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作品要追求精准

2019-10-15苗昕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标题用词观点

苗昕

摘要:新闻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要求事实准确,真实,清楚,明白。只有精准,才能向人们传递可信的信息,引导舆论,消除不确定性,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编采工作中要做到,事实要精准,表述要精准,标题要精准,观点要精准,用词要精准。新闻作品追求精准,应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要作为一种目标,一种态度,一种作风渗透到新闻采编全过程。

关键词:新闻作品;表述;标题;观点;用词;精准

精准,一般的理解就是精确,准确。时间概念上精准,空间位置上精确。例如射击,达到十环才可以算作精准。引用到新闻领域,我理解就是事实要精准,表述要精准,标题要精准,观点要精准,用词要精准。新闻作品追求精准,应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要作为一种目标,一种态度,一种作风渗透到新闻采编全过程。

一、追求精准是好新闻作品的一项重要目标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樣当新闻记者》一书中说,新闻“准确性高于一切”。2016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中把精准作为重要标准,对消息要求表述精准,对评论要求论据精准,对通讯要求事实准确。并规定:存在导向不当、有不良社会影响、新闻要素不全,有事实性错误或事实交代不清、表述有歧义等不得获获,或不得获一、二等奖。

为什么说新闻作品要追求精准呢。新闻精准,从本质上说,是新闻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是一种客观需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就是说事实的,把事实说清楚是最根本的要求。要把事实说清楚,有些基础性的东西不能模糊,你得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发生的时间,在哪儿发生的,是什么人做的,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原因和目的,这些东西都得说清楚。那些大而化之的、模棱两可的、含混不清的说法都要不得。新闻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要求事实准确,真实,清楚,明白。只有精准,才能向人们传递可信的信息,引导舆论,消除不确定性,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精准,关系到新闻的真实性。2016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实地调研时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文字才有力量。

精准,关系到党报的权威性。党报的权威性、影响力,不仅在于它传达党的声音与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诉求,而且也在于准确传达党的声音,忠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反映改革进程。如果我们的报道粗糙,不精准,那势必影响到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关系到党报的形象。报纸的影响力、好形象是由一篇篇好的文章而产生的,因而,每篇报道是否精准,都与报纸整体形象有关。每个事实都要敲实,每个标题都要精准,每个版面都要让人满意。

精准,还关系到历史,作为党报,今天是新闻,明天就是历史。如果我们所报道的新闻没有说清事实,势必给历史留下遗憾,留下模糊。新闻要担当社会责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报道、传播。不捏造、歪曲、随意夸大事实,不能以任何借口故意发布虚假新闻。不主观臆测、拔高、片面报道,新闻作为历史的记录,报道要确保真实,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二、要遏制新闻作品中存在的不精准的问题

新闻作品不精准问题有诸多表现,概括起来有事实描述不精准,标题制作不精准,文中观点不精准,用典不精准和用词不精准等。具体说以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时间、地点、人物姓名、职务等信息不准确,经不住推敲。如有的图片说明写近日搞了什么活动,出现什么场景。图片只能是具体的日期,不能模糊。如把乡长写成乡党委书记。把原政协主席写成现职政协主席。把副市长写成市委常委。把不是市委委员的写成市委委员。有的见报,产生不良影响,也有很多在编辑过程中予以纠正。

二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XX市“空中草莓”吸引大批采摘客,其实是XX公司“空中草莓”吸引大批采摘家。改之前好像全市都中种“空中草莓”了,其实一细核实,是XX市的XX公司投种的“空中草莓”。“集各种荣誉于一身的XXX没有忘记党和政府对她的关怀和支持……”中的“各种荣誉”,也是一种以偏概全,什么先进人物也不可能把“各种荣誉”都获全,改成“多种荣誉”就准确多了。这些都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事例,编辑在编辑新闻稿件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三是数据经不住推敲。如有来搞说这个县一年财政投入11亿元用于民生,实际上这个县财政总收入还打不到11亿元。同是一个县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数据,在不同版次刊发出现不同数字,让人难以判断哪个是真。

四是夸大其词,乱用形容词经不住推敲。如某报对一个盗窃嫌疑人使用了“无恶不作”的词,结果弟弟、妹妹看到后找编辑部质问,我哥哥偷牛,并没有抢劫、杀人、放火,怎么变成无恶不作。

五是从主观需要出发人为做鉴定。有通讯员写一稿件,叙述的是协警赵文波执法时被违法司机带走700米的事,事实完整,生动。但题目用的是“忠诚卫士,英勇警魂”,看似很大,但不知所云。不具体,不切种要害,放在哪都可以,经过研究,修改为,协警赵文波面对惊魂700米。改后既准确又生动。

三、把握住精准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导航。做到言之成理,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采编。内容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的新闻采编导航。确保我们的报道不偏轨,不走调。二是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相吻合,新闻标题要与报道内容相吻合。不能脱离内容起标题。三是不要人为给事物定性。把观点隐藏在事实中。四是政务新闻要抓住核心观点,表达核心观点。

二是要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敲准报道对象的基本信息。中国新闻奖把表述准确、事实准确、论据准确作为重要标准。新闻真实是指三种状态。真实的概括事实,真实的描写细节,真实的描述事实。新闻叙述务求真实,切忌表述过度。新闻表述用词应留有余地,若把话说得太满,容易造成新闻失真,甚至是无意的失实。有的报刊在新闻报道里说下雨时某人家里“到处漏水”,显然是把“多处漏水”的现象夸大了。还有“满地垃圾”、“一身污渍”、“满嘴谎言”、“四处作案”等,均是表述过度。

三是做到言之有据。要坚持以下几条:一是敲准报道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姓名、职务、性别。犯罪嫌疑人一般用化名。不愿透露姓名者尊重本人意愿。二是使用权威根据。如党史上采用《中共共产党关于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应用古典文化名句诗词应核对出处。经济数据引用要权威出处,一般应使用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三是认真核对。通过百度搜索进行比较鉴别。

四是新闻报道要言之合法。如何避免新闻违法,一是要树立依法报道观念。要用法治思维观察、报道新闻。二是对涉法报道要严格执行规定如对正在进行的诉讼案件一般不做报道。就是说新闻报道不能触犯法律底线,内容不能违法。依法治国,新闻工作者要走在前面。

参考文献:

[1]杰克·海敦.怎样当新闻记者[M].新华出版社(第1版),1980年7月.

[2]李斌,霍小光.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据新华社北京电,2016年2月19日.

猜你喜欢

标题用词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故事,让学生语言能力有效提高
浅析新闻标题翻译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巧拨千斤解“标题”
观点参考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