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探究

2019-10-15徐映辉蔡小华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初中生传统文化

徐映辉 蔡小华

摘   要:在多元价值观交融与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初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界定入手,阐述了当前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探究了加强初中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传统文化;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128-0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界定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其文化素养,坚定其文化自信,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四书五经等文本形式存在的以儒学为主体的儒、释、道互补的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哲学、政治、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文学艺术、社会心理以及民风民俗等进行了相当强劲、持久的渗透。当前社会从不同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现实性的阐释和解读,如老子热、周易热、国学热、古籍热、博物馆热等文化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学生对文化所蕴含的特定价值观的承认、认可和赞同,将其内化为理论自觉且最终外现为实践共享的动态过程。

二、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虽然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但传统的价值观依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西方文化的渗透也使人们在进行文化选择时处于矛盾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害的。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以下误区:第一,教育活动设计没有遵循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说教比重较大,学生认可程度低;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大多数学生仅仅知道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什么,缺乏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来内化这些知识;第三,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价值理念不统一,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第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的成果难以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学生很少有机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加强初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更应该强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贴近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初中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将教育活动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来进行。

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同教育。

(1)建设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能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无形且持久的影响,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的整体规划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室和各功能室的布置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班级文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家校微信等平台传播校园文化,还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传统文化专栏,从而创设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

(2)学校教学要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要保持一致。学校的教学要素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物质基础建设与规划布局、教职员工队伍建设、校本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活动融合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包括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崇德利用、厚德载物、天人协调等方面,学校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来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托,学校可以在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写有特色、有针对性的体系化的校本教材。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文化认同过程不仅表现为民族成员对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接受的过程,还表现为民族主体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研判与选择的过程。教师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辨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流行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确时代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区别。此外,教师还可以借用流行文化元素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以外在流行文化之名来实现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实,以实现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良性互动,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学校的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也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与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认同教育。与传统审美所阐释的“内求”与“外烁”理论相对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认同教育应该是“内求”与“外烁”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顺应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提高学生外在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是学生敬仰和乐于模仿的对象,所以,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阐释和价值引领。

3. 加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外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离不开学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要以体验活动为主,不断丰富学、做、行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传统节日趣味活动、手工艺体验课、经典诗词诵读比赛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志愿者服务、法治宣传等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报效祖国等传统美德。学校要树立“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思想,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形成合力。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延伸,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利用家庭和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弘扬家庭道德和社会美德。

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具有时代魅力和文化价值,学生充分汲取文化精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韩月华,苏志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认同的几点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6,(3):50-52.

[2] 闫丽莉,陈俊.对不同社会群体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基于18个省38个市的问卷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19.

[3] 葛宇宁.论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5-9.

猜你喜欢

初中生传统文化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