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个层次文化理论”看美籍华裔在跨文化家庭中的沟通策略

2019-10-15沈芷妍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华裔

沈芷妍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中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部分文化冲突问题,文章基于爱德华·霍尔的三个层次文化理论,分析华裔在适应跨文化家庭中文化冲突的沟通策略,勾勒出跨文化冲突与适应发展的生动图景。

关键词:华裔;三个层次文化理论;跨文化家庭;沟通策略

一、美籍华裔的跨文化沟通现状

美籍华裔(Chinese American),是指具有华人血统的美国籍公民或原来具有中国国籍的,由于历史、生活等原因而加入美国国籍(放弃中国国籍)的人。第二代美籍华人,即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广义上是出生在美国的华人,他们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一代美籍华人的子女。由于出生、成长的环境有别于一般华人,二代美籍华裔价值观不仅受到美国主流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深受华人家庭小环境中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对文化的感知是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他们中学后渐渐感觉和“真正的美国人”在身份上有不同。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名在中国台湾出生,移民到美国长大的非典型二代华裔与一名在中国大陆出生、成长的原生中国人组成的跨文化家庭。

华裔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取决于情境。例如,部分华裔出生、成长在完全没有华人的地区,他们与接触过华人的华裔处理、沟通问题的方法就表现出完全的不同。本文研究的美籍华裔出生于中国台湾,七岁时移民美国,他明确表示在一般的情境下,会认为自己是美国人;然而在言论需要一定支撑的情况下,又会说自己来自中国。

在美籍华裔的潜意识中,认同自己有中国人和美国人两个身份,但会选择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例如,在中国,孝道是每个人都明白且必定遵守的品格,而美籍华人却只是知道这个名词内容,而不一定非要遵守。他们认为每个人到了十八岁就是成年人,应该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但当回到中国时,就会对此作出妥协。不难看出,每个社会个体都在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当中寻找、拼凑、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同时长久地保持它,为的就是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基于“三个层次文化理论”的分析

三个层次文化理论,是由爱德华·霍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文化三分法,借鉴并超越了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的分层理论,按照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显形、隐形和技术性三个层次。文章基于该理论分别对华裔在跨文化冲突中的沟通策略进行分析,并对华裔的跨文化适应作出思考。

(一)华裔的显形沟通策略

霍尔认为,显形文化尽人皆知,人人视之为理所当然,它深深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以及亚洲地区的人们都不善于开门见山的沟通策略,这有悖于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观点;而美国、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念却告诉他们:沟通中无需隐晦,反而要有话直说。当两种身处不同语境的人试图交流时,文化的冲突就发生了。(1)文章研究的是一个由美籍华裔和中国人组成的家庭,英语即成为家庭中的显形文化。尽管存在传统文化和意识上的冲突,但是家庭组成的前提就是流畅的英文沟通,以及双方对异文化作出的部分妥协。

在一般情境下,家庭成员(即夫妻双方)都选择使用英语进行沟通,整个沟通过程也符合霍尔的低语境文化理论,即美国人把谈话看成是交流个人经历,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工具,因此美籍华裔也会在通常的沟通中坦率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会选择更加委婉或者直接付诸行动的方式。显形沟通也是最直接的,最符合华裔文化习惯的沟通方式。

(二)华裔的隐形沟通策略

霍尔在研究中指出,隐形文化与情景相关。隐形沟通策略这一表述本身就是悖论,因为它描述的场景是:大多数表达或者沟通方式都是“超乎知觉”的。然而在一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状态自然使模仿容易进行。(2)

该家庭中的男方是自小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当他第一次来到女方家庭时,还很少说中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潜意识逐渐开始意识到中文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否则他将无法与女方的家庭进行顺利的沟通),于是使用中文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他的中文水平也随之更加精准。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由于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及已经延续千年的封建体制,中国成为了一个崇拜集体主义的国家。传统儒家文化中强调“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强调的是属于某个组织,成为其成员是理想。这就使得华裔家庭成员不得不学习中文和模仿中国式沟通策略,否则将容易被认为对其余的中国家庭成员有失尊重。

另外,文化四维度中的权力距离冲突也是促使华裔使用中国式沟通策略的隐形推动因素之一,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我们体内的潜意识力在推动我们行动。例如,在家庭聚餐之后,华裔成员会发信息向聚会发起者,也就是中国常说的“东道主”表示感谢,以适应“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

(三)华裔的技术性沟通策略

技术性沟通策略与前两种截然不同,非专业人士听不懂其中的术语。一切技术性行为都同时包含了显形意识和隐形意识的成分,其特征是完全有意识的行为。(3)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在四个维度(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男性化——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上均有较大差异和冲突,华裔会在充分理解文化分歧的基础上采取技术性的沟通策略,以期适应跨文化冲突。

华裔在跨文化家庭中并不以亲密关系来划分沟通对象,而是以能否接受异文化观念为标准。在一个中美跨文化交流的场景下,华裔成员往往不会立即指出自己的疑惑或者不同的观点。他会待这个场景结束之后,选择家庭成员中比较年轻,或者思想较为开放的人来交流,以达到向其余较为传统的家庭成员转達自身观点的目的。

另外,华裔会在跨文化家庭中利用技术性优势,即英文来隔绝异文化群体。在某种不得不需要发表自己意见或看法,但又不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场景下,美籍华裔会选择使用英文来披露自己,因为他深知哪些家庭成员能听懂英文,而且这些成员也能够接受中美文化差异甚至是冲突。

美国式的小家庭结构往往与个人主义有着莫大的关联,即他们在家庭关系中强调个体独立性,鼓励每个个体的自我成就,父母与子女之间界限分明。与之相反,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大家庭模式,这与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相对应。集体主义往往重视人们对于“家”的忠诚,父母就会要求子女不能让家族蒙羞,因而在中国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在意外界对自身的看法,总是渴望得到赞赏。这就要求拥有华裔身份的人在跨文化家庭中不断适应文化冲突和调整自身的文化习惯。

三、结语

新一代移民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41%,而在美国总人口中这一比例不过是20%。但是尽管新一代华裔对于祖国的价值远高于老一辈侨民,中美日益突出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也愈发成为了众多美籍华裔归国寻根或发展的障碍。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人由于身处低语境环境,沟通方式往往更加隐晦和含蓄,不善于直抒胸臆;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却习惯了高语境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沟通方式。当身处截然不同的两种语境的人试图交流时,文化的冲突就发生了。分别处于高低语境中的人们在交流时,由于沟通策略和沟通习惯的差异,往往会对信息采用截然不同的编码与解码方式,从而产生文化冲突。

文化是一种互动性的存在,当我们用某种先验的本质给文化贴上标签时,不仅仅走上了对于文化单面化理解的歧路,更是采取了非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最终也理解不了文化。只有回到“互惠性理解”,即建立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理解,才能超越文化偏向,超越把他者文化當作知识理解与兴趣满足的局限,形成建构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可能性。(4)

在全球化交融的今天,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必要,但却困难重重。当代的美籍华裔向我们展现的,是他们能够在经历跨文化冲突中夹缝求生的苦痛之后,向母族文化吸取教训与智慧,重新审视自己的双重身份的过程。他们从一味追求西方文化、忽视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到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实现共生共存,勾勒出跨文化沟通的生动图景。

注释:

李津浩.中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策略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J].现代视听,2018(06):54-56.

[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103-113.

猜你喜欢

华裔
陈李琬若:美国首位华裔女市长的中华情怀
seeking truths
以辩证眼光看在英华裔参选
云师大泰国苏拉塔尼大学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
美国会出现首位 华裔女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