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东地带区域性体育旅游联动开发策略研究

2019-10-16程欣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区域旅游体育

程欣泉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旅游市场供需矛盾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得旅游产品向着健身、休闲等以体育运动为核心的方向发展,体育旅游成为带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力[1].体育旅游是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细分市场的必然产物,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健身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旅游产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利于解决人民健康休养需求与旅游产业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区域性体育旅游开发是体育旅游产业适应当今复杂竞争环境的新理念,是区域政府、企业联盟以及各种区域利益相关者在竞争博弈过程中实现双赢的竞争战略.通过分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项中央部委促旅政策和治旅方略可以看出:区域体育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是实现区域发展多规合一的总体解决方案.当前,皖东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还处于概念构思和战略规划的初级阶段, 通过皖东区域体育旅游联动开发策略方面的研究,整合皖东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对政府或企业制定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战略规划、营销策略、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参考价值.

1 皖东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皖东地区虽然拥有众多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如琅琊山、采石矶、帝王之乡——凤阳、诗仙圣境——李白墓园等著名旅游景点,但是由于产品开发层次低下,有效供给薄弱,产品特色不足等问题,使得皖东地带旅游业发展缓慢.随着大众消费方式的转变,康养休闲旅游形式需求的增加,体育旅游成为近段时期皖东地区,乃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与梳理皖东地带体育旅游产业开展现状发现,皖东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区域产业协调能力低下.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导向,旅游资源肆意开发,如两地政府同时上马众多自行车类项目,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品牌效应,可以看出:皖东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协调新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国家旅游合作的不断加强,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企业间的竞争向着合作、协同的方向发展,建立区域性产业协调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2)产业发展模式滞后.目前,皖东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的体育旅游产业,相关政府部门根据这一模式,迅速建立了众多的与“体育旅游”主题相似的休闲康养基地,如:甑山生态园、曲阳体育生态公园、金湾体育生态公园、神山国际体育公园、大王府生态农博园体育休闲基地等.这种既能推动本区域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形成一定的体育旅游产业规模的开发模式,虽然加快了皖东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初期的发展步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制约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似于政府购买形式的体育旅游产业很难经受市场经济竞争的考验.(3)尚未形成合作互补态势的体育旅游产业竞争机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旅游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也由单纯的对抗性竞争发展转为共生、互补性发展.在皖东地带体育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预防“优不胜、劣不汰”的伪竞争和假市场局面的出现,营造以合作-互补态势的体育旅游产业竞争环境对提高皖东地带旅游资源共享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服务和竞争水平意义重大.

2 皖东地带体育旅游区域联动开发基础条件分析

2.1 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区位优势突出

皖东是指安徽省东部地区,包括滁州市、马鞍山市二市所辖地域范围,是徽旅游南北联动的关键区,是安徽省跨区域合作交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基本建成旅游强省目标的核心地带,是提升全省旅游业国际化的窗口;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共建地带,向北辐射中原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向东沿江经苏锡常都市圈,连接长三角经济区、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如图1所示,皖东地区地域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同时,皖东地带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山川、水系密布,北枕淮河、南临滁河,长江水系贯穿全境,河流湖泊众多,较大者有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六汾河、锁溪河、沂湖等.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丘陵区地表起伏,分布着海拔100~200米左右的丘陵(如大青山、琅琊山等),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与江岸之间是狭长的阶地、河漫滩和沙洲,平原上河渠纵横,湖塘密布,西部较为平坦,以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为主,巧妙地将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完美融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这些资源为皖东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空间基础.

图1 皖东地带区域空间位置结构图

2.2 历史底蕴丰富、文化风情独具特色

安徽是祖国壮丽山河的一部分,五千年前就有新石器时代的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皖东地带更是中华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和县龙潭洞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化石、新石器时代含山县“巢湖流域中心聚落遗址”、定远“侯家寨遗址”等.皖东地带从古至今名人辈出,如:朱元璋、戚继光、吴敬梓等.李白、欧阳修、苏轼、刘禹锡等众多杰出的诗词名家在此留下大量的诗词名句,如《醉翁亭记》《陋室铭》《儒林外史》等;有明皇陵、李白墓、琅琊寺、采石矶、霸王祠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古迹和文化遗存,如表1所示.据世界旅游组织数据分析,近几年体育旅游迅猛发展,年均增长率可达14%,据预测2021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 138~7 667亿元,总消费规模突破10 000亿[2-3].因此,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体育旅游产业热潮背后暗藏隐忧和挑战,如因缺乏多元文化要素的支撑,使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缺少结合点和融合点,导致体育旅游项目缺少特色,从而生命周期缩短.历史人文要素介入是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4],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淀能够使旅客产生强烈的旅行欲望,同时也是体育旅游文化开发的灵魂与精髓.根据吴强的旅游资源文化空间共生动力系统的研究,区域性的人文资源的原生性本土特性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5].皖东地带遗存的大量的诗词名句、楹联、散文,众多的历史遗痕中包含大量的区域性本土原生性文化,建设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原生性本土特性文化的心理需求,是皖东地带开发特色体育旅游的宝贵资源.

表1 皖东地带历史人文统计表

2.3 景区旅游资源众多、体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安徽省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7.2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 457亿元,十二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18.7%.通过查阅安徽省近五年的旅游总收入可以看出:安徽省旅游潜力巨大、上升趋势明显,如图2所示.这为皖东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图2 2014-2018年安徽省旅游情况统计表

皖东地带风景优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有A级景区57处,其中4A级景区11处,具有历史遗痕的自然人文景观数百处.随着安徽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培育进一步成熟,根据马鞍山市、滁州市两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规划,未来5年,皖东地带将积极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生态型景区[6].生态型景区的建设将有利于开发以体育产业(或旅游)基地、体育特色小镇等为依托的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运动体验等形式的具有皖东山水特色的运动休闲产业.

3 皖东地带体育旅游区域联动开发策略分析

3.1 以体育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皖东地带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建设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体育旅游对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旅游市场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近几年皖东地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对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全民健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休闲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体育旅游产业在以体制机制、市场配置、产品体系等供给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皖东地带体育旅游产业面对的问题同全国情况一致,体育旅游深度发展的动力不足,关于体育旅游的动力不能简单地归咎为需求不足,更应该说是供给和需求的结构不能合理匹配,不能为体育旅游的增长持续增强动力.根据相关学者对旅游市场供给侧的研究,目前我国旅游的“供给和产出”“发展和增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因素仍处于主导地位[7].在“去杠杆”的政府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如:在体制机制方面,制度的改造和去除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过度的政策或者错误的政策将会带来巨大的危机,特别是“跟风效应”容易迅速导致政策扭曲.体育旅游供给侧的改革应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以高质量的供给体系统领全局.以市场化、法制化的需求调控推动供给侧的改善,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化的供给结构,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资源配置,推动皖东地带体育旅游协同发展,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2 合理布局体育旅游“1+N”规划,统筹区域多业态融合发展

皖东地带历史文化、传统节日、风俗信仰中的体育元素众多,如:全椒走太平、琅琊山庙会、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等传统习俗;当涂傩舞、二郎口八朵云、凤阳花鼓、柳巷钱杆舞等民俗体育;以及具有浓重地域特色的采茶游、踏青游、赏菊游等传统旅游活动.这些体育元素是皖东地带体育旅游“1+N”规划开发的重要资源.从《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安徽旅游重点工作》可以看出:统筹推进区域旅游“1+N”规划,刺激多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是今后安徽省加速推进旅游业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新形态,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基础上如何通过“1+N”规划细分市场,使体育旅游产业始终保持消费活力,是众多学者不断探索的新课题.近年来,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尽管体育旅游发展红红火火,但通过走访调查皖东地带的体育旅游产业现状,发现这一产业并未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更有甚者出现连年亏损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有两点:第一,政府过度参与,导致产业融合偏移市场需求.第二,肆意开发、过度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收益慢,缺少品牌竞争力,导致体育特色小镇无特色、体育主体公园无体育等现象.为使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皖东地带体育旅游发展应以消费市场为依据,政府主导为方向,统筹体育与旅游产业资源的交叉、渗透和重组,通过体育旅游+文化、+风俗、+养生、+竞赛等形式为体育旅游产业注入灵魂,进而推进皖东体育旅游区域联动发展.

3.3 构建体育旅游区域联动运营模式,实现区域资源整合

随着我国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旅游市场利益主体日趋成熟,由供给关系引起的竞争双方的收益与损失相加为零的“零和博弈”现象的消失,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由对抗性竞争发展转为共生、互补性发展[8],为区域性的体育旅游产业联动开发和联动运营提供了现实条件.国内很多省份根据地理临近性的特点建立了众多的旅游协作区,如长三角旅游协作区、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等.区域性体育旅游是区域旅游的分支,区域性体育旅游联动开发符合“全域旅游”的国家战略目标,符合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育旅游区域联动是在相似的体育旅游市场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相同的自然资源和相近的地缘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体育旅游产业的共生和互补,通过资源配置的整合,市场运行状态的优化,使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体育旅游区域联动运营模式.通过构建体育旅游区域联动运营模式,可以加快皖东地区体育旅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市场运行状态竞争失衡而引起的社会性损失,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限度的分配.

4 皖东地带体育旅游区域联动开发建议

4.1 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立区域体育旅游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

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加快跨区域旅游城市群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各地建立了众多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及旅游协同区,如:京津冀旅游协同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旅游联盟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跨区旅游城市群等新型旅游功能区.这些先行先试的地区,为皖东地带的区域性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例.区域性旅游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皖东跨区域旅游开发市场意识的觉醒,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空间联系的普遍和区域结构特征差异性的弱化,为皖东地带区域性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学科,相似的体育人文资源、场地资源和体育人才资源为皖东地带的区域性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赫特纳指出:“区域性”程度越高,其解决冲突的能力就越高.因此,皖东地带区域性体育旅游开发应发挥政府与企业区域联动的优势,遵循围绕中心、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取长补短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竞争与合作两方面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内容上,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资源状况为基础,以制度创新和突出产品特色为核心,高度重视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立足自身、环顾周边区域,加强横向配套协作能力,减少无效性竞争,从而加快生产要素的整合与发展;在领域上,体育旅游市场主体对产品的开发应根据市场规律、供求机制及经营策略的波动进行实时调整,优化资源分配方式,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不断扩宽体育旅游产品开发领域;在机制上,区域性体育旅游的开发,涉及两个或多个地方政府之间对旅游产品开发在认知和从属关系上存在巨大差异的问题,包括政策导向、产业结构特征、政府职能效率等众多复杂因素,如各自为政、管理无序、区域性的产品特色无法体现、优势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要重任是,从全局、统筹规划的视角出发,规范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积极寻求无障碍的产业开发路径,建立区域体育旅游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发挥区域共生—互补—互带性的优势,形成区域体育旅游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4.2 以乡村旅游浪潮为契机,打造区域体育旅游联动开发新模式

从2015年至今,大量国字号政策文件连续多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产业,如《关于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等,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产业供给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新概念和新理论虽然屡见报端,是国内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在开发模式和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依托城乡城镇化、农业产业集群化建设的需求拉动作用,从宏观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把控[9-10],难以形成以点带面、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化,皖东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具有历史痕迹、民族特色的村落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鲜见,如:殷涧镇古村落、采石古镇、乌江镇、赤湖城、花山古城遗址等.因此,皖东地带体育旅游的发展应立足于乡土特色,开发野行、居游、营地栖居、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项目,紧抓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核心,建设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体育民俗为特色的科技引导型现代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从而以“农业+体育+旅游”的组合产品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打造区域体育旅游联动开发新模式.

4.3 以特色体育赛事为核心,加快形成区域体育旅游品牌联动效应

体育赛事在我国学术领域属于反映政治、经济、科研、训练等社会发展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本国体育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平台,在大众眼中是“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名词,如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等,是运动员群体参与的专业体育活动.随着竞技体育对政治经济影响的淡化,全民健身、大众旅游的崛起,体育赛事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兴力量[11],是体育与旅游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剂.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的良好互动对优化旅游品牌形象,丰富旅游产品具有重要作用[12].当前,皖东地带已逐渐形成以山地自行车联赛为基础,以手球运动为特色的赛事格局,如:章广五尖山自行车赛、舜山山地自行车赛、马鞍山自行车联赛以及具有“东方手球之都”的滁州即将承办的东京奥运会手球资格赛等,这将为皖东体育旅游的赛事品牌建设提供全新的路径.通过将各地有效的旅游元素融入特色赛事品牌的建设,将有利于皖东体育旅游的区域联动融合发展.

5 结 语

区域性体育旅游是在旅游市场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程度加深的基础上,各细分子行业横向联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提高地区旅游市场产业升级,改善供需关系,使旅游资源得到最佳限度的分配,从而弥补市场运行状态竞争失衡而引起的社会性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皖东区域性体育旅游联动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设成为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市场运行机制等相关要素配置完备的联动开发模式还需克服诸多障碍.皖东区域性体育旅游联动开发不仅要在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创新产品方面加大研发力度,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旅游开发模式和营销策略,广泛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区域性体育旅游的建设与开发,最终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动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旅游体育
分割区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旅游
区域发展篇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