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阅读教学多元解读法

2019-10-15谭凤妞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个性化文本

谭凤妞

何为阅读教学?

对于阅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现代汉语词典》);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所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阅读教学是这样解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多元解读法。

一、“多元解读”的含义

多元解读,在我看来,它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参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体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

教学中,一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首先意味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就是阅读能力。从生理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语言符号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能力;从心理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从实践方面说,学生必须有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批评的能力;从认知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能力。而这些阅读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足够的读书训练时间作保障。

二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其次意味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还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二、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将阅读定义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体现课堂的丰富性、复杂性。

三、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引导批注阅读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閱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二)强化“阅读反思”

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三)注重延时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四、多元解读的两极

(一)有效调控多元解读的“沸点”——多元有界

多元解读必然呈现“答案丰富多彩”的情景。我们提倡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更显得生机勃勃,但作为教师,也不要被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迷惑了眼睛,调控“沸点”,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尺度很有必要。多元解读不是乱读,因此,“有界”就成为一种规范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么还是哈姆雷特,不能把他读成李尔王。“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也不至于把她读成薛宝钗。“个性化”阅读可能会造成越界,认为怎么读都可以。在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到充分体现,及时肯定鼓励或引导、纠偏。

因此,我认为:要想促成真正的多元解读,并使“多元有界”,教师自己要多次反复研究教材,把握文章主旨。

(二)正确对待多元解读之“冰点”——生成期待

教师在课前认真读教材,细致备学生。在有充分预设的情况之下来到课堂,往往会希望能够如自己备课时所设想的那样,学生多角度的与文本对话,继而呈现丰富的阅读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生成期待”。

课堂上有“沸点”,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教师要头脑清醒,有效调控,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厚,学生学有所思。课堂上也有“冰点”,学生无法呈现教师预设的理解,更没有意料之外的精彩之时,也应该不急不躁,设法引导,使“冰点”升温。解读文本不能执着于求得同一的认可,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对于提升学生的个性品格,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文本多元解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体验生命的精彩!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个性化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