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纪兰、屠呦呦等8 位女性入围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

2019-10-16

北广人物 2019年37期
关键词:郭兰英秦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根据评选颁授工作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反复比选、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组织考察、统筹考虑,产生8 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8 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其中申纪兰、屠呦呦入围“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于漪、布茹玛汗·毛勒朵、秦怡、都贵玛、郭兰英、樊锦诗六位女性入围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申纪兰 将“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

【小档案】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 年12 月生,山西平顺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的“男女同工同酬”,就是在申纪兰的极力推动和促成下,写进宪法的。对于这位90 岁还常下地干活的老奶奶,每一位职业女性,都心存敬意。

20 世纪50 年代,已婚女性按社会惯例,是被圈定在家中的,农村妇女更是围着“三台”(锅台、灶台、碾台)转,走出去工作、劳动,已经不容易,更难得的是,申纪兰带领西沟妇女在封闭贫瘠的小山沟争取“男女同工同酬”,通过多场劳动竞赛,切切实实地证明了女性不输给男性的工作能力,成为举起“男女同工同酬”大旗的第一人。

申纪兰因此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而她首倡的男女同工同酬在1954 年被写进了宪法,成为中国妇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做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她是唯一一位连任13 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从24 岁的花样年华到90 岁高龄的老人,她一直坚持工作,坚持劳动,她说:“我觉得这条路我走对了,难也好苦也好累也好,我就是豁出命也要走在前头。”

如今的我们以为,女性自由地选择职业,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以能力获取薪酬,论工作价值不论性别男女,是一个很顺利成章的事情,却不可忘记,在很多年前,有一位女性曾经努力争取,并毕生将“劳动产生价值”践行到底。

屠呦呦 痴迷青蒿素,赢得诺贝尔奖

【小档案】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 年12 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就是平时说的艾蒿。都说,她的名字和她的发现就像命中注定,但她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可谓千难万险。

上世纪60 年代,成千上万的人在被携带疟疾的蚊虫叮咬后,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因疟疾导致的死亡不计其数。

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是威胁人类性命安全的噩梦。世界上有一半人口有罹患疟疾的风险,美国也斥巨资进行研究,但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39 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毅然投入研发之中。有人说:“人家那么先进的技术都不行,国内条件更差,设备又旧,我们可能出奇迹吗?”

很多人都不抱希望,但屠呦呦只说了一句:“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

屠呦呦开展研究后,她独自前往河南,与最疼爱的两个女儿分隔两地。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对200 多种中草药进行研究,但无数次试验过后仍然颗粒无收,研究室整天可以见到屠呦呦身影,她是不会轻言放弃的人。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中国古籍《肘后备急方》里,记载有一条处方,能治愈疟疾导致的发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从中得到灵感,模仿书中古方结合科学反复实验,最后得出了初代的青蒿提取物,拿来和疟疾细胞试验。结果发现,对疟疾抑制率高达100%!

没人敢说,这种药物用于人体是否安全,但屠呦呦坚信青蒿提取物有效且无害。尽管有点不遵循规矩,她主动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事实证明,青蒿提取物完全没问题,实验成功了!随后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因为此疗法是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自那天起,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整整下降了50%,许多国家甚至根除了这种疾病。

屠呦呦研制的药物,拯救了数百万上千万人的性命,包括全世界最穷困地区的人民。

正因为如此卓越的贡献,2015 年,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一直在摘取诺贝尔奖前,这位已经80多岁高龄的老人一直都默默无闻。

她在领奖时这么说道:“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已年近耋耄的屠呦呦,仍然醉心于研究青蒿素之中。

她的团队,又发现了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红斑狼疮。

屠呦呦这样的人,她的存在,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黑暗,给人温暖。

于漪 基础教育领域的明星老师

【小档案】于漪,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 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于漪是谁?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

她写下400 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 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20 世纪80 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一位青年老师从1976 年开始,听了3000 节于老师的课,都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重样。

于漪是教育界的“明星”,她家三代六口全部是教育工作者。回首于漪的一生,从来没有间断过和艰难困苦作斗争,旁人说她有一种忍辱负重、举重若轻的本事,于漪自己解释道,那是因为她想自己少一点,想学生想他人多一点。

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布茹玛汗·毛勒朵 边境线的许多石头上刻着“中国”

【小档案】布茹玛汗·毛勒朵,女,柯尔克孜族,中共党员,1942 年6 月生,新疆乌恰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她长期扎根于祖国边疆,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在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的冬古拉玛边防线上50 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每天最少要走20 公里山路,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她积极宣传爱国护边工作,在边境线的许多石头上刻下“中国”两个字,这些“中国石”成为当地护边守边、彰显爱国情怀的象征。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柯尔克孜族牧民布茹玛汗·毛勒朵,生活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75 岁的她已经不记得在边境线的多少个石头上刻下了“中国”二字。从19 岁起,布茹玛汗就成为义务护边员,无怨无悔地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

由于她年事已高,她的孩子们都自觉成为这项“事业”的接班人——义务护边员,到边境线进行巡逻。

布茹玛汗说:“我老了,不能继续当护边员了,但是我的心一直在那里。去不了边境,我就去当地派出所看看辛勤工作的小伙子们,看看护边员们,告诉他们要认真巡逻和工作。”

如今,她的家乡变化太大了,牧民们都从毡房搬进了安居富民房,交通也越来越便利,乡里还建起学校和医院。“这都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感恩,要铭记于心!”布茹玛汗说。

秦怡 永远不会老的美人

【小档案】秦怡,女,汉族,中共党员,1922 年1 月生,上海市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艺委会顾问、一级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演了《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女篮五号》等30 多部影片,塑造了多个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秦怡,我国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她这一生,历经坎坷,充满传奇,但无论遭遇怎样艰难和困苦,她都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精神和优雅的气质,令人感动,难以忘怀。

1939 年,17 岁的秦怡,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好丈夫》,然后,她又出演了《遥远的爱》《大地回春》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上影厂演员。80 年代初还曾担任上影厂演员剧团团长的职务。

回头看秦怡所走过的路,真是一路坎坷一路艰辛,但是秦怡无论在怎样的不幸面前,她都努力选择坚强。熟悉她的人,从未见过她有软弱的时候。也许,她只是把所有的伤心都留在了暗地里,而面对所有人的时候,她总是保持着温暖的笑容和优雅的风度。她曾说自己是劳碌命,一生都闲不下来。这使她不仅在自己的电影演艺事业上收获颇丰,更为整个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观众的心目中,秦怡作为我国著名电影明星,曾在电影中留下了太多闪光的银幕形象。

1982 年,秦怡主演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并凭借精湛演技获得首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而给观众印象更深的是,60 岁的秦怡,却依然年轻,像一个永远不会老的美人。

如今,秦怡97 岁,满头银发,端庄典雅,仪态万方。这位女神,她美了一辈子,优雅了一辈子,也辛苦了一辈子。去年,她还参与了电影《那些女人》的拍摄,其敬业精神令人由衷敬仰。

都贵玛草原优秀母亲

【小档案】都贵玛,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42 年4 月生,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上世纪60 年代初,年仅19 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28 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上世纪70 年代,都贵玛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了40 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一生未育,却儿孙满堂;历经坎坷,仍博爱无私。不屈从于命运,无怨无悔,所获尊崇无数。她是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都贵玛。

杜尔伯特草原长期以来一直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不少牧民刚刚年过半百就已经百病缠身,而分娩更是横亘在广大妇女面前的一道“鬼门关”。身为嘎查妇联主任的都贵玛看到牧民遭受的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酸楚。后来,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头,大字不识几筐的她硬是成为当地有名的妇产科大夫。

1974 年,她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率先参加了旗医院的学习培训。接受现代医学知识洗礼,对于文化基础极差的都贵玛来说,远比战暴雪、斗狂风困难得多、艰辛得多。但是,畏难不前不是都贵玛的性格,别人一天学会的东西,她就花费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掌握,她一边放牧一边学习,向方圆百公里内的妇科大夫请教了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她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十几年来,她先后挽救了40 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她也因此成为当地妇女心中的保护神,得到了群众的衷心爱戴。

郭兰英我唱我的祖国

【小档案】郭兰英,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 年12 月生,山西平遥人,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她为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众多光彩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她演唱的《我的祖国》《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八月十五月儿明》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历经半个多世纪传唱至今。

郭兰英出身于山西平遥香乐村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在12 个孩子中郭兰英排行第六。为了讨生活,郭兰英四五岁就跟本村同族一个叔叔跑野台子学唱晋剧。

1946 年冬天,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在郭兰英演出的戏园子对面上演歌剧《白毛女》,郭兰英利用自己上台之前的机会跑去观看。从此她下定决心:这辈子一定要演《白毛女》,便投奔演《白毛女》的文工团。1947 年11 月,文工团在石家庄演出《白毛女》,郭兰英演喜儿,大获成功。

1963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郭兰英在民族文化宫剧场举办独唱音乐会,开创了民族声乐个人演唱会的先例。首场演出时周恩来、郭沫若都到场观看,并上台接见了她。不久,又应群众要求,在首都剧场加演了两场。

1981 年,郭兰英在举办歌剧片段晚会获得巨大成功后,告别了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在80 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郭兰英塑造的喜儿、小芹、胡兰子等光辉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她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杰出代表和开拓者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她的代表作品。著名词作家乔羽说:“在中国歌坛上,郭兰英代表着民族声乐的最高成就。”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小档案】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7 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1963 年,北大毕业的樊锦诗,响应“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号召,来到了千里迢迢的敦煌莫高窟,开始守护敦煌。这一守,56 个年头,青丝变白发,就是一辈子。

她说:“我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1967 年,樊锦诗和丈夫结婚便成了牛郎织女。1986 年,丈夫放弃武汉大学事业,来到了敦煌。

1998 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

65 岁时,她脑洞大开,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搞一个“数字敦煌”。

2016 年4 月,“数字敦煌”上线,30 个经典洞窟、4.5 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网站还有全景漫游体验服务,轻点鼠标,镜头就会跟着鼠标移动,游客在电脑前,就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

樊锦诗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那个瘦弱并不伟岸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

扫码订阅《北广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郭兰英秦怡
郭兰英:传奇的人民艺术家
秦怡作品
郭兰英:“兰为众花香 我为人民唱”
一代“女神”郭兰英
郭兰英:影响中国三代人
一代“女神”郭兰英
郭兰英每天坚持的“养生心态”
“高龄美女”秦怡的养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