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缘何成为教育热点

2019-10-16王梅雾

江西教育B 2019年7期
关键词:少子家校个体

编者按:

近年来,家校合作的相关活动风生水起,家庭与学校的互动过程及其关系受到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阶段掀起了一波热浪。本刊编辑部特邀王梅雾老师给大家谈谈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目的是正确地引领广大实践者。

有孩子上学,就有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个体层面的家校合作,并非新近才有。即使从集体层面看,家校合作的活动在部分学校,也时有开展。然而,这些往往依赖家长、教师或校长的个体志趣。直到最近几年,我们在强调家校合作以儿童成长为核心的同时,也关注到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家校合作才真正热了起来。

一、社会发展增强了家长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国家、社会或集体的利益优先于个人、高于个人,个体的人格被国格吸收,人们对公共系统充分信任。公共系统中的学校和教师,其教育教学行为也就具有不证自明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而极少参与,甚至授权教师对孩子“打也打得,骂也骂得”。然而,经济社会发展唤醒了个体的价值意识和人格,人们开始质疑公共系统,参与公共系统的意识逐渐增强。近些年来,教育时不时地遭受批评,其背后隐含的正是个体人格觉醒而致的公共信任危机。回应人格觉醒的学生家长及其不断增强的参与意愿,与他们合作才是学校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的时代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还促进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并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参与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接受一定年限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人们积累了对教育的经验认识。尽管这些以个人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看法,在含义上混乱不清,但人们就教育问题发表见解的自由既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也需要有更好的保障。因此,学校营造让学生家长感到受欢迎的氛围,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参与条件,成为建立和强化家校互信的新课题。

二、城市化和少子化催生了家长有组织地参与

城市化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在平面化生活中,人们在广场或门前空地上发表见解,较容易通过互动和辩论,获得较为接近甚至一致的观念。因此,社区里的人们秉持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和观念自然也很接近,教育的外部环境更加简单。而居住在城市高楼大厦单元格中的人们相互疏远和隔离,尽管他们密集地集居在一起,家庭文化和价值观却差异显著,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也相去甚远,教育面对的是一个文化和价值观多元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少子化改变了家长对子女成长的关注。在多子女时代,家长的注意力在多个子女间分配,对单个孩子的关注有限。而少子化时代的家长毕生经营一个“项目”,必然将全部关注集于一身。另一方面,少子化还导致家庭规模变小,引发家庭由传统的以家长为中心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形成“各为其子”的家庭文化。在价值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家长分散于匿名场域,基于个体经验发表对教育的见解,难免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而被组织起来的家长得到良好的引导,则可以成为建设性的力量。因此,组织和引导家长参与成为迫切需求。

三、学校专业化减弱模糊了学校和家庭的组织边界

多年来,学校“教书育人”的工作被简化为“教书”,而“教书”又被简化为“上课”,育人职能弱化。恰在此间,服务于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和网络化教育资源大量涌现,学生及其家庭获得校外教育资源空前便捷,学校对知识的控制能力减弱。传统中被视为专属学校的部分工作,正日渐成为“可以被编码的重复性工作”而交予家庭、校外组织甚或机器。可见,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作为教育组织的专业化程度降低,这又导致学校与家庭基于专业分工的组织边界变得模糊。

组织间的边界一旦模糊,则分属于不同组织的成员相互参与也就变得容易。因学校专业化程度降低而致的学校与家庭组织边界模糊,使接受了一定年限教育的家长对参与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可能性显著增强。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被看作纯属教师的专业范围,任由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分离的条件下也能很好完成,而无需家長参与。可是,上课这一传统业务正被编码和外移,局限在“教书”或“上课”,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性都可能遭遇危机。而只要我们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源,就不难发现“育人”是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胜任的,必须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当前,教育内部的分权和权力下放渐次展开。这意味着学校单一面向政府寻求资源的办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家庭和社区获得资源,成为学校日益重要的工作。学校主动协调好校内、校外关系,加强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将成为现代学校改革发展的趋势。有人认为家校合作是因为政策或上级部门强调后才热起来,这虽然也能代表一种工作思路,却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家校合作的价值,因为政策或上级部门重视的基础恰恰是教育正在发生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校合作成为教育热点,是教育因应内外环境变革的必然。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敖子君

猜你喜欢

少子家校个体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少子化冲击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