饱了,“吃”好了,效果不言而喻。如果对重阳节的了解能再深入些,知识储备再丰富些,会更棒!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附属蓉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